近年來,證監會持續鼓勵上市公司加大投資者回報,尤其是2024年4月新“國九條”發布后,效果明顯。
2024年上半年,湖北上市公司整體回購分紅力度加大。2023年,湖北上市公司在分紅、回購方面的增速為-7.5%,分紅回購總額為210億元。
不過,在這一趨勢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比如百川能源、明德生物等企業,在其歸母凈利潤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仍然實施了較高額度的分紅。
不能怠慢,也不能過火——盡管企業希望通過投資者回報來增強市場信心,但同時也需要審慎管理財務狀況,實現健康平衡的發展態勢。
2023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分紅、回購金額為22963億元,同比增長16.81%。同期,湖北A股分紅、回購金額為210億元,同比下滑7.5%。
從中部六省來看,湖北GDP總量領先于湖南、安徽、江西、山西,但在分紅和回購金額方面未能維持優勢,排名第五。
與自己相比,湖北上市公司也呈現“喜憂參半”的局面。
看分紅,2021-2023年,湖北上市公司呈現“量增額減”態勢。近三年,年度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逐年增長,分別為78家、87家、98家;但分紅總額卻逐年減少,分別為190.68億元、180.07億元、 169.89億元。
看回購,2023年湖北上市公司整體回購金額為10.04億元,較2022年的22.38億元減少了55.14%。
當然,與分紅相比,回購有一定的“非普適性”,往往是企業為了調整資本結構、提高股價、股權激勵的舉措,并非廣泛適用的指標。但對投資者而言,回購也是衡量企業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2023年,湖北上市公司分紅TOP10分別為中信特鋼、濟川藥業、九州通、人福醫藥、華新水泥、長江證券、興發集團、湖北能源、長江傳媒、宏發股份。
上述公司分紅排名與其利潤排名十分接近,不過也有例外——在湖北上市公司歸母凈利潤排名第18位的長江傳媒,分紅排名第9。
此外,湖北央國企上市公司雖數量較少,但分紅“含金量”更大。2023年實施年度分紅的湖北民營上市公司、央國企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63家、30家,分紅總額幾乎持平,分別為79.62億元、74.5億元。
這代表,湖北央國企上市公司以21%的個股數量,實施了44%金額的分紅。其中,更有19家央國企連續3年分紅。
為何出現這種現象?一是央國企往往規模較大,盈利能力較強,現金流充裕;二是央國企承擔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分紅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途徑;三是央國企治理結構往往更為規范,分紅有利于維護市場信心。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分紅、回購熱情普遍高漲。
上半年,有17家湖北A股上市公司完成回購,總金額達30億元,其中三安光電兩次回購,金額達20億元。此外,共有10家湖北A股上市公司提出了中期分紅預案,數量占比約6%。
截至8月31日,國內已有672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中期分紅方案或預案,數量占比約為12.58%。
一方面,中期分紅展示了企業良好的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有助于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形象和聲譽;另一方面,對投資者而言,在中期就獲得一定的收益,能增強其對企業的信心和投資積極性。
從具體結構上看,部分湖北上市公司業績回暖后,選擇大手筆分紅;也有公司雖上半年業績表現欠佳,但分紅熱情不減。
比如,百川能源、明德生物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均下滑42%以上,尤其是百川能源第二季度扣非歸母凈利潤為負數,但兩家企業仍選擇了大手筆分紅。
這些現象,一定程度上與政策引導有關——《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上市公司分紅激勵約束機制。
“鐵公雞”多,對市場發展不利,但回購分紅也并非“越豪越好”,應以公司自治為原則、以財務健康為前提,形成投融資的正循環。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王鵬程建議,上市公司必須進行現金流分析,確保在各種可能的市場條件下都能保持財務的穩健,實現分紅與財務健康的平衡。
業內人士建議,針對這一現象,監管部門應約束異常高比例分紅,防范企業在利潤不真實、債務過高等情形下實施分紅,放大風險。
對投資者而言,判斷上市公司投資價值,不能只看分紅或者回購情況,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公司持續盈利和增長能力,以及分紅的持續性、穩定性。
“高分紅并不總是最優選擇,特別是在公司高速成長階段。要結合市場環境、公司估值及未來發展預期綜合評估分紅的真正價值。”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