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規制行政權運行的法律,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與法治政府建設息息相關。盡管其內容龐雜,卻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作為專業課教師,應堅持價值引領、人文完善、知行合一、回應法治政府建設進程等原則,通過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充實課程思政資源、豐富課程思政形式、科學開展課程思政評價等方式,推進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課程思政建設,從而為我國法治政府的建設輸送合格的法治人才。
關鍵詞:法治政府;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設計與實現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指出,要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法治人才,這對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作為規制行政權運行的法律,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是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政府的主要依據,因此,有必要挖掘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行政法治人才的培養與該課程教學緊密結合。
一、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性
(一)加深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解
我國行政法學的發展歷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不斷向前推進的生動寫照。這一進程深深植根于我國國情,緊密結合我國的政治結構和治國理政的客觀需求。通過學習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行政法學的基礎理論,更能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所體現的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法治邏輯與政治邏輯的統一、法治模式與經濟模式的統一、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統一,從而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感受我國法治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領悟行政法治背后所蘊含的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精髓。
(二)提升學生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勝任力
法治政府是現代政府的基本特征,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主體。行政法的發展歷程反映了行政組織的典型代表,即各級政府的職能轉變,這包括黨政關系的調整、管理向治理的轉變、公私合作的發展、政府規制尤其是風險規制的興起、公共服務職能的加強、利害調整功能的發揮、區域行政的發展等。這些轉變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我國行政權力功能的轉型,進一步認同國家對公權利益、私權利益的調整,特別是在風險社會背景下,國家對“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理念的尊崇與堅守。在此過程中,通過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在德法兼修的基礎上,樹立問題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社會治理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勝任力。
(三)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與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課程思政是對專業課程內涵的深化與拓展,旨在引導學生在認知事實的基礎上達成更高層次的價值認同。其教學初衷在于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與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通過系統學習行政組織法律制度,學生能夠理解和領悟政府及國家管理人員在維護社會秩序與推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與價值,從而以更加全面、客觀的視角看待政府管理行為。同時,面對社會事件、新聞輿論時,學生能夠運用行政權力運行理論,擺脫個人偏見與私法私權的局限,展現出冷靜、客觀、理性的判斷力。這種能力使他們能夠站在更高的格局上,選擇最合理、最正確的方式表達觀點,而非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盲目跟風、人云亦云。
二、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實施的切入點
(一)所彰顯的習近平法治思想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十一個堅持”不僅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遵循。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通過系統講授行政法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以及行政法律制度等內容,向學生全面展現我國行政法治的理念變革與法律規范的發展變遷,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行政法知識解決行政管理和行政法治領域的實際問題,從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準確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淵源與現實意義。
(二)所蘊含的國家治理理念
法治政府的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相輔相成,行政法的內容深刻反映了這一理念。例如,以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為例,合法行政原則強調職權法定、法律優先與法律保留,對行政權進行了具體界定,明確了“法無授權即禁止”的根本特征。又如,合理行政原則旨在評價和控制行政裁量權,要求行政行為既要符合目的又不能超越一定限度,確保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平等。此外,行政法應堅持誠信原則,強調國家和政府應恪守誠信原則,充分尊重并保護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
(三)所體現的行政職能轉變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的行政行為篇章,依據行政行為對行政相對人利益的不同影響,將其劃分為授益性行政行為與負擔性行政行為。從當前立法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授益性行政行為被納入了法律范疇,其數量和種類日益豐富。這不僅是我國行政法律體系不斷構建與完善的過程,更是國家行政職能的深刻轉變,體現了我國精神文明的進步、物質生產的充裕及制度自信的增強。這一轉變背后蘊含的中國故事,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四)所貫徹的以人為本理念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對行政程序進行了具體規定,強烈的程序意識彰顯了對公民權利的尊重與對公權力的審慎態度。例如,聽證程序要求行政機關有義務配合行政相對人依法組織聽證,且不得收取費用,這體現了從人民利益出發,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充分保護。又如,在救濟制度方面,行政法明確了權責統一的基本原則,同時設置了包括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與行政賠償等在內的系統化制度。再如,在具體規則方面,明確了期限、控辯等內容,并將“民告官”確立為復議或訴訟的唯一合法啟動方式,同時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等。這些規定無不體現了行政法作為負責任政府的擔當,體現了以人為本、對行政相對人利益的充分保護。
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的設計原則
(一)堅持價值引領原則
課程思政的本質在于以正確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蘊含的依法行政理念與原則及其制度安排,是滋養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學生的寶貴養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堅定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鼓勵他們立志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扎根基層鄉鎮政府,運用行政權力為百姓謀幸福、為鄉村謀振興,從而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社會貢獻力量。
