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堅持“八個相統一”。“八個相統一”內涵豐富、邏輯嚴密、體系完整,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遵循的原則和宗旨。要將“八個相統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師必須注重用科學理論武裝學生,注重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注重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既把握統一又尊重多樣,注重“教”與“學”良性互動,注重在灌輸中啟發學生,注重實現“三全育人”。
關鍵詞:“八個相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政課建設,圍繞加強思政課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統安排。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并提出“八個相統一”教學要求。“八個相統一”即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八個相統一”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八個相統一”融入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注重用科學理論武裝學生
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課的本質屬性,而學理性則是高校思政課的應然要求。高校思政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課程,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這是思政課與其他課程的本質區別所在。要上好思政課,就必須旗幟鮮明地講政治。思政課教師必須站穩政治立場、堅定政治信仰,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引導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同時,思政課教師還必須注重課程的學理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簡單說教,否則就很難引起學生共鳴。思政課是一門理論性相當強的課程,側重于講道理。思政課教師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講深、講透、講精,要讓學生能從思想深處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正如康沛竹、艾四林所指出的,“要實現政治性,思政課教師就要善用于學術講政治,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思政課的政治性與學理性辯證統一、缺一不可,教師在教學中既要以政治性來統攝學理性,又要以學理性來支撐政治性。
二、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注重培養學生正確價值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學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高校思政課不僅向青年學生傳授知識,還承擔著塑造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可以說,思政課寓知識性和價值性于一體,這正是思政課相較于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優勢。知識是價值觀教育的載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知識傳授的目的。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要求我們將價值觀引導與知識傳授相結合,做到二者的有機統一。教師通過思政課教學,不僅向學生傳授豐富的知識,培育學生認識世界的理智態度、判斷能力和扎實的知識基礎,還要在知識傳授中為學生答疑解惑,教會學生作出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遠大的抱負和堅定的人生信念,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未來成長發展夯實思想基礎。
三、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注重引導學生明辨是非
高校思政課作為一門意識形態屬性非常鮮明的課程,既有建設性又有批判性,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思政課的任務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性是其根本。但也要認識到,思政課不可能脫離現實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多種社會思潮的沖擊,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巨大挑戰。高校是意識形態傳播的前沿陣地,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建構的價值理念面臨著被淡化的挑戰,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給大學生尚未定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來不良影響,這不利于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面對如此復雜嚴峻的形勢和環境,思政課教師作為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守護者”,應時刻保持政治清醒、強化政治定力,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劍”,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旗幟鮮明地批判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引導學生明確“堅持什么,反對什么”這一根本問題,幫助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水平。
四、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辯證統一,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一,也體現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之中。理論性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特征。教師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實現用科學理論培養人。思政課教師必須用力、用心、用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講準確、講清楚、講透徹。同時,思政課教師也要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是抽象空洞的知識,其本身就來源于實踐,是在實踐當中得到檢驗的理論,這也是其區別于其他理論的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強調實踐性。針對當前思政課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思政課教師必須創新教學形式,推動思政課走出教室,與實踐結合、與生活結合,讓思政課變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例如,帶領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博物館或歷史名人紀念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走訪先進模范人物等,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真正把思政課講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
五、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注重既把握統一又尊重多樣
高校思政課強調統一性,是因為它集中體現著黨和國家的意志,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主陣地,其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各方面必須統一標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思政課教學須尊重現實國情,從實際情況出發,允許多樣性存在。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的發展程度不一、教育水平不同,難以用同一標準去建設和衡量所有高校的思政課。因此,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思政課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載體、考核方式等方面采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原則。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地方特色資源,選擇當地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內容、教學載體、教學方法等;因時制宜,就是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時代要求,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據不同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實施精準化教學,努力提升思政教育針對性。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握統一性,尊重多樣性,實現兩者辯證統一,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切實增強思政課實效性。
六、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注重“教”與“學”良性互動
同其他課程一樣,思政課的兩大主體也是教師和學生。要激發思政課教學活力,就必須正確把握和處理好教學中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關系。一方面,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是起著主導作用的。思政課教師作為課程整體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和評估者,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需求,自主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內容和進度以及制定學生成績考核方式。除了知識傳授,思政課教師在學生價值引領和政治塑造等方面也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不能簡單地把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的對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思政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表現和表達的機會,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表達,讓學生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去,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使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從而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良性互動。
七、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在灌輸中啟發學生
列寧指出,先進的理論不可能從群眾中自發地產生,“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對學生進行灌輸性教育。開展思政課教學,灌輸是必i0/HND6PSM2agCwHbG+CBJ99d4UL/Qms0yHf2mGI9yE=不可少的手段,因為學生頭腦中不可能自動形成知識,只能通過系統的學習獲得。但灌輸教育不等于搞“填鴨式”的“滿堂灌”。如果一味地進行“硬灌輸”,很可能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這樣就很難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堅持灌輸教育的同時重視啟發性教育,要根據時代變化、學生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等,善于運用新手段和新技術來開展課堂教學,如通過問題討論、課堂辯論、VR教學等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得出結論、獲得真知。思政課教師要把教與學、學與問、問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以問題導向開展教學,在灌輸中突出啟發性,在啟發中鞏固灌輸性,實現灌輸性和啟發性有機統一。
八、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注重實現“三全育人”
任何教育教學都同時具備顯性和隱性兩種因素。顯性教育,是通過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直接的、外顯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自覺地受到影響的有形教育;隱性教育,則是通過隱目的、無計劃、間接、內隱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受到影響的無形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相得益彰、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思政課教學要堅持顯性教育。顯性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的主要育人方式,思政課教師要旗幟鮮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課堂上理直氣壯地講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引導學生“學馬、信馬、用馬”。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還要堅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隱性教育。相較于顯性教育,隱性教育的優勢在于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受教育,達到“日用而不覺”的效果。因此,隱性教育在思政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思政課中滲透隱性教育的方法,還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資源,將思政教育浸潤到其他課程,落實課程思政理念。同時,高校還可以將學工、團委、招生就業、教務等相關職能部門協調起來,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建設、教學研究、社會實踐調研等過程中,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內涵豐富、邏輯嚴密、體系完整。講好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思政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八個相統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不斷推進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育人成效,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康沛竹,艾四林.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J].人民論壇,2019(13).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盧黎歌,隋牧蓉.“八個相統一”: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遵循原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5).
責編: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