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條件。當前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尚存在一些問題,如知識簡單灌輸、內容不成體系、缺乏科學評價系統等。推動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應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基礎,以協同育人為抓手,以統籌協調、系統規劃為支撐,以教學方法、理念改革為手段,以教學實效性為評價標準,促進生態文明教育智能化、協同化、一體化發展,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關鍵詞 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12
Research on the Rout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New Era
LI Juncai
(College of Marxism,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necessary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and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uch as the simple knowledge infusion, unsystematic content and lack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new era, based on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we should depend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systematic planning, us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ed ideas as the means, and teaching effects a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aiming to facilitate the intelligent, collaborativ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
“理念要根植于思想才能指揮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每一步都依賴于具有良好生態文明意識的人,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教化培育生態文明意識。”[2]生態文明教育即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緊密相連的關系出發,引導人們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思想認識,自覺踐行綠色文明習慣的教育引領。在高校育人過程中,“全面培育大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尚,堅定不移地落實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3]。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是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需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培養綠色生活習慣,這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故而,廓清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問題與發展方向,研究其實踐向度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中的現實問題
第一,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尚停留在教條灌輸的層面上,缺乏巧妙的教學設計,很難吸引學生。總體來看,教育手段較為陳舊,以教師說教為主,較少涉及出現生態問題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底層邏輯,內容簡單直白,質量不高。過于套路、僵硬的生態文明教育缺乏感染力,常出現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滔滔不絕,學生在講臺下聽得昏昏欲睡的情景,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關注有限,甚至心生抵觸。這導致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呼聲很高、實效卻差。
第二,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散亂,不成系統。推動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過程,需要各學院各專業同心協力,設計合理的教育體系。受限于客觀條件,當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的主體是思政課教師及學工隊伍,以思政課堂和部分學生活動為主要陣地,本碩博各學段、各專業課程雖都有涉及但各自為政,缺乏全局性的教學規劃,所講內容也較為零散,知識碎片化嚴重,未能形成有組織、有計劃的生態文明教育系統。長此以往,不僅生態文明教學實效難以突破,也將阻礙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發展。
第三,尚未形成科學高效的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的質量高低、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與否很難進行簡單直觀的量化,部分高校采用考試的方式進行評估,但只能檢查學生對具體知識的掌握情況,無法真實反映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開展質量和實際效果。也有一些高校“運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調查大學生群體的生態文明素養”[4],但普遍適用的科學評價體系尚未形成。
2 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向度
2.1 智能化發展
我國目前正處于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時代,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也給生態文明教育帶來了機遇。推動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應走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要充分運用電子媒介,建設生態文明教育網絡平臺,擴展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傳播渠道、開拓綠色生活引領新陣地。此外,要與時代技術同頻共振,不斷探索網絡智媒與傳統課堂深度結合的教育新模式,構建時時可學習、處處皆課堂的全時空德育大格局,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智能高素養生態踐行者。
2.2 協同化發展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多元化德育主體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高校作為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依托,要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結合學校優勢學科,組建以校宣傳部牽頭、教務處統領、學工部協調的聯動全校各部門的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改革領導小組,黨政齊抓共管,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黨政管理人員共同參與,不斷加強校際合作、學校內部各學院跨學科合作,聯合備課、集體備課,將生態文明教育有機嵌入各門課程,形成“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網絡思政+實踐思政”的有機統一體,構建生態文明教育大思政格局。
2.3 一體化發展
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養成,離不開一以貫之的課程體系建設。當前我國缺乏對大中小幼各學段生態文明教育的整體化設計,也沒有各學段開展交流合作的良好渠道,導致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混亂甚至部分缺失,構建各學段一體化發展模式已成為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要求。因此,必須打破學段壁壘,發揮高校思想引領作用,組建大中小幼各階段教師共同參與的生態文明教育教學研究團隊,聚集熱點難點問題重點攻關,促進各學段縱向銜接、橫向貫通,打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大中小幼生態文明教育一體化建設研究型工作平臺,實現多層次結合。高校尤其要發揮好承上啟下的作用,幫助學生系統梳理相關知識并形成整體性理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大學生進入社會開展生態實踐做好充足的準備。
