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主要任務是完善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鞏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成果的戰略之舉,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的制度保障。《決定》為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應對重大風險挑戰、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提供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南和路線圖。
本文擬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視角,對《決定》的相關內容進行梳理,并闡述筆者學習相關精神的認識和體會。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先導
《決定》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主要任務是完善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決定》之所以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為核心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一是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而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正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二是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落實中共二十大戰略部署,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其根本路徑;三是從抓住重點,突出戰略性、全局性,凸顯引領作用的角度來看,必然需要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四是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來謀劃和推進改革,最為核心、最密切相關和最有效的路徑必然是經濟領域的改革;五是從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的角度來看,處于系統集成關鍵環節的改革,必然是經濟體制改革。
總體而言,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就要以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來帶動全盤;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可以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隨著改革觸及更多利益矛盾和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其他領域的改革,需要協同推進經濟體制關聯領域的改革,各領域改革相互促進、相互支撐。
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主要針對的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決定》之所以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內容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幾項核心內容,根本上是為了有效推動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制度性解決,推進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這個目標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歸結起來,這些問題都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矛盾,突出地表現在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各種障礙,尤其是資源有效配置方面的障礙以及創新方面的障礙。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大量存在”。筆者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高速增長階段是以資本等要素的投入持續擴張以及資本等要素集約化利用,作為其主要的增長路徑。然而,這一形態的生產力發展到中后期,要素擴張顯著地受到生態環境承載力有限性的約束,經濟增長因此受到緊約束。與此同時,全要素生產率也陷入了持續改進的瓶頸。在這一轉型背景下,必須尋求替代要素擴張、要素集約化驅動的增長路徑,也就是,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路徑,以及通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路徑。
三、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決定》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相關改革的具體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資源配置的效益與效率質的提升。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如,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二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如,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弘揚企業家精神,在改革創新和公平競爭中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等。三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如,建立健全統一規范、信息共享的招標投標和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采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以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等。四是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促進新要素有效進入、低效要素有序退出。如,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健全企業破產機制,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完善企業退出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等。
綜合而言,上述改革方向和改革內容,都是圍繞“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來構建的。基本邏輯是,既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和優勢,又要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還要提高政府行為和政府服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有效性和質量。核心內容就是消除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各類資源要素暢通流動的種種制度性障礙,降低各種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著力方向是進一步增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進一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
《決定》提出,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其中,核心的改革任務是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提出了具體領域的改革方向: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等。改革目標是: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此外,還提出了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領域——數字經濟相關的改革方向,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
歸納而言,上述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內容,都是圍繞“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來構建的。核心目標就是適應新發展階段特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基本邏輯是,新發展階段的經濟持續增長,要依靠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通過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又要通過新質生產力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要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當前階段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領域就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著力方向是聚焦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謀劃布局未來產業。
五、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環節
《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強調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相關改革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一是,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二是,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等。三是,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等。四是,深化科技開放合作,聚焦應對全球挑戰開展聯合研究,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科技規則制定,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等。
綜合而言,上述支持全面創新方面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內容,都是圍繞激發科技創新這個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不斷涌現來構建的,基本邏輯是,新發展階段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依靠科技創新這個核心要素,科技創新要依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培養要依靠教育。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相關主體的活力和動力,使科技創新領域的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聚集,并使之得到優化配置,促使新質生產力源源不斷地涌現。
除了前述幾方面的經濟體制改革之外,《決定》還針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方略和具體的改革內容。綜合而言,這些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在宏觀層面、城鄉層面、對外經貿層面推動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有效解決,激活相關經濟活動主體的內在活力和內生動力,在時間層面和空間層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推動全局性和全過程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鐘茂初,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張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