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應當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而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從產教融合現狀入手,分析產教融合度不高的原因,介紹安陽工學院深化產教融合的探索與實踐,以期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產教融合;辦學特色;協同育人
產教融合是促進校企協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實現產學研用結合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如何推進產教融合、打造自己的辦學特色是擺在應用型本科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以安陽工學院的探索與實踐為例,對其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產教融合現狀
目前,產教融合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產教聯合
所謂產教聯合指產業與學校簡單相加,因協議而合。這是最低境界的產教融合,注重的是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實踐中,各方主體制定合作方案,這樣的產教融合局限于點對點的合作,即一個項目對接一個項目、一個學校對接一個或幾個企業、一個學科對接與之關聯的行業。
(二)產教結合
所謂產教結合是指產業與學校深度結合,為了共同目標而合作。這是較高境界的產教融合,是將學校、產業甚至是政府、行業領軍企業多方結合起來,相互支持促進,面向市場,形成經營實體。
(三)產教融合
所謂產教融合是指產業與學校合二為一,雙方關系密切甚至合而為一。這是一個始于做法、成于制度、終于文化的過程。做法是經驗層面的,制度是機制層面的,文化才是合作的高端境界。各方主體不僅要共同規劃發展布局、協力推動人才培養,更要面向市場健全體制機制,融合重大平臺載體,融合校企文化等,最終達到精神層面的產教理念融合,互相認同、融為一體。
二、產教融合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重視不夠
一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輕基礎、重規模的傾向,盲目擴大辦學規模,導致教學資源不足。二是部分高校一味追求升本、升碩、升博,發展規劃沒有和本地經濟發展需求聯系起來。三是專業結構不合理,盲目開設各種熱門專業,專業設置“多、散、亂”,沒有形成專業集群。四是人才培養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特別是在實踐教學環節,沒有充分依托企業資源,教學成效不顯著。
(二)企業重視不夠
一是利益導向。企業的目的是創造經濟效益,注重財富的積累。企業招聘人才也是為了創造財富。部分企業認為培養人才是學校、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職責,企業沒有義務為培養人才而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二是產出導向。企業關心學生能否契合實際工作需要、能否攻克企業面臨的技術難題、能否真正給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生產發展帶來實際效益。企業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過分關注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部分企業甚至存在主動權缺失的情況。
(三)校企雙方契合度不高
一方面,企業的需求與學校的教學存在不一致。比如,企業的生產計劃時有變動,但學校考慮到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安排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很難在時間安排上與企業達成一致。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實踐能力缺乏。部分教師缺乏從學校到企業的實踐能力,無法與行業、企業聯合進行研發和創新等應用型科學研究。高校為更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主動尋求與企業合作。而企業的目標是營利,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往往不太主動,甚至把校企合作當作負擔。
(四)合作機制不順暢
產教融合是校企雙向奔赴的關系,只有雙方都找到合作共贏利益點,才能形成校企利益共同體,結成長期、雙贏、相互依存的穩定合作關系。
目前,校企雙方普遍缺少專門負責產教融合的實施機構,不能對校企雙方的要求進行及時回應。雖然企業有需求、學校有意愿,但是雙方無法找到“興奮點”,特別是學校科研成果,較少應用于企業生產實踐,尚未打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對于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教師大多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導致無從下手。此外,雙方還有諸多體制機制的障礙,導致找不到雙贏的利益點。
近年,雖然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提出了走應用型發展道路,在產教融合發展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來說,“結合多、融合少”,合作不穩定,合作模式單一,效果并不理想,沒有達到產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狀態。
三、安陽工學院的實踐探索
(一)突出學校發展特色
