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傳播的是知識、價值觀,也承擔著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任務。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教師要在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先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定學生政治認同。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際初探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必要性及做法。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家國情是一種優良的精神品質,它懷體現著我們對家的熱愛,對家鄉和國家發展的認可,并積極承擔起建設的責任。國家發展的每一個時期都需要家國情懷,它發揮著情感引領的重要作用。
二、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培育家國情懷的原因
中生生正處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接受能力很強,也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當今國際國內社會形勢復雜,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激烈。我們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只有對家國有深厚的情感,才能承擔起實現民族振興的重大責任。家國情懷是對家國深深的熱愛之情、是對家、對國濃厚的情感。2022年國家頒布的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標準中首要的核心素養是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正是應該具備的政治素養之一。在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對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改善當今社會道德滑坡的現象;也有利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培育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家國情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培育尤為重要。
三、提高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
(一)教師心中有情懷,立足于實際向學生傳遞情懷。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自身的示范引領作用,以自身獨特的魅力感染學生,進而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在學習《守望精神家園》時,筆者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國家社會發展,用有趣的語言生動地呈現歷史場景,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與愛國情懷。教師要善于將鮮活的生活情景引入課堂,從學生熟悉的環境中充分挖掘有關家國情懷培育的素材,讓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教學情境中領悟家國情懷,將家國情懷落實在具體生活中,實現教育的生活化,建立起學生生活與知識之間的橋梁。例如,在學習“延續文化血脈”這一知識點時,我組織學生探究:“中山有哪些特色文化?這給了我們哪些啟示?”通過帶領學生了解小欖菊展、咸水歌、慈善萬人行等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素材。這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增強對家鄉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通過熱愛家鄉升華到熱愛國家,并將熱愛家國情懷情懷落實在具體行動之中。
(二)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家國情懷教育。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美德萬年長”選用的是《與妻書》:我通過分析林覺民寫給妻子的訣別信,深挖這樣一個經典故事,讓學生領悟到林覺民對妻子及家人的濃濃情意,對家的無限眷戀和對面對列強的入侵并處于水深火熱的中的國家深沉的愛。引導學生認識到家庭幸福與人民的命運國家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認識到沒有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個人真正幸福。在教學中除利用教材傳統文化之外,我在教學中借助“朗讀者”“典籍里的中國”等精品欄目,引導學生領會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培育學生家國情懷。但對于中學生而言,家國情懷有些抽象,所以,我在教學中也利用多媒體、云課堂等形式適把傳統文化與家國情懷的生動而形象地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感悟。
(三)開展家國情懷活動,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也要在社會生活實踐中落實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這也有助于解決道德與法治課知行不一致問題。因此,我們要適當地組織一些有利于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社會活動,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家國情懷的教育落地生根。例如,在學習“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知識點,這是增強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時機。我們可以在學校的安排下帶領學生前往黨史紀念館,實踐參觀體驗。通過參觀,感受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發展變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學生珍惜當前的美好生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讓學生認同、強化和培培養自身的道德情懷和家國情懷。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