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于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具有關鍵作用,而電氣自動化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分支。通過“大思政”建設與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深度融合,職業院校可以很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出既懂技術又有高尚道德品質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新時代工業發展需求,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電氣自動化;大思政;職業教育
《“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標志著我國工業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新紀元,為電氣自動化領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電氣自動化專業正引領著工業生產方式的革新。在工業5.0的浪潮下,電氣自動化技術不僅推動了工業的轉型升級,更成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之一。而技術的突飛猛進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育體系必須與時俱進。因此,“大思政”建設的推進至關重要,它將思政教育與電氣自動化專業教學有機結合,旨在培養出技術精湛且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這種融合不僅是對國家教育方針的響應,還能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一)專業課教師思政育人意識不強
當前有的職業院校片面地認為思政教育只是思政課教師的事,專業課教師還不能正確處理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和價值引領間的相互關系,存在“孤島”現象、“兩張皮”現象和社會缺位現象,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還未形成。在管理體制上,多部門協同,合力推進思政教育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教師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人才培養方面,各門課程的隱性思政元素還沒有被進一步發現。
(二)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缺乏頂層設計
目前,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往往缺乏系統性的頂層設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政課教師對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了解不足,難以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二是專業課教師對思政課程的理解不夠深入,無法在專業教學中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由于這種雙向的信息不對稱,導致課程思政效果不佳。思政課教師過于強調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與專業實踐的結合,使得思政教育顯得空洞和脫節。而專業課教師則因缺乏思政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方法,無法在專業教學中自然地穿插思政內容,從而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與運用不充分
在職業教育教學中,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不僅是學生獲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途徑,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深入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主題、元素和載體,并將其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思政教育價值的引領,實現知識與價值的有效融合,以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然而,當前職業院校在進行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時,往往只停留在表層,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運用不充分。
(一)電氣自動化專業與“大思政”育人目標的一致性
“大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以及國家認同感,這與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高度契合。電氣自動化專業旨在培養具備扎實電氣技術基礎、能夠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高級專門人才。然而,單純的技術能力并不足以支撐這些未來工程師在社會中扮演好角色,他們還需要具備高尚的職業操守、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為國家進步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的責任擔當。“大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夠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明確自身在社會發展中的定位,理解技術創新對于國家進步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
(二)電氣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中思政教育的缺失與補足需求
在傳統的電氣自動化專業教育中,技術知識的傳授往往占據主導地位,而思政教育則常被忽視或流于形式。為了培養出更加全面的人才,迫切需要將思政教育實質性地融入電氣自動化專業教育,確保其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能夠真正落地生根。然而,當前部分專業課教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認識上存在不足,對思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目的缺乏深入地了解,因此在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時,往往會出現生搬硬套、本末倒置的情況。只有通過深化思政教育,并提升專業課教師對思政的196ede484b00385b47c164b9857f4bf27976a63133c3fb6cca2911aebd13f241理解和應用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培養德才兼備的電氣自動化人才
在電氣自動化專業中深度融入“大思政”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其核心意義在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傳統的電氣自動化教育往往偏重于專業技能的傳授,而在“大思政”的引領下,職業院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以及自信自強的精神。通過思政教育,能夠使學生認清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與奉獻精神。同時,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和不斷學習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要鼓勵學生自信自強,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退縮,堅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一切,不斷追求卓越。
(二)促進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的高質量就業
在“大思政”建設的推動下,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學生不僅獲得了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提高了道德素養和職業素養。這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企業對于具備良好專業素養和道德品質的電氣自動化人才需求迫切。因此,“大思政”建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個人素養,更為他們的高質量就業鋪設了道路,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脫穎而出,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雙贏。
(三)推動國家整體競爭力的全面增強
電氣自動化技術是當今工業進步的重要引擎,而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和高尚職業道德的人才,則是這一引擎持續運轉的關鍵。通過“大思政”教育體系的熏陶,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學生不僅技術過硬,更有著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創新精神。他們將這種精神帶入工作中,不斷在電氣自動化領域進行技術革新與研發,為國家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貢獻力量。這樣的發展趨勢,無疑將極大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進而增強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一)推進跨學科教學融合,開闊學生知識視野