(二)堅持人文關懷原則
人文素養不僅體現了個人的審美情趣和心理素質,還是其精神面貌、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更是現代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具備豐厚人文素養的個體,往往心理健康水平較高,表現出更加豁達自信的態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的行政賠償制度彰顯了對人的關懷與善意,高效便民原則體現了某種程度上的行政自信。因此,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應善于運用這些思政元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對人、對事的熱情與同理心。
(三)堅持知行合一原則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左傳·昭公十年》有云:“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青年大學生應懷揣謙虛和虔誠之心,深入一線調研,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涉及諸多社會熱點問題,而這些正是我國快速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法律人需勇敢面對,在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指導下,立足實際情況,深入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
(四)堅持回應法治政府建設進程原則
自《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實施以來,我國法治政府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行政法教學應關注并積極闡釋這一進程中的新進展,同時有效回應法治政府建設面臨的新課題。教師應以法治思維研究行政法治的新動態,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相關部署和要求,以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相關要求融入課程,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指導學生高質量完成專業學習,促使其快速成長為信念堅定、專業素質過硬的新時代法律人才。
四、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
(一)增強課程思政意識
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其所有活動9xVptdBf2RlMstJYddNzrw==都服務于育人目標。課程思政要求各專業課教師必須首先樹立課程思政意識,正確地把握課程思政與育人之間的緊密聯系,樹立強烈的課程思政自覺性。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課程思政建設,正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其課程教學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培養,直接對標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因此,該課程急需立足專業特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共同承擔起育人的責任。
(二)提升課程思政能力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立德樹人的具體方式,這一過程務必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為指導。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課程思政,要求教師首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思政元素提煉并融入教學中。同時,還需掌握思想政治理論及其教學規律、方法和藝術,提高說服教育、情感陶冶等能力,以高尚的人格和情操感染學生、吸引學生。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課程思政應引導學生感受行政法中所蘊含的控權思想,梳理行政法基本原則中蘊含的法治思維和為民意識,理解不同類別行政行為所體現的行政理念革新,以及掌握行政救濟法律制度對行政相對人切身利益的全方位保護。
(三)充實課程思政資源
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能顯著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教學中,應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學,同時篩選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行政法案例,以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公民意識。實施過程中,可組建課程組實現分工協同,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共同體,實現資源整合,確保思政元素的精準提煉。此外,可采用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通過作業等方式參與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投放,甚至結合國家及省級公務員招考、研究生考試等試題,引導學生在分析世情、國情、黨情、民情中接受思政教育。
(四)豐富課程思政形式
法學教學通常采用案例教學和模擬法庭等形式,行政法xmcvR/aJ3HGOJRh4xNF2fA==與行政訴訟法課程可通過控辯對抗等沉浸式課堂模式幫助學生理解并遵守行政法規范。鑒于行政法律關系的特殊性,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課程思政形式可更加多樣。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行政服務大廳,親身體驗行政行為的高效便民。組織學生開展基層政府負責人訪談,直觀感受政府首腦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履職盡責。引導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具體感受給付行政、福利行政為老百姓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以及全面脫貧后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豪邁的形象。
(五)科學開展課程思政評價
思政元素應是教學內容的自然生成或內在展現,而非外在強加;應是真實融合,而非虛假造作、不切實際。課程思政應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是相互激發、共同成長的過程。因此,應將互動反饋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以此實現更有針對性的價值引領、人文完善、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課程思政應做到適時、雙向、適度、適當,確保思政內容有機、生動、自然、貼切。同時,需設計嚴謹的評價程序,確保評價標準的實體科學與程序公正,從而保障課程思政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3-02-27.
[2]蔡靜,張玲佳.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路徑探析[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2).
[3]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N].人民日報,2021-08-12.
[4]劉曉玉.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校辦學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的實踐要求[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1(12).
[5]高長見.習近平法治思想對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大意義[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1(3).
[6]梁孝娟.隱性教育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的現狀與優化[J].才智,2021(10).
[7]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
2437.html.
[8]李洪雷.面向新時代的行政法基本原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
[9]王紅乾.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19(12).
[10]《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編寫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責編:勉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