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辦高校由于生源質量、資金實力以及社會認可度等方面的限制,學生就業往往面臨更大的挑戰。當前民辦高校醫學院就業指導課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一鍋煮”、師資隊伍建設薄弱、就業信息化平臺使用指導不足等問題。應針對醫學生就業開展就業指導課教學改革,加強對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構建“線上+線下”全流程就業服務模式。通過打造符合醫學生特色的精準化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培育學生積極的就業態度,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嚴峻復雜的就業形勢。
關鍵詞:民辦高校;醫學院;醫學生;就業指導課
就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黨和政府關心的重點領域。做好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對個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都具有深遠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等相關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民辦高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全國共有民辦高等學校764所,占全國高等學校總數的25.36%,民辦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達924.89萬人,占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25.27%。相比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因生源質量不高、資金力量有限、社會認可度偏低等因素,學生就業往往面臨更多挑戰。因此,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加強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的建設,對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意義重大。
醫學專業作為一門特殊學科,其就業方向和指導幫扶的需求與其他專業相比更為特殊。醫療單位在招聘時,對應聘者的學歷和能力有著更為嚴格的標準。如果學校未能根據醫學生的特點量身定制具有醫學專業特色的就業指導體系,而僅僅提供就業信息介紹、簡歷撰寫指導、企業宣講會等普適性的就業幫扶,這些措施往往缺乏精準性和針對性,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民辦高校醫學院應根據自身專業特點,構建符合醫學專業特色的精準化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培育學生積極的就業態度,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以更好地應對當前嚴峻復雜的就業形勢。
一、民辦高校醫學院就業指導課調研數據分析
本研究以某民辦高校醫學院2024屆的142名畢業生為調查對象,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均已接受過就業指導課(8學時)的培訓。通過線上問卷的形式,分析該民辦院校醫學院2024屆醫學畢業生對學校就業指導課的評價。問卷內容分為學生基本信息、對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的評價、影響因素三部分。
在對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滿意度調查中,54.93%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23.94%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18.31%的學生表示一般滿意,而僅有2.82%的學生表示不滿意。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對就業指導課的滿意度較高。在對授課教師的人員組成的調查中,56.34%的學生表示就業指導課的任課教師曾邀請過畢業生或企業(醫院)人員到校進行指導,94.37%的學生表示希望邀請除在校任課教師之外的其他專業人士(如醫院科室主任、護士長、企業HR)到校進行授課。在授課班級規模方面,61.97%的學生認為30人以下的小班授課是理想的就業指導教學班型,29.58%的學生則認為30—60人的班級規模較為理想。在希望增加哪些方面的就業類課程指導的選項中,76.06%的學生希望增加面試禮儀的培訓,90.14%的學生希望增加醫院操作考試的培訓,61.97%的學生希望增加單面技巧、群面技巧、簡歷修改的培訓。總之,醫學高校在就業指導課程內容設置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殊性和成長規律,結合課程建設與實踐的需求,科學合理地規劃授課大綱。
二、民辦高校醫學院就業指導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一鍋煮”現象嚴重
在當前就業市場中,不同專業的學生所期待的崗位和面臨的就業挑戰大相徑庭。根據教育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等文件精神,高等院校普遍已將就業指導課納入了公共必修課程。該課程的建設方案通常由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規劃。在統一備課的大原則下,雖然就業指導課的教材層出不窮,但內容結構相近,偏重于理論指導,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難以根據不同學院的就業工作特點來調整課件內容和教學形式。授課教師按照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要求完成授課任務,往往缺乏根據學院和專業特點來完善課程的動力,即使有意愿改進,也可能因擔心影響教學考核而放棄這一想法。這導致全校各學院、各專業就業指導課教學內容高度相似,“一鍋煮”現象嚴重。
(二)師資隊伍建設薄弱
