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地處我國西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易利平,就是在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一位基層醫生。基層工作的經歷,練就了她質樸豪爽、吃苦耐勞和不服輸的性格。
“服務群眾,治病救人”是她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高考后,對醫學了解甚少的易利平“陰差陽錯”地選擇了醫學專業,為此,她郁郁寡歡了一段時間。在那之前,她從未想要成為一名醫生。但不久后,她就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進入醫學院校學習時,她刻苦勤奮,打算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報效社會和百姓。
畢業后,易利平被分配到老家一所鄉鎮醫院工作。在此期間,易利平多次到縣人民醫院兒科進修,她勤奮好學、精進不休,深受老師的喜愛。后來,她也深深地愛上了兒科臨床的工作。然而,工作調動,幾經波折,使她的行醫之路頗為坎坷,甚至讓她一度遠離臨床。但當想起自己“服務群眾,治病救人”的夢想時,她毅然辭職,參與創建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甕安縣花竹社區衛生服務站。從此,她開啟了收獲笑容與淚水的事業,更是時常感嘆高考時選擇醫學專業的“陰差陽錯”。
踐行初心,不忘本色
在深造學習的過程中,易利平接觸并熟練掌握了中醫診療技術。對于兒科常見的手足口病、肺炎.扁桃體炎等疾病,中醫適宜技術大有可為,且療效佳、安全性強。開展一段時間的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后,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當地很多家長都前來找易利平給自家孩子看病,這讓她感到欣慰。
如今,易利平不再為當年的高考而扼腕惋惜,也不再為當年放棄“鐵飯碗”而后悔。她憑著一顆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者仁心,懷著一腔服務社會、為民解困的熱血情懷,用每天的辛勤勞動,為基層醫療貢獻力量。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這輩子當醫生,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