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富裕:內涵闡釋、水平測度與路徑展望

2024-10-18 00:00:00陳景華劉展豪曹振悅
華東經濟管理 2024年10期

[摘 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核心任務。文章在闡釋中國共同富裕理論內涵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對共同富裕發展水平及演進規律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發現:中國共同富裕穩步推進,其中,物質富裕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優化、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但精神富足及人的全面發展仍需提升,收入差距仍待縮小;從區域層面來看,四大區域與重大國家戰略區域共同富裕均向好發展,但存在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從演進規律來看,中國共同富裕的持續性較強,長期發展動力充足,存在空間溢出效應。研究結論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供決策依據,為解決人類發展不平衡問題貢獻中國方案。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人本發展;收入差距

中圖分類號:D61;F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097(2024)10-0001-14 ]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Development Level Measurement, and Path Outlook

CHEN Jinghua1, LIU Zhanhao2, CAO Zhenyue1

(1.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9, China)

Abstract:Steadil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core mission of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China's common prosperity,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evolution patterns of common prosperity by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ommon prosperity. Research findings: China's common prosperity is progressing steadily, wit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material prosperity, significant optimization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radual narrowing in the urban-rural gap. However, the spiritual prosperity and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still need enhancement, and the income gap still needs to be narrowed.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four major regions and key national strategic regions is developing positively, but there ar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 pattern,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common prosperity is relatively strong, with sufficient long-term development momentum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provides a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solidly advanc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contributes a Chines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human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people-oriented development; income gap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賦予了共同富裕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礎與保障,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標和重要著力點,沒有現代化作為基礎就無法實現共同富裕,沒有共同富裕就不是中國式現代化。由此可見,共同富裕與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內涵上具有深刻的邏輯關聯,在現實進程中具有交織共進的發展態勢。本文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闡釋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構建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展望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為解決人類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面臨的現實問題的理論回應。學術界從基本特征、理論邏輯、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等方面不斷豐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的理論研究。在基本特征層面,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財富總量增長與收入分配改善的結合,具有漸進性、人民性、實踐性等特征[1];在理論邏輯層面,共同富裕應建立在不斷發展的生產力、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之上,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2-3];在現實挑戰層面,從短期來看,推進共同富裕存在收入差距較大、精神文明及文化普惠程度不足等短板,從長期來看,推進共同富裕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人口老齡化、外部發展環境復雜等挑戰[4];在實現路徑層面,推進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大做優共同富裕這個“蛋糕”;另一方面要堅持全民共享,讓人民群眾共享國家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5-6]。以上研究有助于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與理論精髓。

目前,學界關于共同富裕的量化分析研究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特別是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體系尚未有研究定論,亟待進一步探索。劉培林等(2021)從總體富裕程度和發展成果共享程度兩方面構建指標體系框架,是最早提出以富裕和共享兩大維度評價共同富裕水平的研究[7]。在此基礎上,學者們以富裕和共享為核心,不斷豐富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李金昌和余衛(2022)將共同富裕指標分解為過程指標和結果指標,從經濟質效、發展協調、精神生活、美麗環境、社會和諧、公共服務六個方面構建過程指標,從共享性、富裕性、可持續性三方面構建結果指標,并對浙江省共同富裕水平進行監測[8];張旺等(2023)認為,共同富裕包括共建富裕、共享富裕、共生富裕,并以此構建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9];陳宗勝和楊希雷(2023)從富裕和共享兩大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并根據國際通用標準計算了有關指標的標準限閾值,進而評價中國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特征以及其與2035年目標的差距[10];徐振宇等(2024)將政府統計數據與家庭追蹤調查數據相結合,從富裕性、共享性與托底性三方面評價了2010—2018年21個省份的共同富裕實現程度[11]。以上研究為本文評價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發展水平提供了有益參考。