3 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實現路徑
推動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走深走實,要以鑄魂育人為指引和價值旨歸,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邏輯起點,以協同育人為抓手,以教學實效性為評價標準,以統籌協調、系統規劃為支撐,以教學方法、理念改革為手段,以行為實踐為目的,營造學科交叉、有機融合的生態文明教育氛圍,最終實現涵蓋高等教育各類型各學段,貫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的系統整體設計。
3.1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基礎,提升學生生態素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為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建構中國生態文明體系提供了科學指引。大學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能夠理解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意義,從而養成保護生態、節能降耗的綠色生活習慣,自覺擔當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責任。
高校要緊扣育人目標,堅持科學編排、巧妙融入、有機浸潤,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講準確、講清楚、講徹底,切實提升育人實效。首先,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與教師培訓,從系統性、原創性和實踐性的角度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結合各門具體課程,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其次,全面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經典著作,通過專題授課、學習講座等形式向學生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發端、思想精髓、重大意義與未來愿景,“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5],幫助學生厘清生態文明觀內容,理解生態文明內核。再次,科學設計講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整體布局,全面覆蓋各學科各學段,營造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學習氛圍,提升鑄魂育人作用。
3.2 以典型案例為載體,講好“綠色中國”故事
推動生態文明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從課堂聽眾變為課程主人翁,通過自主思考得出結論,實現知識內化,進而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觀。案例教學比傳統教學具有更生動、更富感染力等優勢,深入挖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資源,以典型案例為載體,能夠大大增強教學實效。
截至2024年3月,生態環境部遴選了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基地,這些基地背后是一個又一個感人的中國故事、中國奇跡,也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案例寶庫。結合這些生態建設資源及高校地方特色,可以設計制作教學專題:如“荒漠變森林的塞罕壩精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戰略”“新舊動能轉換的山東擔當”“綠色核電魅力煙臺的發展密碼”等。改變以往課堂上教師的“大水漫灌”,讓學生在直觀的案例、視頻中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產生自己的思考和價值判斷,加深對生態文明的關切。
3.3 以行動為落腳點,結合地方特色開展實踐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推動生態文明教育走深走實必須組織體驗式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能力培養途徑,打造主題鮮明的實踐課堂,營造濃厚的生態文明氛圍,促進知行合一。
體驗式實踐教學包括且不限于組織學生前往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參觀調研、面向社會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參與“保護海洋生態”“植樹造林”“減少白色垃圾”志愿服務等形式,讓學生在綠水青山的美好環境之中,在熱火朝天的親身體驗參與之下切實感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改變。除此之外,高校還應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生態實踐環境,研究證明,校園環境能夠為學生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創造條件,學校的生態文化環境建設影響著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生態道德觀[6]。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班級環保活動,制訂校園綠色生活計劃,定期展示學生優秀生態實踐行為,組織校園植物掛牌認領,觀察、管理校內動物等方式提高學生的主人翁精神,進一步培育其生態文明意識,樹立自覺投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的高尚情懷。
3.4 構建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評價體系,調動學生內在驅動力
科學有效的評價系統不僅可以量化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狀況,還能幫助高校更精準地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發展布局。具體而言,高校要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進行量化管理,讓生態文明教育有內容可測,有結果可評。高效規范的評價體系有助于觀測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形成過程,及時調整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促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良性發展。同時,可以結合評價數據建立獎罰機制,將優良生態文明實踐與學生的榮譽掛鉤,對不良生態行為進行一定懲罰,提升學生自覺踐行綠色生活的行動力。
4 結語
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從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出發,幫助大學生樹立建設“美麗中國、綠色中國”的價值觀念,對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意義重大。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正在逐步完善:依托智能化信息技術,建立多元化、一體化的大生態教育格局;堅持政治性、理論性、思想性,以信仰為基,以三觀塑造為主線,運用豐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實踐案例,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牢牢抓住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特點、內容,科學編排、有機融入、系統展開,夯實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努力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生態文明素養,實現思想浸潤、能力提升、價值引領的全方位育人目標。
基金項目:煙臺大學2023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研究與實踐”(JYXM2023071)。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賈學軍.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共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2-16(10).
[3] 駱清,劉新庚.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思想理路[J].廣西社會科學,2017(12):197-201.
[4] 羅瓊.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青年群體生態文明素養評價與提升路徑研究[J].世界生態學,2021(2):218-229.
[5]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6] 耿明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