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加強和改進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性、實效性和針對性,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追求的必然選擇。立足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在思想維度、實踐維度和傳播維度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必須從意識形態、實踐范式和網絡媒介領域進行有效回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發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內涵,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參照拓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要求,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權和傳播力為重點,延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宣教平臺,是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性、實效性和針對性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6.027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CHEN Shupeng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Jieyang Polytechnic, Jieyang, Guangdong 522000)
Abstract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timely, and targeted nature of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to guide them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 pursuit. 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practical, and communication dimensions of the new era, effective responses must be made from the fields of ideology, practical paradigms, and online media.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Developing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Guided b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aking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s a reference to expand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ith a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discourse power and dissemination power of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extending the propaganda platform for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a necessary way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timely, and targeted nature of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愛國主義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范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須不斷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性、實效性和針對性。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發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內涵,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參照,拓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要求,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權和傳播力為重點,延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宣教平臺是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性、實效性和針對性的必由之路。
1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開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彰顯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性質、堅定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立場、厚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底蘊,是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在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下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領導主導權和話語權的關鍵。
1.1 彰顯性質,突出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相統一
堅持和弘揚什么性質的愛國主義精神,開展什么性質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需要面對的根本性問題。
愛國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它總是與一定的社會制度、國家實體相聯系,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鄧小平指出:“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愛什么呢?”[1]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今天我們講愛國主義,這個道理要經常講、反復講。”由此可見,愛國主義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就是培養個體對國家以及國家所堅持的社會制度的認同和熱愛的情感,愛黨、愛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愛國主義教育題中應有之義。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就是要牢牢掌握這一思想對中國未來發展所作出的根本性規定。“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2]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而不是別的什么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來對愛國主義的內容和形式等作出根本性規定,保證愛國主義教育不變質、不跑偏;另一方面,要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追求,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廣大青年學生6f502521cee77c5e8f163abd25d517d35be2b34bba9c19906fc4dd9afa978f8e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堅定理想信念。
1.2 堅定立場,突出愛國與愛人民相統一
站在誰的立場上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要培養大學生形成什么樣的立場,是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需要面對的關鍵性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價值旨歸,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作出莊嚴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旗幟鮮明的論述,把人民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3]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繼續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立足人民需要,滿足人民需求,才能使國家在新時代取得更輝煌的發展。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就是要牢牢掌握這一思想中所體現的堅定的人民立場。一方面,大學生既是人民的組成部分,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對象,這就要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明確和尊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把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作為凸顯愛國主義教育“以人民為中心”立場的基礎;另一方面,在教育內容中要深刻體現國家與人民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學會從人民的立場出發來認識國家,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通過具體實踐來實現為國家服務的宏偉目標。
1.3 厚植底蘊,突出愛國與愛優秀傳統文化相統一
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什么樣的底蘊,如何看待和運用愛國主義教育的底蘊,是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需要面對的重要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格外重視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歷史的地位和作用,他強調:“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4]新時代的中國,是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歷程中走出來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基于這一科學的認識,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土壤中孕育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的歷史邏輯表明,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明發展歷史,是不容割裂,也是不能割裂的。這一歷史邏輯還表明,熱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是熱愛新時代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因為“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5]。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就是要牢牢掌握深刻植根于這一思想中的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底蘊。一方面,要凸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歷史的認識和尊重,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潮,以堅定的文化認同提升國家認同;另一方面,要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中汲取養分,以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2 以“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參照