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為:①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和諧統一的視角闡釋富裕的內涵,從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視角闡釋共享的內涵,并以此構建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②遵循“讓數據說話、讓事實說話”的原則,從全國、四大區域、重大國家戰略區域、省際等多個空間維度剖析中國共同富裕發展水平、內在短板及提升潛力,為推動共同富裕邁向更高水平提供現實依據;③運用空間核密度估計法揭示中國共同富裕的空間分布演變趨勢,利用空間Markov鏈轉移矩陣展現共同富裕水平在不同空間分布的內在流動性及其長期轉移規律,為實現“先富帶動后富”、構建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提供事實依據。

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與指標體系

(一)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生產方式、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其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內在要求、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超越,極大豐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因此,本文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站在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緊抓“富裕”和“共享”兩個關鍵詞,闡釋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

1. 共同富裕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富裕必須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前提,以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極大豐富的物質財富為堅實基礎,以精神文明建設的協同推進為重要著力點。因此,本部分以富裕為切入點,從物質富裕、精神富足與生態宜人三方面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

(1)物質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述表明,推進共同富裕的難點在于,現階段我國財富積累無法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決定了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具體而言,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是物質富裕最直觀的體現,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礎性保障。發展潛力不僅考慮了當前物質生活水平,更關注未來生活水平提升的可持續性,可以反映物質財富增長速度能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衡量物質富裕提供了更全面的視角。

(2)精神富足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離開精神文明進步的物質富裕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意味著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升華,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富裕既要物質財富持續豐富,并以此為條件不斷實現人民精神富足,也要依靠精神富足為物質建設提供價值引領與發展動力。具體而言,發展文化產業能夠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精神富足的關鍵路徑。教育與文化投入反映社會對知識、文化、創造力的重視程度,能夠提高人民知識水平與文化素養,培育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文化人才隊伍,是精神富足的重要支撐。

(3)生態宜人是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重要論述,不僅闡明了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也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意味著共同富裕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不危害后續發展的富裕,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在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的同時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產品。具體而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方向。當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因此,要基于環境污染物與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助力社會綠色轉型。良好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與滿足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底色。

2. 共同富裕不僅要縮小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更要突出人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這意味著推進共同富裕就必須圍繞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另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征。因此,本文以共享為切入點,從城鄉差距、收入差距與人的全面發展三個方面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

(1)縮小城鄉差距是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表明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已經是制約共同富裕的明顯短板,推進共同富裕不能只聚焦于城市現代化的先行,更應關注農村和落后地區向現代化的跟進程度。因此,著力縮小城鄉差距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礎。具體而言,城鄉差距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收入、消費與治理等方面,其中SOodcdyCkJy+awHAK+vK73LX4BVY1+7ZBQb9Rx4m9yQ=,收入與消費水平差距是城鄉差距最主要體現。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能夠直觀反映城鄉居民在物質財富上的“共享”程度,消費差距則具體體現城鄉居民在生活質量與幸福感方面的差異程度,彌合城鄉收入與消費差距成為共同富裕的關鍵著力點。

(2)縮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縮小收入差距與人民美好生活的聯系最為密切,是共同富裕最直觀的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重要區別在于,是所有人共富還是少數人獨富,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必須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和諧安定”。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以全體共富取代收入兩極分化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關鍵特征。具體而言,群體間收入不平等不僅降低了居民幸福感,也使人力資本積累差距擴大,從而進一步加大收入差距,成為實現共同富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這為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3)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取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引領,也是共同富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要實現人的個性、能力、知識的共同發展與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及精神素質的協同提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富裕能夠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廣闊的社會空間,人的全面發展又能為共同富裕提供價值引領,兩者相互促進,辯證統一。具體而言,全面提升人口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人口素質的提升能夠將人口數量優勢變為數量、質量雙優勢,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機會公平是發展的底線條件,也是共同富裕中公平理念的直接體現。機會公平意味著人人享有平等參與社會活動、平等提升能力、平等向上流動的機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分好“蛋糕”的著力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人的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的人民性與普惠性,能夠解決居民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有效性不足、獲得感不夠等問題,進而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二)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體系

