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探討了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現狀及其發展路徑,分析了其在基礎研究中的優勢和面臨的諸多挑戰,并以西南某電子類高校為例,探討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組織和加強基礎研究的路徑,包括統籌科研布局、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和聚焦前沿交叉領域等。呼吁行業特色型高校堅定不移地發展基礎研究,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 行業特色型高校;基礎研究;科研隊伍;考核評價;學科交叉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01
Exploring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Basic Research i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BAI Longfei1, WANG Yanyan2
(1.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2. Graduate Schoo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industry-specific universities in the field of basic research, analyzes their advantages and many challenges in basic research, and takes a certain electronics university in Southwest China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ways for industry-specific universities to organize and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including coordin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ayout,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 optimiz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focusing on cutting-edg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Call on industry-specific universities to steadfastly develop basic research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untry'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dustry-characteristic universities; basic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s
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根基,對培養創新能力、促進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全球主要發達國家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把基礎研究水平作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1]。我國也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成功組織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前沿方向重大原創成果持續涌現[2]。盡管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和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在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人才隊伍建設、研究成果影響力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多項關鍵技術仍存在“卡脖子”問題。
行業特色型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生力軍,一直以來都扮演著培養行業專業人才和推動行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角色,為基礎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援。盡管如此,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基礎研究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學科建設相對單一、學科交叉融通不夠、重應用研究輕基礎研究等,限制了它們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探索能力和對行業長遠發展的支撐作用。鑒于此,本文探討了行業特色型高校如何有效發展基礎研究,以期為國家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1 行業特色型高校基礎研究的現狀
1.1 行業特色型高校的特點與優勢
行業特色型高校,是指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除綜合性大學之外,面向特定行業、為行業服務的具有顯著行業特色和學科優勢的高校[3]。這類高校也因此在基礎研究領域具有獨特優勢。首先,行業特色型高校在特定領域具備深厚的學科背景和緊密的行業聯系,因此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行業需求和發展趨勢,準確凝練底層關鍵科學問題;其次,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其優勢領域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和高水平研究團隊,為開展高質量基礎研究提供了優質的科研設施和平臺支持,以及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此外,行業特色型高校能夠與行業內企業、研究機構之間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實現基礎研究成果的快速轉化。
1.2 行業特色型高校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盡管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其優勢學科領域具有學術積累、人才儲備,以及產學研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但在推動基礎研究方面仍面臨問題和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學科交叉融合不夠。與綜合性大學相比,行業特色型高校學科建設存在薄弱環節。一方面,此類高校學科數量相對較少,學科結構相對單一,且不同學科的發展建設水平往往存在較大差距[4],學科交叉融通的深度和廣度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學科之間在科研組織、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差異,學科壁壘難以突破。此外,缺乏強有力的科研組織體系來統籌協調多學科交叉研究,交叉研究呈現 “自下而上”和“散兵游勇”的特點,這在學科交叉融通日益成為基礎研究重要驅動的今天[5],逐漸成為行業特色型高校加強基礎研究的瓶頸。
其次,基礎研究氛圍不濃。行業特色型高校由于學校發展早期定位的特殊性,在長期服務特定行業的過程中,其更關注行業的相關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而對基礎研究重視程度相對較低,缺少對底層科學問題的總結和凝練。另外,部分高校的科研氛圍更傾向于追求實用性和經濟效益,忽視了基礎研究的長期價值和意義[6]。在這種科研氛圍導向下,科研人員往往更傾向于選擇能夠快速產出成果的應用研究項目,而不是投入更多精力在耗時長、費精力、成果產出不確定的基礎研究上。
再次,基礎研究人才不足。行業特色型高校雖然近年來也加大了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視和投入,但由于基礎研究本身起步晚,科研架構轉型慢,有組織科研程度較弱,缺乏優質的基礎研究設施、平臺和經費投入,從事基礎研究的優秀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更是稀缺,在資源獲取方面往往處于劣勢,導致基礎研究發展緩慢。緩慢的基礎研究成果產出導致基礎研究經驗缺乏,科研影響力嚴重不足,進一步導致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培養、引進、留住基礎研究人才方面缺少引力,形成惡性循環。
