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需要五育并舉,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是其中的重要舉措。實施勞動教育既要建設合適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又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但我國勞動教育課程起步較晚,評價標準較為單一,評價指標系統研究尚未成熟,評價方式有待優化。所以學校適宜根據新時代背景下的勞動教育課程的特點與階段發展現狀,依據地域特色,從多元性、多樣性、發展性、實踐性、教學評一致性等視角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階段性發展需求,構建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勞動教育課程設計實施。
一、勞動教育評價是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的需要
(一)落實立德樹人新方法,促進勞動教育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的勞動教育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要培養學生具備新時代的勞動精神,并與時代的特征吻合,使學生能夠成為具有創新能力和勞動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評價應具備時代性和發展性,要設定具備時代特點的評價點。如在服務性勞動中,是否達到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功能;勞動教學中是否有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勞動技能中是否有掌握信息化工具等。這些評價標準都指引著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掌握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方向,激發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
(二)落實勞動教育的“教學評一體化”
教學評一體化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學習和評價三個環節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勞動教育過程中,評價也要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一致,依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評,依學生的練習而評,科學設計系統化的評價目標和任務,適當評價,評價手段合理,實現教學評價的素養導向功能。例如,在勞動課程中,如果發現學生某項操作技能普遍掌握不合理,教師就需要調整此技能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加強技能示范和技能的訓練,真正促進勞動技能素養的落實。
(三)提供必要過程數據,改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
教育評價其中一個重要作用是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如學生成績、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教師可以通過數據分析評估教育過程的效果,達到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的目標。所以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等進行監測和評價,設定評價方式,獲取必要合理的評價點如作業成績、測試表現和課堂參與度等數據。通過分析教育數據,教師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偏好和學習進展,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和教材,發揮評價產生結果的示范引導、反饋改進作用,進一步優化課程設計和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結合區域特點實施勞動評價策略
(一)設定任務群完成指標,完善考核體系
根據《義務教育勞動教育標準》(2022版),勞動教育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型勞動三大領域。根據任務群的要求,結合時代需求和初中學生年齡階段特征系統性、整體性設置設定各學段勞動教育的個性目標,以滿足不同階段學生能力發展和情感體驗的需要。
我校根據學生特點設定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新技術體驗與應用、服務性勞動、現代服務性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十個任務群,分為六個階段。除了讓學生嘗試參與如家庭衛生、烹飪等各類勞動,還要學生根據時代要求掌握家庭消毒防疫能力,能利用所學物理學科知識組裝等特色項目能力。如完成家庭無線網絡搭建以及積極投身社區完成紅領巾志愿服務勞動。通過任務群表格評價學生基本勞動能力,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形成交流、反思、創新的勞動能力,進一步完善學生基本勞動能力掌握的考核體系設置,有表可依,讓勞動教育有目標、有抓手。
(二)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開展多元和多樣化評價
開展勞動的多元和多樣化評價在于合理性設置學生的效率、時長等實踐勞動評價標準,制定簡單易懂、環環相扣的勞動評價表。評價以基本的勞動清單任務如校園勞動為基礎,加以勞動實踐、特色活動、公益勞動、競賽活動、勞動成果等,以學生為中心設置多樣化的勞動任務。另外開展多元化評價,評價內容關注勞動的過程性表現和結果性表現,包括學生在勞動中的參與度、主動性、積極性、安全性、創新性、規則責任等品質。評價主體以學生(自評、互評)和任課教師為主,鼓勵家長以及其他社會人員等參與評價。
每學期把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納入到綜合素質評價中,加強勞動教育考核在學期總評中和評優評先中的比重,賦以結果性評價。通過定期開展的活動如“廣州市五個一競賽”考評學生的勞動技能和綜合運用情況;通過星級評價體系定期評選“勞動小能手”;通過特色課程綜合素質評價如“傳承非遺”等設計評價量表;通過團委少年隊爭章活動設立勞動章,成為一星章中的必備條件。通過多元評價對學生勞動素養形成和發展情況進行測評分析,記錄和遴選學生的勞動教育經歷及主要表現,展現勞動教育的育人作用。
(三)沉浸式的勞動教育特色實踐活動成為評價的側重點
“一校一亮點”的勞動教育特色實踐活動具有創新性與安全性、趣味性與技能性特點,是評價學生特色勞動技能和精神的一個良好側重點。校園勞動教育除設置常規的勞動課程外,還可以根據校園特色、區域特點打造亮點勞動課程讓學生參與,如符合海珠特色的海珠湖相關河涌的水質研究等。
我校設置有“呂田大芥菜”種植活動、“蓮荷清韻”四維勞動教育主題課程、“煙火校園”烹飪實踐活動、“烘出心思”烘焙月等主題活動,學生沉浸式參與和體驗勞動課程并形成勞動技能。在開展特色實踐課程中,設置勞動特色實踐活動的評價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加強學生勞動成果展示,滲透特色勞動能手的項目評選,如月餅制作大師、水果茶制作校園小專家等,發掘優秀的勞動人才,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勞動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四)智慧校園平臺下的大數據結合的評價
信息化背景下的勞動教育評價能實現勞動教育的效果跟蹤作用,又方便對勞動教育進行過程管理與調整教學策略。通過智慧校園評價系統將勞動教育中的數據可視化,以圖形、圖畫等生動形式展示數據的特征和變化,以便教師更好地了解及運用數據剖析得出的成果。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在線表格、掃描儀等方式收集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數據,隨時跟蹤學生勞動教育具體情況,形成科學的評價結果的反饋,提高評價效率和準確性。
如我校可以通過每年的廣州市陽光評價系統獲取的數據,充分了解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參加志愿服務等情況,分析學校勞動教育效果,對比分析勞動教育對策的產生影響,從而調整勞動教育的方向和策略,進一步完善勞動教育制度,以評促教。
三、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評價啟示
(一)以評價激發勞動開展的持久動力,促進勞動教育長效發展
形成長效的工作機制對于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發展和穩定非常重要。除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教學制度外,還應構建合理有效的評價,利用評價訂立勞動教育的標準、形式、教與學的成效,根據教學需求開發一系列評價量規。通過評價數據發現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再次對教學進行系統性的改進,以評定標,以評價激發勞動開展的持久動力,保證勞動教育正態向上發展。
(二)以科學有效的評價為指導,完善勞動教育路徑
以科學有效的評價為指導,科學設置勞動教育課程,圍繞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進一步對勞動教育實施路徑進行完善,設置豐富、有效的勞動清單和評價表格。結合區域特點,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多樣化的勞動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勞動需求。如在中國傳統節日和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傳統文化與勞動精神結合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提升勞動教育的文化內涵,積極探索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工作機制,開展對學生在家庭、社會的學校外的勞動評價,形成多方面的勞動育人合力。
(三)拓寬評價機制,促進新時代評價的落地
新時代背景下的勞動教育評價圍繞建設高質量的勞動教育體系為目標,完善評價機制。通過評價促使勞動學科融合和新時代的科技創新融合,如設置評價指標重點考查學生對新時代信息融合的勞動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考查在教學中學生與所學的勞動技能是否一致等,進一步調整勞動教育資源的配置。另一方面除了校內評價、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教師評定等傳統評價方式外,還把課外評價、社會評價、家長互評、網絡評價等都納入到學校的評價體系。完善評價機制,促進新時代評價的落地。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課題“基于區域實際的勞動教育特色項目開發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15799)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