1.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上述對共同富裕理論內涵的闡釋,遵循系統性、客觀性、代表性、可比性等指標體系構建原則,本文構建包含富裕程度與共享程度兩個維度的共同富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富裕”指標包含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生態宜人3個方面,“共享”指標包含城鄉差距、收入差距與人的全面發展3個方面。具體而言,物質富裕包含發展潛力、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3個三級指標;精神富足包含文化產業與教育文化投入2個三級指標;生態宜人包含減污降碳與環境改善2個三級指標;城鄉差距包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居民消費差距與城鄉居民享受差距3個三級指標;收入差距包含人群差距與城鄉貧困2個三級指標;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人口素質、機會公平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3個三級指標。基于三級指標的概念內涵,本文根據數據可得性選取代理變量進行衡量,具體見表1和表2所列。

2. 數據來源

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與可比較性原則,本文以新時代的10年(2013—2022年)為考察期,以我國30個省級行政區為研究對象(不含西藏及港澳臺地區)。原始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社會統計年鑒》、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碳核算數據庫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缺失值使用線性插值法進行填補,并將所有受物價影響的指標進行不變價處理。

3. 研究方法

(1)綜合賦權法。綜合賦權法是主客觀相結合的賦權方法。在主觀賦權方面,本文認為富裕水平與共享水平同等重要,每個維度總權重為0.5。在客觀賦權方面,使用熵權法進行賦權[12],并通過乘法原則將一級指標合成共同富裕綜合指數[13]。在指標無量綱化處理方面,正向與負向指標無量綱化方法詳見陳明華等(2020)[14]的研究;關于適度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本文參考張俊良和郭顯超(2013)[15]的研究,計算公式為[Yij=1-max(rij-a,b-rij)max(rmax-a,b-rmin)]。其中,[Yij]為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指標,[rij]為原始數據,a和b分別為適度值下限與上限,[rmax]和[rmin]分別為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2)核密度估計法。傳統核密度估計法是使用非參數估計探究共同富裕發展水平空間分布演進的一種研究方法。空間核密度估計則是考察空間交互影響下,各地區共同富裕發展水平在一段時間后的變化趨勢,具體計算過程詳見劉華軍等(2021)[16]的研究。

(3)Markov鏈分析法。Markov鏈將各地區共同富裕水平離散為[k]種狀態,計算相應水平狀態隨時間變化的概率分布;空間Markov鏈則引入“空間滯后”概念,剖析相鄰地區對本地區共同富裕水平轉移概率的影響,具體計算過程詳見陳明華等(2020)[17]的研究。在空間核密度估計與空間Markov鏈中,本文使用空間鄰接矩陣構建空間滯后項。

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的測度結果分析

基于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從“全國—區域—省份”三個層面分析共同富裕發展水平及空間分布格局,并從富裕與共享兩個維度挖掘共同富裕的優勢與短板。

(一)全國層面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國共同富裕綜合水平穩步上升,其中,共享水平相對較高,富裕水平相對較低但提升顯著,可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務。表3為我國各區域共同富裕水平,可以看出,進入新時代,我國共同富裕水平持續向好,具體表現為,物質富裕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優化,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但精神富足及人的全面發展仍處于低位,存在文化產業建設滯后,機會公平制度有待完善等問題;同時,持續擴大的收入差距成為實現共同富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1. 富裕水平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民物質生活更加富裕,生態環境更加宜人,富裕水平指數穩步提升,但與共享指數相比,富裕指數較低,精神富足指數也較低且增長趨勢緩慢,因此,現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務。如圖1(a)所示,從各維度來看,物質富裕水平明顯提升,年均增速達6.27%,表明隨著新發展理念的深入貫徹,我國生產力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持續改善;生態宜人指數由2013年的0.194增長至2022年的0.351,表明新時代以來,我國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森林覆蓋率達歷史新高,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應用更加廣泛,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精神富足指數較低,且增速緩慢,說明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文化產業有效供給不足,面向新征程,必須加大對具有深厚中華內涵與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 共享水平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國始終堅持共享發展成果,城鄉差距持續縮小,共享指數穩步提升,共享發展成效顯著,但仍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如圖1(b)所示,從各維度來看,城鄉差距持續縮小,年均改善程度達5.86%,說明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協同發展,城鄉布局更加完善,城鎮對鄉村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人的全面發展指數明顯提升,由2013年的0.284增長至2022年的0.425,但整體仍處于低位,說明新時代以來,我國著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持續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的全面發展取得明顯進步,但仍需著力完善機會公平機制,促進機會公平,為共同富裕注入新動能;此外,收入差距較大,且未呈現改善態勢,這意味著縮小收入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居民收入差距處于高位的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面向新征程,必須以居民收入增長為發展的主要目標,健全收入分配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弱勢群體收入穩定。