近年,隨著國家對就業工作的日益重視,高校也在積極籌備建設就業指導課的師資隊伍。但由于資源有限,許多高校的授課任務不得不由輔導員和學校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來擔任。這導致就業指導課的師資隊伍專業人員少、流動性大,歸屬感不強。授課教師對當前的就業形勢了解不夠深入,許多授課教師自身也缺乏相關單位的招聘經驗,他們往往只注重理論教學,缺乏就業市場的實戰經驗。在醫學生就業過程中,就業指導課師資隊伍薄弱帶來的問題尤為突出,長期缺少具有醫學相關背景的教師參與指導,導致團隊在集體備課時,經常無人了解醫療機構的招聘流程和考核內容,從而給學生提供了無效甚至錯誤的就業指導。
(三)就業信息化平臺使用指導不足
近年,我國已在國家和省級層面建立了就業信息化平臺,同時,不少高校也構建了校內就業信息化平臺。這些平臺具備便于數據統計和實現精準服務等優勢,高校借助就業信息化平臺,可以構建完整的畢業生就業數據庫,從而對畢業生就業事務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測與管理。以浙江省為例,在政府就業相關部門的推動下,除了個別小微企業,基本實現了高校畢業生網上簽約。就業信息化平臺通常涵蓋生源信息填報、就業方案上傳、三方協議書填寫、網上簽約、解約以及檔案寄送等功能。對醫學生而言,在就業簽約時,根據用工方式,簽約單位可能是醫院或人力資源公司,而檔案存管單位可能是上級衛健委或人才服務中心等。然而,學生對這些信息往往知之甚少。高校在就業指導課上很少會講解就業信息化平臺的使用,僅依靠輔導員自制的簡易說明或小范圍講解。這導致學生在網上簽約時填寫標準不統一、錯誤率較高。反復的返工不僅降低了平臺的便捷性,而且給畢業生、高校、用人單位帶來了諸多困擾。
三、民辦高校醫學院就業指導課精準化提升的有效途徑
(一)針對醫學生就業規律開展教學改革
高校應開展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內容改革,積極設計與醫學專業、醫療行業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如醫院、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的筆試科目和操作考試形式等內容。此外,部分醫學生希望從事與醫療產業相關的企業工作(如藥物研發公司、醫療器械公司等)或自主創業。指導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醫療產業相關進展,鼓勵他們在這些重要的醫學領域中進行創新創業,為國家醫療行業帶來進步和變革,解決當前醫療領域的難題。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同樣至關重要,傳統的就業指導課往往以教材為中心,教師作為知識的單向傳授者。授課教師團隊可以適時邀請具備醫學專業就業指導經驗的嘉賓,如醫院人事管理人員、護士長、醫藥企業負責人等,共同參與教學。同時,就業指導課的授課方式也應多樣化,不僅限于幻燈片演示。可通過舉辦模擬求職大賽、臨床與護理操作考試實操演示、面試禮儀培訓等實踐活動,提升醫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加強學生的就業觀念引導
相較于公立高校,民辦高校由于生源質量不高、資金力量有限、社會認可度偏弱等因素,學生就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雖然民辦教育發展迅猛,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醫療人才短缺的問題,但仍有部分醫院對民辦高校的學生設置了更為嚴格的招聘條件,如要求學生必須擔任過學生干部,學業成績必須位于前50%,必須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等。在相對不利的外部招聘環境下,民辦高校加強對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對提升醫學生的就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大城市,醫學生就業競爭激烈,崗位趨于飽和,且對學生的院校層次和學業水平有較高要求。因此,在就業指導課中,亟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鼓勵他們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與國家的醫療事業發展相結合,積極投身到西部地區、基層醫療單位和家鄉的醫療服務中去。通過示范引領,向畢業生傳遞“面向基層、天地廣闊、大有作為”的擇業觀念。同時,不少基層政府和醫療單位也在積極推動應屆畢業生的“本土化”就業,對本地生源的高校應屆畢業生提供諸如“安家費”,單設招聘名額等優待政策。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用人單位以實際行動留住人才,穩定基層醫療隊伍,還能讓畢業生在家鄉附近找到滿意的工作,同時也使高校完成了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實現了三方共贏的局面。
(三)構建“線上+線下”全流程就業服務模式
就業指導課應貫穿學生就業始終,要實現線下常規授課和線上就業平臺咨詢相結合。高校應主動聯系用人單位到校招聘,并認真組織畢業生積極參與應聘。目前,各大醫院的人事招聘信息主要通過衛健委、醫院人事處官網、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發布。因此,高校就業信息平臺應全面消除“數據孤島”,深入挖掘有效的崗位信息,并充分利用學校線上就業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優勢,為畢業生提供有效、精準的崗位推送服務。例如,根據學生的生源信息,主動精準推送學生所在家鄉當地醫院的招聘崗位。此外,高校就業工作人員應主動向學生宣傳各級各類活動及學校的就業政策,并大力開展就業集市、招聘宣講、職場體驗、直播帶崗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參考文獻:
[1]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J].中國地質教育,2023(3).
[2]李雯雯,王晨森,胡一鳴.應用型本科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優化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23(6).
[3]明文欽,李映松.打造“一站式”高校智慧就業平臺[J].人力資源,2023(6).
[4]汪光軍,潘莉莉.醫學院校就業指導課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2(16).
責編: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