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電氣自動化與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為了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其綜合素質,職業院校應積極推進電氣自動化與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教學模式,以促進不同學科知識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通過融合多學科知識,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廣泛的信息體系,進而培養他們全面、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法,還有助于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使他們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各學科獨特的思考方式與問題解決路徑,從而提升在多變情境中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推行跨學科教育時,必須重視課程設計的邏輯性和順暢性,以確保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各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在未來的實踐中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同時,教師也需不斷刷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以更好地滿足跨學科教學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
同時,需要加強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雙方應該共同參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明確各自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分工。通過定期的研討和交流活動,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相互學習,共同探索如何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電氣自動化專業教學中。同時,職業院校應該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推動課程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多維度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忽視學生個性和主體地位,因此,“大思政”建設應多維度培育學生能力。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創新教學手段,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挖掘思政元素。
在宏觀上,可結合國家科技戰略,通過案例分析法,帶領學生參與實際項目,體驗電氣自動化項目全過程,深入理解國家戰略意義,增強國家認同感和使命感。在微觀上,可采用任務驅動法,如設計節能電路,培養全局觀和辯證思維,提升專業技能,助力未來職業發展,為國家科技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此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至關重要。在電子電路設計課程中,學生通過電路板焊接實踐,學習和使用焊接工具,培養觀察力、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責任感;在調試環節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測試儀器,如在放大電路中示波器的使用,使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讓專業課程教學有深度、課題有廣度、教師有溫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些不僅是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基礎,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通過多維度思政元素的發掘,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專業技能和全局觀念的新時代人才,從而推動我國工業的持續進步和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這種教育模式的實施,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革新,更是對國家教育方針的深入貫徹,體現了職業教育的時代使命與國家政策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深思熟慮。
(三)構建“崗課賽證”融通的綜合育人模式,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為了更好地對接行業需求、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教師應結合電氣自動化專業的特點,設計和構建具有針對性的實踐課程和實訓項目。這些課程和項目應緊密圍繞實際工作場景和問題展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真正接觸行業前沿知識和技術,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提高職業素養。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通過職業技能競賽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來檢驗和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
此外,應充分利用產教融合的相關資源,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在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和就業指導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職場環境,切實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
(四)完善“大思政”建設的實施保障與評價機制
為了確保電氣自動化專業“大思政”建設的有效進行,應從制度、師資、資源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學校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明確“大思政”建設的各級目標和職責任務分工,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其次,學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既具備專業素養又擁有思政教育能力的教師隊伍。最后,學校還應加大教學資源投入并進行合理配置,為“大思政”建設提供場地、設施等支持。
同時,在“大思政”建設過程中,還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定期對“大思政”建設的效果進行評估與反饋。通過收集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評價和社會反饋等多方面的信息來全面評估“大思政”建設成效,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教學策略和措施,確保“大思政”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激勵師生共同參與“大思政”建設,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
通過跨學科融合、教學方法革新、課程思政巧妙結合,以及“崗課賽證”融通等路徑的綜合實踐,能夠有效促進電氣自動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從而為我國工業的穩步發展和持續創新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未來,職業院校應進一步深化“大思政”理念在電氣自動化領域的應用,不斷探索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路徑,并緊密關注工業發展新趨勢,靈活調整“大思政”建設策略,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工業發展需求,為我國電氣自動化技術及工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1]邱萌萌,張莉,劉瑞,等.“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下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思政建設[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127).
[2]崔志強,劉云林,胡祝兵,等.職業本科背景下電氣工程級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評價體系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25(6).
(作者:羅婭,昆明技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