(二)區域層面

進入新時代,在四大區域發展戰略基礎上,黨中央逐步實施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形成了以重大區域戰略為引領、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支撐的發展新格局[18]。因此,本部分從四大區域和重大國家戰略區域視角考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發展水平(3)。

1. 四大區域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四大區域共同富裕水平均顯著提升,其中,東部地區遙遙領先,展現了改革開放先行、創新要素集聚、現代制造領先等發展優勢;中西部地區共同富裕水平呈現“起點低,增速快”的良好態勢;東北地區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緩慢,在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亟待改進。從表3可以看出,2022年,東部地區共同富裕水平最高;其次由高到低的區域分別為中部、東北與西部地區。從變化趨勢來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共同富裕指數年均增速分別為3.49%、5.83%、6.33%與5.12%。東部地區存在“天花板效應”,增長速度放緩,未來將朝著共同富裕更高形態不斷探索;中西部地區共同富裕水平較低,但隨著國家多項定點扶持政策出臺,這些地區富裕程度得到了明顯改善,共同富裕水平快速提升。2013年,東北地區共同富裕水平僅次于東部地區,但增速最為緩慢,原因在于,東北地區面臨結構失衡、體制束縛、人口流失等不利條件,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陣痛期。黨的十九大以來,東北地區共同富裕水平提升顯著,其中,共享程度的明顯改善是這一時期東北地區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

從富裕程度來看,新時代以來,各地區富裕水平均呈上升趨勢,東部地區富裕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地區,中西部地區追趕態勢顯著,東北地區在精神富足與生態宜人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具體如圖2(a)所示。東部地區富裕水平最高,2022年富裕指數達0.427,且保持著最大增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東部地區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加快轉變,產業穩步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持續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受限于區位條件和要素稟賦,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富裕水平處于低位,但具有產業結構調整空間大、居民消費增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的貫徹落實,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加速提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深入推進,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東北地區富裕水平增長緩慢,逐漸被中西部超越,其較為滯后的文化產業建設與單一的產業結構是推進共同富裕的明顯短板。面向新征程,東北地區需進一步依托自然與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推動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體育等領域的深入融合;大力推廣和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實現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補齊東北地區綠色發展短板。

從共享程度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大區域共享水平較為接近,均穩步提升,其中,東部地區共享發展水平最高,東北地區與中部地區處于第二梯隊,西部地區共享水平最低,但維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具體如圖2(b)所示。東部地區憑借堅實的經濟基礎、優質的教育資源,在提升人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較大的收入差距不能滿足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的現實要求。東部地區應在走好“富裕路”的基礎上,以縮小收入差距為著力點,率先實現共同富裕與現代化。中部與東北地區共享發展水平較為接近,且保持較快增速,說明中部地區與東北地區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西部地區共享水平最低,但增速最快,年均增長5.76%,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區城鄉差距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原因在于,西部地區存在較多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的貧困鄉村,其居民生活水平與城鎮居民相差較大,加劇了西部地區的城鄉差距,因此,西部地區應更加注重提升落后地區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共同富裕注入更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2. 重大國家戰略區域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四個重大國家戰略區域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顯著改善。如圖3所示,京津冀與長三角地區在富裕和共享方面均處于領先地位,但京津冀地區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共享水平波動下降。長江經濟帶共同富裕水平向好發展,黃河流域富裕水平較低,且物質富裕與生態宜人指數明顯落后于其他戰略區。

