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鞏義石窟的雕刻藝術語言極為豐富,它不僅體現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還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些石窟遺跡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方優秀文化遺產,進一步傳承中原文化,提升藝術審美能力。
關鍵詞:石窟文化;中原文化;學前美術教育
一、鞏義石窟藝術的文化內涵
鞏義石窟寺是位于河南省鞏義市伊洛河北岸的邙嶺大力山下的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493—534),歷經多個朝代的豐富與完善,至今已成為一座蔚為壯觀的石刻圣地。鞏義石窟最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在于其窟內石刻采用了獨具風格的裝飾題材,這種極具裝飾化風尚的美學觀感,正是北魏晚期中國石窟藝術借鑒印度石刻遺法,并結合漢地美術“舒展開朗”的審美傳統,所展現出的一種張揚民族特質的藝術創造。鞏義石窟的建筑裝飾特色及其美學形態,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遺產樣本。石窟中的雕刻藝術語言非常豐富,包括藻井裝飾、左右對稱的飛天、神王、畏獸裝飾雕刻、蓮花裝飾浮雕、卷草紋樣、忍冬紋樣等。這些雕刻遺跡不僅記錄了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的交融發展歷史,而且在裝飾藝術的視角下,其整體構圖與人物造型等方面極具民族文化特色。將鞏義石窟的藝術特點和紋樣元素融入學前美術教育課程,既符合時代發展的價值與要求,又可以豐富教育資源與內容。
二、鞏義石窟文化融入學前美術課程的價值追求
學前美術課程的價值在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既是歷史的重任,也是時代的要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具體路徑,也體現了對文化理解和審美鑒賞的內在要求。展現文化自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符合美學價值和審美標準的形式展現出來。這就對學前美術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探索藝術的淵源與變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探索中汲取先輩的智慧,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和情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是未來幼兒教師的儲備軍,教師在教育培養過程中,應引導他們從家鄉和地方特色文化出發,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此過程中,結合理論與實踐,豐富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以便他們在未來崗位上將所學傳授給下一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課堂活動中,除了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運用各種美術材料的方法,還需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在欣賞與感受中,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藝術元素,為開展具體的學前美術教育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學校應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和課堂教學模式,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進入校園和課堂。
三、鞏義石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路徑探索
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前美術課堂教學的路徑,需要立足于本土,深度挖掘當地特色文化。筆者作為河南地區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以鞏義石窟寺為切入點開展研究,探討如何將地域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前美術課程。
(一)完善美術基礎課程內容
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美術基礎課程,內容多以素描和色彩為主。素描基礎課程主要教授西方繪畫體系中的透視和光影關系,以及基礎觀察方式,使用黑白線條描繪物體外形和塑造體積感。然而,這種學習方式對于零基礎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可能顯得枯燥乏味且難度較大。與之相比,中國傳統美術作品雖不強調西方繪畫作品中的透視關系,卻有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觀察方式。以鞏義石窟寺中的飛天形象為例,這些形象雖未遵循西方透視法則,但通過對其形象塑造的觀察,我們能夠從中探尋中國古代書畫家和雕塑家的民族藝術語言。飛天形象主要通過線條來表現,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輕盈飄逸的衣裙。在身體部位和衣裙的處理上,通過線條的疏密來營造虛實效果,這與西方素描中處理虛實關系的方法有著顯著差異。
在色彩基礎方面,課堂通常以西方色彩體系為主,從三原色和色彩三要素開始教學,逐漸過渡到間色、復色的調和,以及色相環的繪制等。然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難以迅速掌握色彩的構成與調和技巧,未能及時在后期的手工課程和綜合課程中熟練運用。在審美日趨多元化的今天,雖然學生能夠快速地獲取大量信息,但在快速瀏覽碎片化信息的過程中,真正能夠留下深刻印象并產生正面影響的信息并不多。同時,部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導致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自信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色彩構成的基礎訓練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色彩應用,并嘗試對其進行分解和重構。通過比較中西方色彩的共性與差異,可以加深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并感受東方色彩的獨特魅力。
鞏義石窟是一座雕刻藝術的寶庫,不僅展現了其豐富的變化與多樣的形態,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對稱性審美觀念。這一時期的石窟藝術是對民族審美習慣和價值觀念的生動詮釋。它們在對稱與統一中展現出的豐富想象與變化,強化了本民族的審美元素,使之更貼近當時的生活氣息和內涵。鞏義石窟對于美育課程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基地。學生能夠實地考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藝術傳統手法及其表現語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是在學習歷史,更是在體驗與感悟。這種方式有助于他們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古老藝術傳統,對當今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二)豐富裝飾畫課程的素材資源
在裝飾畫課程中,結合平面構成與圖案設計的基礎內容,巧妙地引入鞏義石窟中的浮雕紋樣,可以深化學生對造型觀念的理解。例如,圖案課程可以拓展為黑白圖案、裝飾圖案等,這些內容與浮雕紋樣緊密相關。通過賞析和研究這些紋樣,學生不僅能夠獲得豐富的審美和情感體驗,還能培養多元化的思維方法,拓寬創作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鞏義石窟中的蓮花紋樣為例,引導學生課后自主探索其他紋樣的歷史背景、組成寓意和結構之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索相結合,將加深學生對這些源于生活的圖案有更深刻的記憶,并理解其歷史演變過程。我國的石窟文化,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鮮明,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技藝傳承,這些正是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的重要補充。在美術技能課程中,教師應積極吸收石窟造型中的經驗與技法,掌握其基本特征,并進行優化與完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拓展藝術鑒賞視野
美術鑒賞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也是學前美術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鑒賞課一般通過中西方藝術的對比,讓學生體驗和感受不同文化理念下形成的不同藝術形式與追求。這種對比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不同文化下的審美價值和判斷,還能豐富和完善學生的審美價值體系,避免單一的審美固化。例如,西方美術中推崇的理性源自古希臘自然哲學的理性追求;而中國美術追求的意境與情感表達,則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含蓄與內斂,習慣于在表現形式上留白。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能夠理解文化對審美情趣形成的重要性。將鞏義石窟中的精美浮雕融入鑒賞課程,不僅能夠豐富教學素材,還能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引導學生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深刻內涵,從家鄉或地方的文化遺產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中華文化的美學追求與藝術情趣,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與審美觀。
(四)創新幼兒園環境創設課程要素
幼兒園環境創設(以下簡稱“環創”)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通過玩教具的制作或園區室內外空間的布置,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在環境中,幼兒通過與創設內容的互動,激發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實現寓教于樂和全面發展的目標。鞏義石窟中的文化內容可以作為環創的主題,融入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實現創新環創要素的目的。例如,可以將鞏義石窟的典型雕刻風格與藝術風格通過裝飾墻的形式展現,讓幼兒在觀察與互動中感受地方文化資源的特色,或者通過主題墻的變換,讓幼兒了解鞏義石窟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思雨.感受古老的人文氣息:以鞏義石窟寺石刻材料為中心考察[J].明日風尚,2018(18).
[2]張馨.優秀民族文化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個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責編:勉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