安陽工學院是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國第九所、河南省第一所培養飛行員的高校,也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培養飛行員的高校。學校深刻分析地方經濟發展趨勢,抓住河南規劃大力發展通用航空經濟、安陽要建成一座“會飛的城市”這一契機,明確“航空和現代物流產業集群”特色定位。以服務對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和安陽打造航空運動之都、區域性交通樞紐、物流中心的需要為目標,學校聯合中國南方航空等開辦了飛行技術專業,隨后相繼開設了飛行器制造工程、飛行器適航技術等十四個航空類相關專業,涵蓋航空運輸、航空管理和航空制造等專業方向,航空專業集群建設初見成效。同時,學校準確把握飛機維修專業人才需求旺盛的態勢,開設了飛行器制造工程機務維修方向專業。
(二)把握區域經濟需要
中國南方航空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的航空公司,旅客運輸量連續幾十年居國內之首。中國南方航空河南航空有限公司是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最大的基地公司,執管南航旗下最大的波音737NG機隊,而中國南方航空河南航空有限公司飛機維修廠是中部地區最具實力的運輸航空145維修單位。其不僅是中南轄區唯一具有波音737NG飛機大修全能力的單位,也是唯一具有深度結構修理能力的分子公司維修單位,同時肩負著整個南航旗下所有737機隊的工程管理任務,一直是國內多家民航院校的定點實習基地。
由于機務人員需要具備熟練掌握專業機務英語、維修基本技能,以及職業素養、安全意識等多方面素質,這就造成航空企業需要延長新員工的培養周期,而新員工的素質也直接影響飛機的飛行安全,因此多數維修單位會把新員工作為重點風險源。因此,加強飛機維修人員資質能力建設,夯實他們的“基本功”,就成了業內共識,這也是航空維修企業面臨的挑戰。
(三)強化企業利益驅動,構建“安工-南航”人才培養模式
民航業對從業者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學校不僅擁有理論課程時間長、通用基礎課程多、公共英語課程多的優勢,還擁有航空和現代物流專業集群,包括波音737-300型飛機在內的各種硬件平臺。這些條件完全能夠滿足中國南方航空河南航空有限公司對員工進行資質培訓的需要。找到了雙方利益的興趣點,校企雙方便積極對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5月,由民航局授權的中國南方航空河南航空有限公司飛機維修培訓中心在學校掛牌成立。該中心依托學校147維修實訓中心進行建設,擁有中國民用航空局審核批準的機務維修培訓機構合格證書,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同時具備兩種資格的培訓中心,也是全國唯一一家由航空公司和地方高校成功合作籌建的飛機維修培訓中心。
結合基礎適度、口徑適中、注重應用、強化素質的人才培養原則,培訓中心按照民航局的指示精神,依托民用航空器維修培訓平臺資源,采用“3+1”的培養模式,即3年本科課程+1年專業技能強化,將相關本科課程要求和民用航空器維修培訓規章要求相結合、學歷教育和飛機維修專業資格培訓相結合,采用工學交替的培養方式,讓學生在畢業時不僅可以取得學位學歷證書,還可以滿足飛機維修從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極大提高了飛機維修人才的基礎素質,降低了航空維修行業的發展成本,為企業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資源,助推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培訓中心根據企業用人需求,采用靈活的培養方式,充分發揮學校專業優勢,科學制定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資源,采用訂單式培養。既進行專業化理論培訓,為企業輸送理論基礎扎實的工程技術管理型人才,又為企業輸送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的技能操作型人才,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同時,根據崗位需求組織維修企業在職人員開展多種技能提升專項培訓,進一步拓寬培訓機構的業務范圍,真正實現培訓機構人才輸出與企業人才使用的無縫銜接,為學校創造價值、為民航維修行業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價值。
(四)建立長效機制,實現高水平融合
為實現體制融合、平臺融合、文化融合,學校積極探索適用于產教融合的運行機制,主動適應企業需求,順應產教融合發展趨勢,形成了“一機構、一機制、一平臺”機制。“一機構”即飛行維修人才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一機制”即飛行相關專業院校、行業企業、監管機構、政府主管部門定期交流機制,“一平臺”即共建“安工-南航”147飛機維修培訓平臺。
上述產教融合實踐使學校的飛行技術專業發展瓶頸得到突破,不僅培養“飛行員”,同時開始培養“修理員”,走出了一條高水平產教融合的“安工”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海蘊.以城市為節點構建產教融合改革的“基本盤”[J].財經界,2019(31).
[2]李永生,牛增輝.論產教融合及其深化內容[J].北京教育(高教),2018(5).
[3]劉英華.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5.
[4]朱麗.“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構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1).
[5]張海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考[J].對外經貿,2015(10).
[6]周永蓮,張方林.校企深度融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5(2).
[7]彭夢嬌.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