京津冀地區富裕與共享指數均排在四個重大國家戰略區域首位,但增長速度均居于末位。具體而言,京津冀地區科技創新領先、人才資源密集、產業結構完備,具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優越的區位條件,富裕水平始終居于前列,但近年來增長緩慢,有被長三角地區趕超的趨勢。原因在于,天津市富裕指數增長緩慢,僅由2013年的0.325增長至2022年的0.350,存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緩慢、文化產業發展原地踏步、生均教育經費持續下滑等問題。面向新征程,天津市需立足于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功能定位,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著力點,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此外,持續加劇的收入差距與較大的城鄉差距使得京津冀地區共享水平增長緩慢,遠低于其他戰略區域,成為京津冀地區實現共同富裕亟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長三角地區富裕與共享指數均位于第一梯隊,且保持較快增速,與京津冀地區共同引領我國實現共同富裕。長江經濟帶以最快的增速不斷縮小與領先地區的差距,富裕指數由2013年的0.190提升至2022年的0.344,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其他戰略區域。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近9年來,沿江省市認真貫徹中央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同時,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全面起勢,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集聚地加快形成,區域協同聯動不斷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黃河流域由于水資源較為短缺,水土流失嚴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產業倚能倚重、低質低效等問題突出,從而使富裕與共享水平明顯落后于其他戰略區域。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黃河流域在推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富裕指數提升顯著。

(三)省際層面

從全國及區域層面的研究可知,我國共同富裕存在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呈現“東高西低”的發展態勢。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研究我國共同富裕的省際進展與區域差異。新時代以來,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穩步提升,領先省份均位于東部地區,其承擔著引領帶動全國共同富裕的重任;中部地區各省份發展較為均衡,均屬于進步型與追趕型省份;落后省份分布于西部與東北地區,且東北地區缺乏共同富裕“增長極”。

如圖4所示,從共同富裕綜合水平來看,2022年,共同富裕水平由高到低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依次為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這些省份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與優越的區位條件,人民擁有更富足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更宜人的生態環境。從變化趨勢來看,云南、貴州、青海、湖南與重慶等省份共同富裕增速最快,但大部分省份受限于要素稟賦、地理位置、產業結構等因素,推進共同富裕存在明顯短板,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這些省份聚力補齊發展短板,正朝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前進。從發展等級來看,進步省份多位于中部地區,這些省份具有明顯的優勢,且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如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強區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文化體驗與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效應進一步彰顯,人民精神水平處于高位,但受區位與資源限制,農牧民收入單一,優質資源布局失衡,需進一步推動城鄉協調發展。18個省份屬于追趕型與落后型,且大部分省份分布在西部與東北地區,說明我國多數省份共同富裕水平仍處于低位,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實現共同富裕仍是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需要強化先富省份的帶動作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在富裕水平方面,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居于第一梯隊,其中,北京與上海遙遙領先,經濟發展“增長極”加速形成。廣西、甘肅、貴州、云南、寧夏等省份在提升富裕水平方面存在短板,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全要素生產率較低、創新創業能力較弱,應著重加強科研投入,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為提升富裕水平注入更為強勁的持續動力;云南省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需要因地制宜完善工業體系,發展高原特色產業集群,著力將共同富裕“蛋糕”做大。進入新時代,我國不斷完善區域規劃,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落后省份在提升富裕水平方面取得明顯進步。在共享發展方面,各省份共享發展水平呈顯著上升態勢,2022年,共享指數超過0.500的省份超過10個。云南、青海、湖南、廣西、貴州等省份共享水平增速排在前五位,在縮小城鄉差距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表現亮眼,說明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貧困地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貧困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顯著,城鄉差距不斷縮小,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需要注意的是,廣東省富裕程度僅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然而其共享指數卻遠低于全國水平,優勢與短板十分突出。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省搶抓機遇,深度參與全球市場,形成了一大批國際化開放平臺,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但貧富差距過大,需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注重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

