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標志”一詞源于19世紀末的法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00多年前,根瘤蚜侵襲整個法國,導致該國葡萄酒大幅減產,波爾多葡萄酒市場上勾兌、假冒年份的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影響正規葡萄酒莊的聲譽。為了打擊劣質葡萄酒,維護優質葡萄酒價格,法國政府致力于構建法律框架來保證葡萄酒的原產地和質量,推出了最早的“原產地名稱保護制度”。
1905年,法國政府出臺了第一部確定葡萄栽培原產地名稱的法律,1908年又出臺法律,明確葡萄酒產地的劃分,批準了包括香檳、干邑、波爾多、夏朗德等地的原產地區劃,這被視為現代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創始,法國也因此成為該制度的發源地。1919年,法國政府通過了《原產地名稱保護法》,宣布某些葡萄酒、烈酒和香檳酒只能在其原產地的地區生產,明確特定產品必須由其產地和公社制造,防止非原產地的葡萄酒使用該地名。該法律側重于界定地理區域,但未規定標準來保證葡萄酒質量。
1935年,時任法國農業部長的約瑟夫·卡普斯提出了一項法案,對葡萄酒釀造的葡萄品種、最低酒精含量和最高產量、種植和釀酒時間、強制性記錄保存等進行了規定,這些因素決定哪些葡萄酒可以達到標注法定產區級別,形成了規范的質量標準。同時該法案還規定由政府和主要葡萄種植者代表成立國家原產地名稱委員會,負責管理葡萄酒標注法定產區流程。
相關的立法和標準化建設并沒有止步。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使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日臻完善,建立了一套具有產業特點、本國特色的制度體系。值得提出的是,地理標志作為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領域,在1883年納入《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后走向了國際,此后作為一種工業產權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由此也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歐洲是全球范圍內地理標志體系的最積極倡導者。早在1958年締結的《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其國際注冊里斯本協定》中,就對地理標志相關內容有所涉及。1992年,歐盟通過了關于保護農產品和食品地理標志以及原產地名稱的條例,首次建立了對歐盟所有成員國具有約束力的地理標志單一監管制度,這也是歐盟首次對農產品進行專門立法保護。2013年,歐盟實施了《關于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規劃條例》,將地理標志保護作為歐盟的質量政策,縮短了審查程序,提升了保護水平,明確了監管體系建設和要求。
隨著國際貿易的興盛,1994年4月15日締結的TRIP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協議將地理標志與專利、版權、商標、工業設計、集成電路等傳統知識產權并列為其中的七種保護對象之一,地理標志保護更加受到WTO各成員的高度重視。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定義,地理標志是指在具有特定地理來源并因該來源而擁有某些品質或聲譽的產品上使用的一種標志,其強調的是產品的“原產地”,即認為產品的質量、特性或聲譽與其生產的地理位置有關,因此對地方特色產品以產地命名的方式進行保護和控制。
制度是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長期發展績效的重要元素,法國原產地名稱保護制度的誕生意義重大,不僅防止了假冒產品帶來的惡性競爭,同時也實現了對葡萄酒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提高了葡萄酒的質量,鞏固了法國葡萄酒的地位,更為世界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競爭環境的有序構建提供了有益借鑒。
地理標志保護制度主要由3個要素構成:地理人文基礎、加工制作工藝和有力法律保障。具體而言,地理人文基礎既有獨特的地理、天氣等自然因素,同時又有著普遍認同的人文基礎,即建立了消費者、廠家、供應鏈三方都認同的價值判斷準則,在當地構建了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形成了對地理標志保護的共識,從而有利于整個行業長期發展。
從加工制作工藝標準化角度而言,經過100余年的發展,法國地理標志產品同時也推動形成了完善的標準體系,從計量方法到實驗室檢驗,再到對認證等進行技術保障。包括從葡萄種植的地塊、種苗、高低、間距、采摘的日期、運輸、保管、加工工藝、器皿、標識甚至到瓶塞等都有嚴格的技術規范。同時還形成了世人所共知的產品分級標準,不僅讓消費者可以區分不同類型和檔次的產品,同時也可以讓不同層級產品競爭更為有序。
相關的標準也提出了強制性要求,根據法國法律,如果不符合標注法定產區標準,則制造和銷售標注法定產區控制的地理標志的產品是非法的。地理標志標記可以對葡萄酒進行追蹤和驗證,確保符合區域生產標準、特性和質量一致并維護聲譽。歐盟知識產權局在《關于知識產權侵權的報告》中認為,“與非地理標志相應產品相比,消費者往往愿意為此類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因此,如果相關產品不符合地理標志規格,消費者就會受到欺騙”。
從法律保障方面來講,法國政府建立了從加工、檢驗、銷售、保護、打假等全鏈條、全覆蓋的保護體系。2014年以前,法國《消費者法典》與《農業法典》分別保護原產地名稱(AO)與受控原產地名稱(AOC)。AO主要通過司法訴訟保護,AOC的保護由法國原產地域質量管理局負責。
自2014年起,法國改革了運行70余年的二元保護體系,在《知識產權法典》中新設章節保護“工業和手工產品地理標志”,由法國工業產權局(INPI)負責管理。同時,法國農業部下設國家原產地名稱局(INAO),全面負責所有農產品和食品原產地名稱的認定和管理工作。任何產品要使用原產地名稱必須通過INAO的認定。這些法規和職能部門,為法國酒類地理標志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3年11月,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發布2023年全球葡萄酒產量初步評估報告,稱根據目前搜集到的29個國家的葡萄酒產量信息,2023年全球葡萄酒產量比2022年下降7%。根據統計,幾乎所有歐盟國家的葡萄酒產量都在下降,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葡萄酒產量分別下降了14%和12%。但即便如此,法國葡萄酒的產量水平幾乎未受影響,成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國。
根據法國葡萄酒和烈酒出口商聯合會(FEVS)的年度報告,2023年法國葡萄酒、香檳和干邑白蘭地等酒類的海外銷售額為162億歐元,相比2022年下降了5.9%。其中葡萄酒出口量下降9.4%,出口額下降4%,但對比2021年上述酒類出口增加28%。
外貿的穩定獲益與法國酒類地理標志保護有著密切關系。通過對產品用知識產權的規則給予特定保護,使其有合法性、穩定性和獨占性,對生產者的利益給予排他性保護,使其能夠長期、穩定地受益。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地理標志保護并非零和博弈的單方受益,而是能夠互惠互利的良好機制,這也為深化貿易往來打開了空間。
今年5月,新華社發布《中法關于農業交流與合作的聯合聲明》中提到,雙方歡迎通過簽署關于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產業合作的行政協議和續簽關于地理標志合作議定書加強合作。這種合作還體現在法國對中國在2024年加入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的支持上,法方贊賞中方在提升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法方愿持續關注中國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共同提升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水平。這些舉措,必然為雙方在葡萄酒產業方面的合作打開更大想象空間。
從更高層面而言,法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的影響不僅超出了酒類,也早已超出了國界,成為擴大經貿往來的有力支撐。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全球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完善,地理標志將在世界各國得到越來越多的保護。法國作為該制度的首創者已先行一步,作為重頭戲的法國葡萄酒品牌,更是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獲益者,這也給了我們極大的啟迪。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