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理論向來重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我國古人亦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順應晝夜的更替來調整自己的作息。
我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極為重視時間節律,并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層次:周日節律、周月節律及周年節律。該書詳細論述了不同節律對人體的影響,為后世順應自然規律養生提供了理論基礎。《黃帝內經》中提及,人類因稟承天地之氣而生,故順應四時規律方能確保健康。同時,書中將五臟系統與四季相對應。《黃帝內經》記載:“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臟在四季變化的影響下,維持不同的生理狀態,為了有效調養肝臟,應密切關注每個季節的特點,并依據這些特點來調整養護措施。
春宜舒肝暢情志
春季是肝當令主氣的季節。《黃帝內經》記載:“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通于春氣。”春為四季之始,陽氣始發,內孕生升之機;肝在五行屬木,通于春氣。故肝氣與春天相通應,此為肝應春。此時,肝氣的升發之性發揮得最為充分。肝主生發的作用使得肺氣宣發的作用相對增強,抑制了肺氣肅降的作用,有助于心的長養抑制了腎的閉藏作用。所以,此時宜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多多親近自然,保持精神愉快,舒暢肝氣,調暢情志。
春季養肝,應遵循少酸增甘的飲食原則。吳瑞在《日用本草》一書中說:“每于春三月,七十二日,減省于酸味飲食,增添甘味,以養脾氣,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肝在味為酸,但春天肝氣旺盛,宜少食酸味。肝木易克脾土,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宜食辛甘之品,使脾氣健運、肝氣暢達。推薦食用糯米、大棗、山藥、養麥、豆芽、姜、蔥白、豬肝等。中醫理論有“青色入肝經”的說法,綠色的食物有助于肝氣疏泄,所以春季可適當攝入新鮮的蔬果,尤其是綠色蔬菜,如菠菜、西蘭花等。同時,春季陽氣上升,容易傷陰,因此此時要注重養陰,可以選擇百合、山藥、蓮子、枸杞子等養陰之品。
在五臟之中,尤以肝在調暢情志方面的作用重要。春季應注意戒怒,春季肝氣旺盛,肝在志為怒,因此春季容易出現憤怒情緒。過怒傷肝,會導致肝臟系統的生理功能異常,引起氣血運行異常、氣機失調等情況。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所以在春季,也要注意保持情志舒暢。
夏宜養心防傷肝
夏季萬物繁秀,心陽旺盛,以充分供應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在此影響下,肝氣主升發的作用也相應增強。因此,人們在較長的白天里可以適當增加活動量,保持精神愉悅,以舒暢情志。
夏季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攝入過多油膩、辛辣的食物,以防止體內津液過度消耗、氣血過度損耗。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器官,夏季養肝,有助于提高身體的排毒能力和免疫力。為了養護肝臟,夏季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養肝作用的食物,如枸杞子、菊花等。
秋宜斂肝重滋潤
秋季,陽氣內斂,肅降之氣來襲,肝的升發功能得到抑制,肝氣內斂,藏血功能得到加強,人體的精氣、氣血、津液順應肺的肅降之氣,不斷收斂,供應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不斷減少。所以,此時人們當逐漸減少戶外活動,以收斂自己的情志,減少興奮。
秋季應以潤燥為主,做到養肝潤肺。秋季氣候干燥,容易導致人體津液耗損,因此應適當攝入具有潤燥生津功效的食物,如梨、百合等。梨能生津止渴、潤肺止咳,可緩解秋燥帶來的諸多不適;百合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等作用。秋季,肺氣旺盛,為了防止過旺的肺氣對肝臟造成不利影響,可以適當食用蜂蜜、核桃等滋潤的食物。
冬宜滋補益肝腎
冬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蟄,陽氣潛藏。此時,腎的“封藏”起主要作用,肝的疏泄作用處于從屬地位,相對較弱,但藏血功能依然較強。腎的閉藏、固攝作用可以防止精氣、氣血、津液過度排泄與流失,以維持人體的平穩呼吸。所以,在冬季人們應減少外出,注意保暖,不要受風、受寒,保護身體陽氣。
冬季應遵循補腎益肝的養生原則。冬季氣候寒冷,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來抵御嚴寒。因此,這個時節宜食用溫補食物,如羊肉、核桃等。羊肉性溫熱,能夠溫補氣血,增強體質,是冬季進補的佳品;而核桃則富含油脂和蛋白質,不僅能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還兼具補腎固精、溫肺定喘的功效。此時可適當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中醫理論認為,黑色食物入腎經,有助于補腎。黑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不僅能增強體力,還有美容養顏的效果。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益氣力的作用,對于冬季補腎養肝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