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做心理咨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少學生由于自身的“病恥感”、對教師的距離感、對學校的不信任感、甚至是對權威的敵意,他們對學校心理咨詢往往持拒絕、防御或不信任的態度。這跟學校外面的心理咨詢有天壤之別。在陌生且安全的環境中,和一個平時不經常見面、與自己沒有更多交集的咨詢師溝通,會讓學生更容易放松下來。那么,在天然更緊張的關系下,我們如何在學校這一場景中,更好地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令學生愿意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咨詢呢?筆者認為答案在于共情,亦即大家常說的“同理心”。
一、何為“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共到他人的情感”。現有研究大體認為其包含兩種成分:體會他人的情緒、感覺或感受,即情緒共情;理解他人的內心在發生著什么,包括他人具有怎樣的認識、意圖、愿望、情緒等,即認知共情,也被稱為心智化或心理理論。簡而言之,一個是感受層面的,一個是思維層面的,是從感受層面或思維層面體驗別人內心世界。
二、為什么在幫助關系中對學生表現出共情很重要
1.共情是轉變學生對學校、教師“不信任感”為“信任感”的關鍵。當學生來到咨詢室,如果老師對學生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期待學生能夠接受并且按照自己的策略來調整其心理狀態,學生往往會從中感受到壓力或沮喪,對學校老師的不信任感加劇,甚至出現防御、退縮的心理。但若將學生看作一個正被生活經歷影響的有正常情感的人,不過分期待,以相對平等的身份走近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不帶“評價”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收獲一段成功的相互有成長的咨詢經歷。
2.共情是學生感受到支持,獲得心理安全感,減輕防御的重要環節。當學生求助時,盡管我們無法判定學生生活中的挑戰性,也不能忽視或否認他們所表達出來的困境。此時以共情而并非失望回應學生,接納學生沮喪、恐懼等情緒或其他負面信號,幫助他們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支持,在不確定性中獲得安全感,做好解決自己問題的心理建設,才能確保開展的咨詢是有成效的。
3.共情是學生間形成相互支持、互助的交往氛圍,收獲積極情緒體驗的重要工具。咨詢對學生而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觀察學習的過程。在學校這一組織中,如何與他人建立友誼、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習得社交技能是學生的必修課,而這都離不開共情。當學生能夠通過他人的表情、動作感受、理解到他人當下的情感時,才能在眾多應對行為中找到正確的行動。在這樣的行為模式下,將會形成一種積極的、互助的、支持的學校文化,讓學生均能擁有應對成長中困難與挫折的心理力量。
三、如何運用共情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
1.承認并理解學生的感受,向他提供所需要的幫助。在咨詢中承認學生的感受有助于幫助教師從權威的角色轉換到引導者的角色,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有被接納感,愿意傾訴的可能性更高。做到這一點的一種簡單方法是:“你看起來很……,你想談談嗎?”在承認學生的感受,初步獲得學生信任后,一個很好的后續問題是:“我能做些什么來幫助你?”令學生的關注點從“我有怎樣的問題”轉移到“我可能需要怎樣的幫助”,感受到重視和關心,而并非對方在找茬,這樣學生也會更愿意配合和接受幫助。
2.幫助學生管理他們的情緒。當他們因行為不端或與其他同學發生爭吵而尋求幫助時,老師需放下失望等評價性情緒,接納他們的情緒,同時使用3R原則(調節、關聯、理性)與學生溝通,帶領他們認識、管理自己的情緒。如此學生才能從老師的行為中感受到關注與支持,不將老師作為對立面是建立良好幫助關系的基礎。
3.愿意為學生做出一些調整。這會是大部分老師感到棘手的難題,因為你不想鼓勵學生趁機去“偷懶”“得逞”或者實踐其他消極行為。然而,有時對規則或期望做出一些例外的調整,可能正是學生所需要的。在過程中需注意對共情與同情進行區分,學生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而并非同情與憐憫,因此共情往往把師生的距離拉近,但同情把師生的距離推遠。
4.與學生在實際場景下見面,將共情融入教育實踐。相比社會心理咨詢在咨詢椅上聽學生單方面述說,學校心理咨詢師有機會全面、立體的認識學生。走進課堂,可能會發現有些學生在小組中工作得更好,有些學生單獨工作得更好;有些學生需要持續的積極強化,有些學生沒有表揚也能正常工作。走出咨詢的場景,走進學生真實的生活空間,靈活應對學生的不同需求,是向他們展示共情好方法。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