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的分布動態演進

在剖析共同富裕發展水平及時空特征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探究中國共同富裕的分布動態演進趨勢,本文基于分布動態學視角,采用核密度估計方法考察中國共同富裕的分布形態及演化特征,并使用Markov鏈法考察內部動態性及狀態轉移概率。

(一)基于核密度估計的中國共同富裕分布動態演進

1. 無條件核密度估計

中國共同富裕發展的持續性較強,發生大幅躍遷的可能性較低。如圖5(a)所示,中國共同富裕的無條件核密度概率主體集中在正45°對角線上方,表明t年到t+2年各省份共同富裕呈上升態勢,但穩定性較強,發生大幅躍遷可能性較低。核密度概率曲線存在六個主要波峰,分別位于X軸0.100、0.250、0.350、0.400、0.550與0.700附近。其中,0.100位置波峰高于對角線,且大致平行于Y=0.170,表明共同富裕低水平省份正加快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呈顯著追趕態勢;0.700位置波峰平行于X軸,且略低于正45°對角線,表明北京、上海等共同富裕高水平省份保持領先地位,但有向下轉移趨勢,這意味著共同富裕高水平省份發展存在瓶頸,如北京郊區的農業農村發展存在短板,郊區與市區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較大,使得北京市的城鄉差距指數處于高位,促進鄉村振興將是北京市深入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著力點。

2. 空間靜態核密度估計

中國共同富裕的空間靜態核密度曲線概率主體分布于正45°對角線附近,存在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如圖5(b)所示,當鄰域省份共同富裕水平較低時,核密度曲線平行于X軸,存在低水平集聚現象,說明與低水平地區為鄰不能顯著提升本地區共同富裕水平;相鄰省份共同富裕指數位于0.250~0.450,核密度曲線沿正45°對角線分布,此時相鄰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呈現明顯的空間正相關性,說明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產生的空間溢出效應促進了各省份共同富裕的協同推進;當相鄰省份共同富裕水平較高時,核密度概率整體與X軸平行,存在高水平集聚現象,且低于對角線,說明相鄰省份的空間溢出效應無法推動共同富裕高水平省份向更高水平邁進,此時,這些省份應根據自身發展優勢,率先探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城鄉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加強精神文明強省建設,在優化收入分配格局上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3. 空間動態核密度估計

共同富裕的空間溢出效應隨著時間跨度的延長而進一步增強。如圖5(c)所示,空間動態與靜態核密度估計的整體趨勢基本一致。相較于空間靜態核密度,空間動態核密度概率整體向上移動,表明隨著時間推移,相鄰省份的空間正相關性得到增強,共同富裕協同發展良性循環產生的“倍增器”作用進一步凸顯,同時也說明了共同富裕的空間溢出效應存在時滯性。因此,應深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鼓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跨區域合作,共建發展資源共享平臺,以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二)基于Markov鏈的中國共同富裕分布動態演進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中國共同富裕具有空間分異特征,存在明顯的空間相關性。為進一步探究共同富裕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上的轉移趨勢,本文根據2013—2022年各省份共同富裕指數均值和標準差的關系[12],將共同富裕水平劃分為低、中低、中高、高四個水平等級,并使用Markov鏈法考察共同富裕的轉移規律,具體如圖6所示。

從圖6可以看出,我國共同富裕水平持續攀升,具有較強的持續性,長期增長動力充足,地區間發展差異呈縮小態勢。不考慮空間因素時,從短期來看(T=1),傳統Markov轉移矩陣對角線上的概率值明顯大于其他位置,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等級流動性較弱,少數省份出現“向上轉移”,不存在下降狀況,共同富裕整體呈現向好發展的良好態勢。從長期來看(T=3),較多省份實現共同富裕水平跨等級躍遷,向中高、高水平等級收斂,共同富裕發展動力充足,其中,青海、山西等共同富裕低水平省份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共同富裕水平顯著提升,有61%的概率向更高等級轉移;遼寧、福建、湖北等共同富裕中低水平省份已基本完成向中高、高水平等級轉移;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共同富裕高水平省份始終維持原有等級,表現出較強的穩定性。

