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標志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唐代詩人張九齡云:“寒露潔秋空,遙山紛在矚。孤頂乍修聳,微云復相續。”寒露節氣后,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漸漸消退,晝夜溫差開始增大。《黃帝內經》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這句話描述的就是秋季的氣候特點和相應的養生原則。
收斂神氣,使志安寧
中醫理論認為,四季與五行相對應,秋季對應五行中的“金”,與人體的肺和大腸有著密切的聯系。秋季的氣候特點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天氣由熱轉涼,空氣濕度下降,氣候開始干燥,自然界呈現一派肅殺的景象。在這樣的季節,人們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收斂神氣,保持心情平靜,使志安寧,通過合理的飲食方式、生活方式、情志調節以及適量的運動,提升機體的抵抗力,以實現養生的目標。
補充水分,潤肺益胃
寒露時節應注重養陰防燥、潤肺益胃。這一時節宜食味酸甘的食物,如梨、蘋果、葡萄、銀耳等。這些食物具有潤肺、益胃、生津的作用。同時,應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損傷肺胃之氣。可以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等柔潤食物。宜飲溫熱飲品,早餐可以選擇喝一些養生熱粥,如玉竹粥、百合粥、黃精粥等,以潤肺益胃。尤其要強調的是,秋燥易傷肺,適當飲水是最直接的潤肺方法,建議每天至少喝1500 毫升的水,可以選擇溫開水、甘蔗汁、椰子汁和蜂蜜水等。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秋季,隨著日照時間的縮短,人們的作息時間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進入秋日,宜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以順應自然界陽氣的收斂。同時,隨著氣溫的下降,室內應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避免因寒冷而導致身體不適。此外,要注意居室通風,適時添加衣物,特別是注重足部的保暖,以防“寒從足生”。
適當運動,外出添衣
寒露時節,萬物開始凋零,易引發人出現“凄凄慘慘戚戚”的悲秋情緒,應對不良情緒提高警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適當參加娛樂活動,調整心情;也可以約上三五好友進行戶外活動,享受陽光的照拂,以幫助改善情緒,培養樂觀心態。
到了寒露時節,許多老年人能明顯感覺到寒冷的到來,此時可以開展適當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打乒乓球等,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但應避免早晚氣溫較低時以及霧天外出。同時,要注意做好運動前后的保暖措施,避免出汗后未及時擦干而受涼。對于老年人來說,運動的重點是保持身體的靈活性和平衡性,預防跌倒。
另外,老年人在寒露時節還應注意預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氣管炎,后者在夏秋季節轉換之際容易高發。有些老年人在夏季貪涼飲冷,濕滯中焦,肺氣不宣,導致秋天稍微一吹風受寒,就容易咳嗽。所以,老年人進入寒露節氣后要先注意保暖,避免氣溫波動引起的健康問題,可以選擇適當曬曬太陽,推薦曬背和曬頭,可溫煦體內陽氣。外出時,需要戴好口罩,減少外界冷空氣和病毒對呼吸道的刺激。
秋季也是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的多發季節,老年人也要注意飲食衛生,少吃海鮮和不易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