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學前教育課程圍繞普通幼兒身心特點展開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更多類別的兒童學習需求,為此國家在《“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要“提高融合教育質量,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平等教育權利”。幼兒園作為開展學前教育工作的一線陣地,需要重點加強園本融合課程的開發工作,并基于特殊兒童的認知特點與實際需求來對其管理體系、教學模式以及師資隊伍進行優化,以確保能夠有效增強學前教育融合課程的開辦質量。
一、科學開展幼兒評估,搭建支持服務體系
“幼兒評估”是開展特殊需要兒童適應性教學、轉銜安置、個別輔導等保障性支持服務的關鍵依據,也是構建園本化融合課程的重要支撐。為此在特殊需要兒童入園階段,需要對其展開全方位的教育評估工作,以便能夠制定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方案。
(一)幼兒轉銜安置評價體系
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銜接工作整體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家園銜接”“機構到園銜接”與“幼小銜接”。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特殊需要兒童的認知能力、心理能力較普通兒童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育環境的轉變會對其造成嚴重影響,甚至直接引發多種不適應癥狀。針對這一情況,幼兒園需要采取合理的教育評價機制來匯總幼兒綜合數據,以便于能夠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適宜的轉銜安置方案。
具體措施為采取家訪、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等方式,對特殊需要兒童的自理能力、認知基礎、行為習慣等關鍵數據進行整合。對于評估結果較為理想的幼兒,可以通過對其個性特征進行分析,分配到適宜的班級中進行就讀,使其能夠快速融入集體環境,減少入園后的不適癥狀;對于評估結果相對較差的幼兒,則可以采取漸進式融合方案,通過半天家庭/機構就讀、半天幼兒園就讀的方式,幫助幼兒逐漸實現完全融合目標,并在此期間制定針對性的能力培養方案(包括溝通、閱讀、學習、自理等等),使特殊需要兒童在入園后能夠更好的適應集體生活環境。
(二)適應性教育評價體系
幼兒在順利完成入園過渡后,需要由心理教師、特教教師、康復治療師、社工及其所在班級教師共同成立跨學科、多專業的追蹤調查隊伍。同時分階段對特殊需要兒童的實際情況進行記錄評估,以便于能夠根據其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適應性教學方案。
期間需要以所在班級教師為主導,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日常行為與入班表現進行記錄觀察,并在入園2個星期后遞交相關數據,用于對幼兒的語言理解與表達、感知覺、社交與行為特征、大小肌肉運動等基礎能力進行初步評估;入園期滿1個月后,由所在班級教師與輔助教師團隊共同對幼兒展開適宜性量化評估,對特殊需要兒童各領域能力水平提出標準化的分析報告。從而以此為依據擬定學期性的干預策略,確保能夠幫助幼兒快速適應普通兒童的學習方式與節奏,奠定良好的融合教育基礎。
(三)個別輔導計劃(IEP)評價體系
個別輔導計劃(IEP)是實現特殊需要兒童全面發展的關鍵路徑,其主要目的在于對兒童進行功能補償及潛能發展,從而有效縮短其與普通兒童之間的距離,并確保特殊需要兒童能夠與同齡人正常的交往相處。為此學校可以采用與相關醫療機構進行合作的方式,在每學期前、中、后三個環節分別對特殊兒童進行醫學與心理方面的鑒定。并在此基礎上采用“教康結合”的方式,根據專業評估結果來召開教學例會,由各個班級的責任教師負責編制對應的IEP方案,并在經過修訂整改后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針對性輔導。
二、系統實施培訓工作,培養專業教師隊伍
教師是開展特殊需要兒童融合教育的主導力量,為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根據特殊教育特點以及園本課程發展目標,來打造一批專業化的師資力量,以便于能夠推動幼兒園融合教育工作的長效發展。
在特殊需要兒童融合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專業化的教學理論,同時還需要了解相關的康復治療、心理干預以及情感溝通技巧。如此才能夠滿足特殊需要兒童的學習需求,并根據其實際情況來開發適宜的課程資源。為此除了需要構建專業化的社會輔助教師團隊以外,還應當主動邀請高校領域專家、一線骨干教師以及專業康復治療師團隊來打造多層次的師資培訓隊伍。并采取巡回輔導的方式,定期進入試點園與合作園開展教師培訓工作。除了協助其解決教育實踐、課程開發以及項目實施中存在的難題以外,也可以有效為不同幼兒園之間創建開放式的交流平臺,使其能夠實現資源共享以及經驗交流,從更多角度推進融合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打造融合教育環境,支撐兒童全面發展
園本融合教育課程開展期間,幼兒園需要通過本園物理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的改造,來為特殊需要兒童創建適宜的成長空間,并使其能夠與普通兒童一起參與到集體活動當中,確保融合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首先是在物理環境層面,幼兒園需要根據特殊兒童生理與心理特點來搭建適宜的兒童活動場景,其中包括體能訓練區、感官區、室外康復跑道、心理觀察教室等。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引入自然環境中的各類資源來支撐幼兒活動開展,并使其能夠與普通兒童一起開展各類游戲,在自主探索的條件下逐漸提高自身認知基礎。由此增強對特殊需要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工作,確保幼兒能夠在正常學習環境下得到補償性個別輔導。
其次是人文環境層面,特殊需要兒童的學習障礙、認知特點以及能力基礎與普通兒童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中,幼兒教師不僅要盡力縮小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之間的差距,同時還需要引導普通兒童更好的接納同伴,并理性看待彼此之間的不同,以此來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集體意識以及同理心等。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同伴互助式學習”“小組合作式學習”等教學模式,根據特殊需要兒童的實際情況來促成其與普通幼兒之間的搭伴結伙,期間不僅要保證學習小組共同完成各項任務,還需要保證不同兒童群體在能力特質方面形成互補,以便于能夠增強特殊需要兒童的參與感和融入感,真正意義上實現融合教育。
四、針對兒童發展需求,建構融合課程體系
最后教師需要針對特殊需要幼兒的成長需要,打造特色化的園本課程體系。除了需要在課程中踐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目標以外,還需要重點加強各類通用技能的培養工作,促進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的同步發展。
心智解讀課。1.活動目標:針對存在學習障礙、社交障礙的幼兒群體展開心智訓練,使其能夠正常與他人交流并參與集體活動;2.教學重心:幫助幼兒理解他人想法和意圖,并進行視線追蹤、專注度等訓練活動;3.課時安排:2次/周。
游戲互動課。1.活動目標:通過角色扮演、戶外運動、區域游戲等形式,幫助幼兒探索與生活、自然、科學、藝術相關的事物;2.教學重心: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合作精神、思維能力、行為能力;3.課時安排:2次/周。
社會參與課。1.活動目標:通過結構化的課程模式,引導幼兒了解社會及生活事物,并能夠正常進行交流溝通;2.教學重心:培養幼兒人機交往、公共參與、生活實踐能力;3.課時安排:2次/周。
認知訓練。1.活動目標:提高認知能力;2.教學重心:借助教具、玩具等輔助材料對兒童進行記憶、邏輯思考、模仿以及配對訓練;3.課時安排:1次/周。
語言訓練。1.活動目標:提高語言表達能力;2.教學重心:通過歌曲、繪本等教學資源來提高兒童語言水平;3.課時安排:1次/周。
綜上所訴,本文聚焦園本開發視角,針對幼兒園教育工作中融合課程的優化途徑展開了深入分析。強調幼兒園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根據特殊需要兒童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支持性服務體系,并從師資、環境、課程等多個途徑來優化教學模式,以此促進融合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