共同富裕高水平省份具有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能夠帶動鄰域地區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同時空間溢出效應存在時滯性,需構建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考慮鄰域的空間影響,當T=1時,若共同富裕低水平省份的相鄰地區也為低水平等級,該省份維持低水平等級的概率為80%,等級提升概率為20%,若其鄰域地區共同富裕水平為中低水平、中高水平與高水平等級,該省份等級提升概率分別為24%、33%和50%,表明本地區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概率受到鄰域共同富裕發展水平影響,與共同富裕高水平省份為鄰有助于提升本地區共同富裕水平,充分展現了共同富裕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隨著時間跨期的延長,共同富裕高水平省份的空間溢出效應更為凸顯。當T=3時,若共同富裕低水平省份的鄰域地區共同富裕水平分別為低水平、中低水平與中高水平等級,該省份等級提升概率分別為50%、67%與83%,相較于T=1時提升概率分別增加30%、43%與50%,共同富裕高水平省份的空間帶動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說明空間溢出效應產生效果需要時間,存在滯后性。因此,各地區應站在更長的時間跨度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夯實區域平衡發展基礎,實現“先富帶動后富”。

五、結論與路徑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文在闡釋中國共同富裕理論內涵的基礎上構建了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使用綜合賦權法測度2013—2022年中國共同富裕水平,利用核密度估計與Markov鏈等方法進一步揭示中國共同富裕的分布動態演進規律。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新時代以來,中國共同富裕穩步推進,共享水平相對較高,富裕水平較低但提升顯著。具體而言,中國物質富裕程度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但精神富足與人的全面發展處于低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存在文化產業建設滯后、機會公平機制與收入分配制度有待完善等問題。

第二,四大區域與重大國家戰略區域共同富裕均向好發展,但存在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具體而言,四大區域共同富裕水平呈“東高西低”分布格局,其中,西部地區共同富裕增速最快,但較大的城鄉差距亟待改善;東北地區在精神富足與生態環境方面存在明顯短板,使推進共同富裕進展緩慢。重大國家戰略區域形成以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為引領,長江經濟帶與黃河流域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其中,黃河流域以較快的增速不斷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京津冀地區較高的收入差距與城鄉差距成為深入推進共同富裕的短板。

第三,中國共同富裕發展的持續性較強,長期增長動力充足,但存在兩極分化的空間集聚現象。具體而言,中國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持續提升,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長期增長動力充足。同時,共同富裕水平存在低值集聚和高值集聚特征,且共同富裕高水平省份存在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能夠促進鄰域省份共同富裕向更高水平等級躍遷。

(二)啟示

新時代以來,中國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明顯進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也能為解決全球貧富差距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第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提出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與決策。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與本質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轉變,共同富裕已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直接回應了“人民之問”,有效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

第三,堅持走平衡發展的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必須堅持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著眼于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不斷提升生產力水平和縮小城鄉差距與收入差距,讓全體人民共享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為世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特色共同富裕理念所蘊含的“人民中心論”“本國國情論”“文明和諧論”是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超越,為解決全球貧富差距、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世界各國需要立足于本國發展國情,正確處理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辯證關系。

(三)路徑展望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我們既要清楚認識發展任務艱巨繁重,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國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在新征程中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第一,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將“蛋糕”做大。一方面,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新質生產力不僅為做大“蛋糕”提供物質基礎,還能為分好“蛋糕”帶來新機遇。因此,應從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等方面著手,催生突破性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與教育強國,補齊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短板。利用數字技術激發文化產品需求,因地制宜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打造區域文化名片,推動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體育等領域的深入融合,以更高質量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

第二,加快縮小收入差距,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做大的“蛋糕”分好。一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進一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調動各類生產要素參與生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勵更多社會主體參與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建設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愛社會。另一方面,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促進社會公平的制度機制,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分類施策,持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社會發展成果;同時,完善以權力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核心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營造信息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的公平就業環境,實現參與公平。