青年大學生的成才期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程高度重合,他們將成為實現該目標的中堅力量。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能有效提升大學生對這一奮斗目標的深刻認知、激發大學生投身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動力、引導大學生踐行正確的愛國行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注入青年力量。
2.1 突出對新目標的知識性認知
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重視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知識性闡述,向大學生準確傳遞關于國家未來發展的知識,讓他們能夠形成對國家發展道路的清醒深刻的認識,為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奠定知識性基礎。
向學生傳遞跟國家相關的重要知識,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之一,目的就在于讓學生能夠形成對國家的準確認識,并基于這種認識來形成、鞏固和發揮對國家的認同和熱愛的情感。離開對國家相關知識的準確把握,愛國主義教育將缺乏一個穩固的支撐,容易使愛國主義教育走向空泛和抽象。“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關于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深刻闡明了我國當前所處的歷史方位、我國發展所應采取的積極穩妥的步驟以及所要達到的階段性目標,這些目標都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對社會主義先進性和優越性的具體體現。突出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知識性闡述,能夠使大學生通過這一戰略性目標對國家的現狀、性質、宗旨、發展前景等形成全方位的認識,避免愛國主義教育陷入脫離國家談愛國和脫離國家實際發展談愛國的誤區,為大學生愛國主義理性和情感的培養提供了明確的指向。
2.2 突出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情感性認同
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重視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情感性演繹,向大學生剖析蘊含于該目標內部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讓他們能夠從情感深處認同這一奮斗目標,形成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
愛國主義情感是觸發個體愛國主義行為的內在動因,大學正處于形成穩定情感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對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內化更多的愛國主義價值理念,由理性判斷升華為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缺乏對國家深刻的情感認同,個體的愛國主義行為將是不穩定、不可持續甚至是不理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飽含著中華兒女對國家發展的殷切期盼。它沉淀了自近代以來中華兒女在國家飽受屈辱,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嚴峻危機下對民族終將獨立、人民終將解放、國家終將富強的堅定信念和無私奉獻精神。突出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情感性演繹,能夠使大學生通過這一戰略性目標體驗到蘊含其中的中華兒女強烈的愛國情感,并在這一情感的感染下自覺肩負起推動國家的持續性發展的崇高使命,最終通過持續性、穩定性的行為來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3 要突出對新目標的理智性踐行
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重視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踐性轉化,向大學生傳授關于實現該目標的實踐性策略,引導大學生踐行正確的愛國行為。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培養個體對國家的認知和情感,更要培養個體用正確的行為模式來體現對國家的熱愛。在大學階段,個體已經具備成熟的行為能力和行為條件,在這期間,應側重引導學生將對國家的認識和情感轉化為外在的行為,用實際行動維護國家利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為大學生踐行正確的愛國行為提供了科學指引。第一,它強調“奮斗”,啟示大學生要積極實踐,要勇于實踐,即使在面對風險和挑戰的時候,也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不懈地奮斗來為青春添彩,為祖國助力;第二,它強調“現代化”,啟示大學生要將自身的實踐方向與國家的發展相耦合,要積極吸收新知識,結合國家發展需要不斷更新已有的知識體系和行為體系,勇作新時代的弄潮兒。突出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理智性踐行,能夠使大學生通過這一戰略性目標體驗到個體行為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自覺運用科學的實踐,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能夠為國家的發展增光添彩。
3 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權和傳播力為重點
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數量和速度呈爆炸性增長態勢,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在海量信息面前存在被虛化、弱化、邊緣化的危險。在信息爆炸、快餐式閱讀逐漸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生活常態的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要被關注和認可,需要注重話語內容的更新、加強輿論陣地的開拓和凈化宣教平臺的環境。
3.1 注重話語內容的更新
在“流量為王”的新媒體時代,為了獲得廣泛關注和點擊,各信息傳播主體紛紛在語言上下功夫,“震驚體”“甄嬛體”“瓊瑤體”等層出不窮并獲得受眾的熱烈反應,傳統的“你必須聽”的單向傳輸模式逐漸讓位于“得我愿意聽”的主體選擇模式。面對這一轉變,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內容應該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話語特點進行創造性轉化。一是使學生“聽得懂”。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觀點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學生理解起來費勁,接收這些信息的主動性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避免空洞無物的理論說教,要關注學生實際,找準愛國主義與學生需求的結合點,增強話語內容的吸引力。二是使學生“傳得開”。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接收主體,也是信息傳播的主體,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如果能夠獲得大學生的轉發,既表明大學生對該內容的認可,也可以通過轉發這一行為使信息的受眾面進一步擴大。為此,需要找準學生的興趣點,用他們喜聞樂見的話語來承載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和觀點,以提高學生轉發的積極性。
3.2 加強輿論陣地的開拓
新媒體時代,以微博、微信、QQ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應用和網絡社區幾乎囊括了大學生生活的全部內容,這些應用開辟了大學生生活的新場域,也成為各種思想觀點的集散地。“宣傳思想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6]面對這一新場域,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及時跟上,才能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對大學生生活的全覆蓋。一要善于發聲,要有效抓住各種重要事件和關鍵事件節點,發布正面信息和話題,例如在國慶期間發布以展示國家發展成就為主題的帖子,帶領學生感受國家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讓學生通過這一方便快捷的方式自覺主動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二要廣泛發聲,互聯網應用和網絡社區分布廣、類別多、更新快,大學生為了及時跟上“潮流”,往往多種應用和多個社區都有涉獵。教育者需要深入學生,及時了解他們普遍使用的互聯網應用和社區,做到學生網絡足跡主要分布在哪,愛國主義就能及時跟進到哪。
3.3 凈化宣教平臺的環境
新媒體時代“人人皆可發聲”的開放性特征,為各種思想觀點的傳播提供了便捷快速高效的渠道,由此輸出的海量信息內容復雜多樣,其中既有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積極信息,也不乏謠言甚至反動的觀點和論調。部分大學生由于思辨能力尚未成熟,容易被這些消極、反動的信息所干擾,動搖對國家的堅定信仰。面對這一難題,需要多方力量通力協作,凈化宣教平臺的環境。一要依法取締不良輿論的發聲源,對肆意造謠、抹黑黨和國家形象、貶低人民英雄、散播社會不良輿論的個人、群體和平臺依法給予堅決打擊,從源頭阻止消極反動信息的輸出。二要建立便捷有效的反饋渠道,使得廣大受眾在遇到違背主流意識形態的言論時能夠迅速反饋給有關部門,減少惡意信息的進一步傳播。三要提升受眾的責任意識,特別是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要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網絡平臺上傳播的各種言論,鼓勵他們在遇到網絡不良輿論時要主動進行抵制和舉報,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東省教育廳普通高校認定類科研項目(青年創新人才項目)“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建設研究——基于揭陽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證調查”(2021WQNCX248)。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2] 習近平.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8-01-06(01).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3-01-10).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4]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知,2023(9):4-7.
[5]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EB/OL].(2015-12-30).http://cpc.people.com.cn/n1/2015/1230/c64094-27996756.html.
[6] 學習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重要講話精神[EB/OL].(2016-01-0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101/c64387-2800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