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提線木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豐富,傳承保護完整。包含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其融入高中美術校本課程教學內容,可以充實高中美術教學內容。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進校園”“非遺進校園”文件精神的有效落實。下面,筆者從非遺文化進入高中美術課程教學意義入手,探索本土國家級非遺五華提線木偶的文化內涵和美術元素,設計具有鄉土文化藝術氣息的高中美術校本課程,希望能夠給對相關研究方向感興趣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以達到傳承和發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目的。
一、五華提線木偶美術元素分析
五華提線木偶從福建傳入五華,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藝術系統完整的,縣域流傳廣泛的,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屬于國家級非遺文化。五華提線木偶有很多美術元素,其中包括木偶頭像的雕塑制作、人物形象臉譜描繪、人物服飾設計制作、表演道具制作、舞臺背景繪制等等。這些都與高中美術課程繪畫、雕塑、設計等學習模塊相關,為高中美術校本課程設計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
二、五華提線木偶融入高中美術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一)校本課程教學目標設計,以國家級非遺五華提線木偶傳承保護現狀、發展困難情況,教育部“非遺進校園”的相關文件等為依據。設計校本課程的幾個教育教學目標:1.豐富高中美術教學內容;2.提高高中學生美育水平;3.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認知與認可;4.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5.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藝術的傳承保護意識。
(二)校本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根據高中美術教育教學大綱要求,結合高中美術模塊課程特點和高中學生興趣、認知等情況,科學地對校本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開設“民間藝術五華提線木偶美術鑒賞課”“人物角色臉譜繪畫模塊課”“人物角色頭像雕塑模塊課”等具有鄉土特色的課程。
(三)校本課程教學實踐對象和實踐時間安排,校本課程以縣域縣城重點中學高中高一級兩個班和山區普通中學高中高一級兩個班為教學實踐對象。用對比研究的方法進行校本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對學生素養在校本課程教學實踐前后跟蹤調查研究,教學實踐研究時間為一年。
(四)校本課程教學方法,采用講解、示范、討論、實踐、創新、微課等教學方法進行校本課程教學。因學生的“民俗化”感覺不斷弱化,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走進大自然、走進大師、走進民藝”的文化實踐和開展調研活動,參與“自主旅游非遺”等特色地區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讓學生在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實踐探索中,感受民族智慧,培養提高學生審美判斷力,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五)五華提線木偶融入高中美術課程教學案例設計和實踐研究
1.《五華提線木偶美術鑒賞課》教學案例設計
(1)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五華提線木偶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和藝術特點;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學會從造型、色彩、線條等方面分析五華提線木偶的美學價值;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傳承和弘揚五華提線木偶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2)教學內容。五華提線木偶的歷史背景:介紹五華提線木偶的起源、發展和傳承現狀情況;讓學生了解五華提線木偶的制作工藝:詳細講解五華提線木偶的制作流程,包括材料選擇、雕刻、上色、提線等環節,讓學生感受工匠們的精湛技藝;五華提線木偶的藝術特點:分析五華提線木偶的造型、色彩、線條等方面的美學特征,引導學生欣賞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3)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展示五華提線木偶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美術鑒賞的學習狀態。知識講解:結合PPT和實物展示,詳細介紹五華提線木偶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和藝術特點,讓學生了解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內涵。選取典型的五華提線木偶作品,引導學生從造型、色彩、線條等方面進行分析,培養他們的美術鑒賞能力。討論交流:分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鑒賞心得,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作業布置:布置相關鑒賞作業,要求學生自行尋找五華提線木偶作品進行鑒賞,并撰寫鑒賞報告。
(4)教學評價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討論交流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評價學生對五華提線木偶美術鑒賞的掌握程度。結合學生的鑒賞報告,評價他們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
2.《五華提線木偶人物角色臉譜繪畫課》教學案例設計
(1)教學目標。深入了解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系統掌握五華提線木偶人物角色臉譜的藝術特點,獨立完成五華提線木偶人物角色臉譜的創作,展現個人藝術造詣。
(2)教學準備。收集五華提線木偶戲的相關資料,包括歷史背景、發展脈絡、藝術特點等。準備繪畫工具,如毛筆、墨汁、水彩顏料、宣紙等。整理五華提線木偶人物角色臉譜的參考圖譜和樣例。
(3)教學內容。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分析五華提線木偶人物角色臉譜的藝術特色;色彩基本原理講解,基礎技能示范;調色技巧、色彩搭配和層次表現;教師現場示范繪制五華提線木偶人物角色臉譜。
(4)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詳細介紹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分析五華提線木偶人物角色臉譜的藝術特色,包括圖案設計、色彩運用和線條表現等。講解示范:色彩基本原理講解,基礎技能示范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描繪技法和創作要領,教授學生調色技巧、色彩搭配和層次表現等。教師現場示范繪制五華提線木偶人物角色臉譜,展示繪畫過程和技巧。學生實踐繪畫:學生根據參考圖譜和樣例進行實踐繪畫,鍛煉繪畫能力和創造力。組織學生互動交流,展示作品并相互評價,教師給予專業指導。作品展示總結提升: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繪畫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提升自我表達能力。
(5)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和總結,指出優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個性化表達,拓展藝術視野和創作思路。
3.《五華提線木偶人物角色頭像雕塑課》教學案例設計
(1)教學目標。增進學生對五華提線木偶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的認識與理解,教授學生掌握頭像雕塑的基礎技術,包括材料篩選、比例把握及線條處理等。引導學生獨立設計與制作具有五華提線木偶特色的頭像雕塑。
(2)教學材料準備。雕塑材料:黏土、石膏、木材等;雕刻工具:雕刻刀、刮刀、針等;參考圖片:五華提線木偶頭像高清圖片。
(3)教學內容。頭像雕塑的基本原理;雕塑的常規材料和工具介紹,雕塑的基本手法;分析五華提線木偶頭像的藝術特征;指導學生進行頭像雕塑實踐操作。
(4)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為學生詳細介紹五華提線木偶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及其在藝術領域的獨特性。展示精選的五華提線木偶頭像圖片,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其藝術魅力EXHfrjWv7/0oH1vvSjqgrA==。講解示范:系統講解頭像雕塑的基本原理,包括比例、線條、表情等要素,雕塑的常規材料和工具介紹,雕塑的基本手法講解示范,分析五華提線木偶頭像的藝術特征,如表情的夸張處理、線條的細膩刻畫等。學生實踐操作:學生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雕塑材料,開始制作頭像雕塑。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巡回指導,及時糾正技術錯誤。鼓勵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發揮創意,創作出個性化的頭像雕塑。作品展示:學生將自己的作品進行公開展示,并簡要介紹創作思路與過程,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5)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指出亮點與改進之處。引導學生總結實踐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提出改進建議。教師總結本次教學的成效與不足。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實踐操作中的技能掌握與態度表現。作品的設計創意、技術運用及整體藝術效果。學生的反思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
三、校本課程效果評價
在校本課程研究實施中,通過對教學課堂氛圍,學生表現和目標達成等情況的記錄、學生作品展示效果、問卷調查,個體訪談等研究方式。對學生的美術素養、創新思維、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變化進行調研。學生通過一年對校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對美術課程的興趣大大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得到了提升,加深了對國家非遺五華提線木偶的認知,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可態度變好,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校本課程的研究實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一次質的飛躍。
探索本土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美術元素,利用鄉土文化藝術,豐富教育資源,建設科學的、獨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校本課程。將國家級非遺五華提線木偶融入高中美術校本課程,設計校本課程教學案例,通過實踐研究,校本課程教學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培養創造性高素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這也為高中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參考和借鑒。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