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思政”背景下,學界不乏研究者對紅色文化融入各類學校課程的路徑進行了研究探討,但卻似乎對小學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思政類課程(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的一類課程,如“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等課程)關注較少。本研究以當前時代背景為依據,探討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旨在為“大思政”格局下小學思政課程的新發展提供參考。
一、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面臨的困境
(一)教師重視程度不足
當前小學思政類課程的教師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對紅色文化的價值意蘊和精神內涵認識不夠,對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方法路徑挖掘不到位。究其緣由,大致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許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如同現在的學生一樣,成長年代距離紅色文化的形成年代較為久遠,且經濟水平提升、信息技術的爆發同樣對許多教師產生了影響,導致他們難以深刻領會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另一方面,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已出臺了諸多政策文件推廣紅色文化與青少年教育的結合,但都是宏觀層面的指導性政策,缺乏強制效力,各級學校宣傳也無法實時跟進,使得政策的理想目標與現實實際情況的差距較大。同時,各級相關部門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培訓工作不到位也是教師對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重視程度不足的原因所在。
(二)紅色文化開發不夠
紅色文化呈現出零碎化、多樣化、分散化等特征。豐富多樣、分布廣泛的紅色文化為其與小學思政課程融合提供了體量巨大的文化資源庫。但由于許多教師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不深、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了對紅色文化的開發不夠,難以發揮紅色文化多樣化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內容選擇局限于特定地域范圍(如只圍繞井岡山精神選擇文化內容),資源找尋受限于單一渠道(如只是通過互聯網搜索來找尋資源),僅選擇顯性文化資源而忽略大量隱性文化資源(如只選擇故事性較強的事跡,忽視了物質文化或其他內容)等等。
(三)融合路徑選擇不當
目前雖然已經有部分小學思政課程教師開始了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但育人效果不佳。首先,照本宣科情況嚴重,普遍以生硬插入為主,思政課程內容與紅色文化內容顯得格格不入。其次,教學方法的選擇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紅色文化包含了各類紅色故事、名人事跡等,故事性較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師對紅色文化的選擇與加工不到位使得課堂上的紅色元素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三,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體系尚不完善,以片段化、零散化的課堂融入為主,沒有形成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等全覆蓋的融合體系。
二、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教師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
首先,要提高小學思政課程教師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各級教育局、教師發展中心、學校等應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宣傳工作。其次,制定出臺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開展相關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如舉辦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教學競賽,立項紅色文化相關課題,征集優秀教學案例、教學典型等。第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學習培訓,提高其開展融合創新方法的能力,強化教師專業素養,并定期舉辦經驗分享交流會,討論最新成果與方法,加速紅色文化與小學思政課程的融合創新。
(二)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以學校、教育局等為單位,組織形成“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團隊”,創建共建共享的資源平臺。在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對各類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分類歸納收集,如視頻資源、物質資源、故事資源、精神資源等,并將諸多紅色文化資源提煉出“教育點”,以關鍵詞的形式制作成列表,方便后來者根據課堂教學需求查找使用相應資源。并且,應重視能夠應用于實踐教學的紅色資源,就近選取名人故居、革命基地、烈士陵園等地點設置紅色教育實踐基地,并將紅色教育實踐基地的育人價值做好歸類。同時,收集整理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教學典型、優秀案例,作為平臺資源,鼓勵教師自主創新、上傳自己設計的教學案例,審核通過后予以相應獎勵,以此加速紅色文化共建共享資源平臺的建設。
(三)構建“縱向聯通+橫向拓寬”的教學體系
首先,每個年級、學期的教學大綱、教案、授課計劃等需要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進行編訂,紅色文化資源的選擇與小學思政課程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契合,教學方法的選擇與紅色文化資源的特點相契合,制定合理有效的紅色文化育人效果的評價機制。其次,打造縱向聯通的教學體系,將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進行銜接。使紅色文化與小學思政課程的融合具有連貫性、銜接性、體系性等,最大限度發揮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最后,拓寬紅色文化的橫向育人范圍,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教學體系。如利用線上學習資源在課余時間鼓勵小學生自主閱讀紅色故事、觀看紅色電影,創編以紅色題材為基礎的課間游戲、體育熱身游戲等,讓學生在娛樂休閑中根植紅色基因。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對青少年思想發展、小學思政課程改革創新、紅色文化傳承與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無論是理論研究工作中還是教育教學實踐中,應當將更多關注給予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理論創新與教學實踐之中,以便為青少年紅色基因的延續、“大思政”格局下小學思政課程的發展以及紅色文化的傳承保護貢獻力量。
【注:本文系2023年廣州市“百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題”“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程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74)、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體智能理論的跳繩體育特色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2317585)、廣州市教育規劃課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24110305)階段性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