第三,積極推動城鄉融合,探索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經濟發展領先地區的空間溢出效應,實現“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快推動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以鄉村振興為著力點,打通城鄉人力、資本、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關鍵堵點,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形成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區域間互助合作機制,建立與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以“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為原則,立足于區域比較優勢,鼓勵發達地區通過共建園區、產業合作、飛地經濟等形式推動欠發達地區發展,建立健全長效普惠的扶持機制與精準有效的差別化扶持機制,促進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

注 釋:

(1)本文的全要素生產率基于DEA模型,使用全部就業人員衡量勞動投入,使用永續盤存法測算的資本存量衡量資本投入,使用GDP衡量經濟產出。

(2)北京大學區域創新創業指數以企業家、資本與技術三大核心要素為切入點,基于企業“全量”數據信息,從新建企業數量、吸引外來投資、吸引風險投資、獲得專利授權數量與商標注冊數量等5個維度構建區域創新創業指數,以客觀反映我國各地區的創新創業績效。

(3)四大區域是指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個區域。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由于粵港澳大灣區中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數據缺失,廣東省數據無法準確反映珠江三角洲九個地級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因此,本文并未將粵港澳大灣區納入考察。具體省份的劃分標準詳見陳景華等(2023)[18]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包煒杰.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域下共同富裕的三重闡釋路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4(1):86-92.

[2]郭劍鳴.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軸邏輯及其建構[J].政治學研究,2023(3):95-105,171.

[3]李培林.中國式現代化和新發展社會學[J].中國社會科學,2021(12):4-21,199.

[4]劉新剛.中國式現代化對共同富裕問題的解答及其世界歷史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3):32-41,163.

[5]李實.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實現路徑選擇[J].經濟研究,2021,56(11):4-13.

[6]燕連福,牛剛剛.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推進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4(2):82-90.

[7]劉培林,錢滔,黃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117-129.

[8]李金昌,余衛.共同富裕統計監測評價探討[J].統計研究,2022,39(2):3-17.

[9]張旺,白永秀,張靜坤.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的時空分異特征及推進路徑[J].中國軟科學,2023(1):171-185.

[10]陳宗勝,楊希雷.論中國共同富裕測度指標和階段性進展程度[J].經濟研究,2023,58(9):79-97.

[11]徐振宇,周智翔,孔新兵,等.我國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及測度——基于省級行政區與區域層面的探討[J].統計研究,2024,41(3):3-17.

[12]陳景華,陳姚,陳敏敏.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及分布動態演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12):108-126.

[13]楊耀武,張平.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測度與治理[J].經濟研究,2021,56(1):26-42.

[14]陳明華,劉玉鑫,劉文斐,等.中國城市民生發展的區域差異測度、來源分解與形成機理[J].統計研究,2020,37(5):10-16.

[15]張俊良,郭顯超.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理論與實證模型研究[J].人口研究,2013,37(5):54-67.

[16]劉華軍,郭立祥,喬列成,等.中國物流業效率的時空格局及動態演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5):57-74.

[17]陳明華,張曉萌,劉玉鑫,等.綠色TFP增長的動態演進及趨勢預測——基于中國五大城市群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20(1):20-44.

[18]陳景華,劉展豪,毛開元.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高質量發展:歷程、成就與展望[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11):1-16.

[責任編輯:夏同梅]

收稿日期:2024-02-2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數字鄉村建設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22CJL004)

作者簡介:陳景華(1980—),女,山東威海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劉展豪(1999—),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創新發展與共同富裕;

曹振悅(2001—),女,安徽滁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共同富裕區域協調推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91色在线|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亚洲欧美成人网|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毛片基地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二区| 在线国产欧美| 在线欧美国产| 干中文字幕| 国产91导航| 99久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浓毛av|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成人|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高清视频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a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亚洲成年人网|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91av在线|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com|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天堂网国产|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嫩草国产在线|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久久久噜噜噜|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人与鲁专区|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9啪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黄| 无码福利视频|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综合天堂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欧美国产在线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