最后,學術評價體系不力。行業特色型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往往更傾向于應用研究和工程項目,基礎研究的價值容易被忽視[7]。部分高校的考核評價系統過于注重論文發表、項目申報、科研經費等量化指標,考核周期較短,不符合基礎研究“長周期”的規律。而且,在評價體系中,缺乏對基礎研究的鼓勵和寬容,出于職業發展、收入狀況、投入產出現實的考慮,使得甘坐冷板凳、踏實做研究的科學家預期回報收益小。
2 行業特色型高校加強基礎研究的措施
針對行業特色型高校面臨的學科建設、人才缺乏、評價不利等問題,下面以西南某電子類高校(以下簡稱“西南某校”)在組織和加強基礎研究方面所做的探索為例,提出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加強基礎研究方面的路徑。
2.1 統籌謀劃科研布局,拔高基礎研究戰略定位
行業特色型高校應明確基礎研究在學校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位置,認識到基礎研究是推動學科發展、培養創新人才、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石。學校應將基礎研究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相結合,圍繞行業關鍵技術問題和前沿科學問題進行布局,以期在相關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西南某校近年來深入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優化科研結構,把“提升基礎研究水平”提升到學校科研整體戰略的高度,圍繞激發重大科學問題,組建大平臺、大團隊,與各大集團、行業龍頭組建科研共同體,開展系統性研究。持續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經費管理、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深化落實“放、管、服”改革,助力基礎研究提質、增效、減負。此外,學校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基礎研究項目作為提升學校基礎研究能力的抓手,從宣傳動員、培訓交流、申報指導、過程管理、成果轉化等方面不斷細化全過程管理,并通過專家指導、學術交流、青年論壇等方式做好經驗積累和“傳幫帶”。多措并舉不斷強化基礎研究組織、管理、服務,營造濃厚的基礎研究氛圍。
2.2 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助推基礎研究人才引育
行業特色型高校應注重基礎研究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吸引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中青年科研人才。通過實施人才引進計劃、設立科研創新基金、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條件等措施,激勵科研人員投身基礎研究,提升科研團隊的整體實力。西南某校近年來通過實施青年人才學術托舉工程和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基礎前沿培育計劃,設立專項經費鼓勵科研人員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開展具有原創性和學術性的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在交叉學科領域探索布局,鼓勵青年人才參與和投入基礎研究,并有重點地超前培育未來基礎研究領軍人才、創新團隊。
2.3 優化考核評價體系,探索基礎研究激勵機制
行業特色型高校應從激勵和考核兩方面入手強化對基礎研究人員的支持。一方面通過經濟物質獎勵、職稱評定掛鉤等方式鼓勵科研人員進行長期、深入的基礎研究。另一方面,不斷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建立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與基礎研究人才成長相適應的科研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指標[8],避免以論文發表數量或影響因子等量化指標作為單一考核依據。西南某校為鼓勵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研究,在職稱評定體系中將承擔基礎研究的情況,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承擔情況等作為重要的評定條件。根據基礎研究“長周期”的特點,開展“預聘―長聘”的多元評價體系改革,在考核評價指標中重點考查學術水平、創新能力、發展潛力、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等代表性成果,從而減輕基礎研究科研人員的負擔。
2.4 聚焦前沿交叉領域,打造基礎研究“學術特區”
前沿交叉領域是多個學科相互交叉、融合,并探索解決復雜問題的學科領域。聚焦前沿交叉領域有助于發現新的科學問題,引領新的學科方向。一方面,行業特色型高校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在支持重點學科、培育新興學科、扶持冷門薄弱學科方面下大功夫。另一方面,行業特色型高校應創新科研組織和協作模式,通過理工結合、醫工結合、管工結合等模式鼓勵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有助于打破傳統學科壁壘,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深度交流與合作,推動產生更多原創性、引領性的科研成果。西南某校為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整體基礎研究水平和學術影響力,特別籌建了“基礎與前沿研究院”作為“學術特區”,研究院聚焦基礎研究與前沿交叉,采用國際化的師資隊伍,組建國際化、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和平臺,并率先試行與國際接軌的獨立PI制+長周期的國際同行學術評估體系[9]。另外,西南某校近年來大力推動醫工交叉研究合作,與省內多家一流醫院和國內多家醫療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建立醫工交叉研究院,搭建交叉科研合作平臺,設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基金,不斷強化交叉科研項目的經費支持和重點項目培育。
3 結語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基礎研究的策略和路徑。通過統籌科研布局,明確基礎研究的戰略定位,行業特色型高校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升基礎研究的質量和效率。加強科研隊伍建設,特別是中青年科研人才的引育,將為高校的長期發展注入活力。優化考核評價體系,探索基礎研究激勵機制,有助于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和研究熱情。聚焦前沿交叉領域,打造基礎研究的“學術特區”,將推動學科間的深度融合和創新成果的產生。
展望未來,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基礎研究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持續重視和投入,高校應抓住機遇,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創新科研組織和協作模式,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完善科研設施和平臺,吸引和培養更多優秀的科研人才。通過不懈努力,行業特色型高校將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美桂,李壯壯.我國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成效、問題及建議[J].科技中國,2024(2):42-47.
[2] 母小勇.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與大學基礎學科的使命[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23):36-47.
[3] 徐月紅.行業特色高校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中的使命分析研究[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8):65-66.
[4] 朱桐,崔婧靚,高新華,等.行業特色高校交叉基礎研究管理工作路徑探析[J].知識窗(教師版),2024(3):108-110.
[5] 高月.以學科交叉融合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80-82.
[6] 張明卓.陜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7] 李靈.新時代高校科研評價改革創新路徑研究[J].科技和產業,2023,23(8):61-65.
[8] 孔繁曄.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創新的限制因素、關聯與改進[J].西部學刊,2023(19):135-139.
[9] 楊曉冬.為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貢獻“南科大”方案[J].中國人才,2023(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