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高階思維不僅關乎學生的學術成就,更對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生活具有深遠影響。高中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為高中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階思維與思維導圖的概念界定
(一)高階思維
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中將思維過程分為六個教學目標,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其中,記憶、理解和應用為低階思維,是較低層次的認知水平,主要用于學習事實性知識或完成簡單任務的能力;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為高階思維,是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指向為達到某個目標而對知識進行組織或者重組的心理過程。
高階思維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出,學科素養中的思維方法包括科學思維、人文思維、創新思維,關鍵能力中的思維認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這些都是高階思維的范圍,對高中思政課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提出了新要求。
(二)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英國學者托尼·博贊(Tony Buzan)在 1971年創立的,它是確定一個中心主題,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知識點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達到系統地掌握知識架構,讓學生更好地思考、記憶、理解知識的一種學習工具。思維導圖因其直觀、形象、清晰、整合性強,被普遍使用于各學科的教學中。高中思政課教學可以通過構建思維導圖來培養學生高階思維。
二、思維導圖是培養高階思維的有效載體
思維導圖是思維可視化的重要載體。《中國高考報告(2024)》指出,思維可視化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尤為重要。我們通過思維導圖可將邏輯推理與論證、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等思維能力可視化,把思維的推理過程、關鍵步驟分析、核心構成要素等方式都清晰地呈現出來,讓思維的過程和形式能夠看得見。
(一)促進知識整合
思維導圖能夠將復雜知識體系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促進知識的整合。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將零散的知識點組織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更好地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邏輯。
(二)激發創新思維
思維導圖的發散性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新的觀點和想法,這種開放性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
(三)推動問題解決
高階思維的核心是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將問題分解為多個小問題,并通過分析和綜合各個小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學會系統地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不斷優化和改進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高階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考,發現其中的內在邏輯結構和關系,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學會客觀地評價知識、辯證地分析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批判性思維。
三、指向高階思維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思維導圖構建策略
(一)按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進行構建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也是構建思維導圖的重要方法。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有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認識對象,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分析是將大問題分解為多個小問題并剖析其中的每個組成部分;而綜合則是將每個小問題所對應的信息聚集在一起,通過識別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形成對整體的認知。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分解和重組,構建出具有層次結構的思維導圖。
例如,在學習必修 4《哲學與文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模塊標題—單元標題—課標題”和“課標題—單元標題—模塊標題”這兩種思維方法和邏輯順序,將本冊書的內容進行分析和綜合,構建出思維導圖,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結構和內容,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按歸納與演繹的思維方法進行構建
歸納與演繹是思維的基本方法,也是構建思維導圖的重要途徑。歸納是從個別性知識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演繹是從一般性原理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歸納與演繹的思維方法,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演繹,構建出具有邏輯結構的思維導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1.按歸納的思維方法進行構建
例如,必修3《政治與法治》共3個單元,單元標題名分別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國。從單元目錄的標題可以歸納出“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是有機統一”這一主題,并以此為主題構建本書的思維導圖。
2.按演繹的思維方法進行構建
教師可引導抓住教材某一方面的知識并對此進行推理演繹,從而構建出本部分的思維導圖。例如,必修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課第一框講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教師可引導學生按演繹的思維方法,圍繞“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推理出這些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出本部分的思維導圖。
(三)按發散思維方法進行構建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就像一個知識的GPS導航儀,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沿著“中心→四周”的方式繪制思維導圖,從一個中心點出發,擴展出許多二級關鍵詞,再以這些關鍵詞為中心,擴展出更多層次的關鍵詞,引導學生更快地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
例如,必修2《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方法,構建出具有發散結構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圍繞“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經濟體制”這兩個關鍵詞以及和這兩個關鍵詞相關聯的知識點構建思維導圖。
(四)按邏輯思維方法進行構建
教材的邏輯思維是構建思維導圖的重要依據。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教材的邏輯思維,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整合,構建出具有邏輯結構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編寫思路和邏輯結構,提高思維的邏輯性。
例如,學習必修 4《哲學與文化》“哲學部分”內容時,可以根據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相關知識推理遷移到第二單元第五課的內容,并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構建思維導圖。此外,同樣是從第一單元推理遷移到第二單元第五課,但由于課(第一單元第三課)不同,框(第二單元第五課的框)更具體化了,所以思維導圖構建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
(五)按辯證思維方法進行構建
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核心是矛盾分析方法,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所以我們要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引導學生將此方法論運用在知識結構思維導圖的構建上。以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例,抓住社會主義(普遍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殊性)的關系,構建本冊書的思維導圖。
四、結論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在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運用思維導圖,主動發展高階思維,形成批判性思維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更好地應對未來和社會的挑戰。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