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注重學生的多元和個性發展,是開放、包容的課堂。實施 “生態課堂”模式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掌握知識的情況設計出能滿足不同學生需求的特色教學環節。把這一套教學環節總結為“一個主體,兩個前提,多種特色”的生態課堂教學環節,把具有這種教學環節的“生態課堂”稱為“3+X生態課堂”模式。信息技術“3+X生態課堂”模式的教學環節由課前預習、自主導學、小組合作學習和“X”教學環節這四部分組成。
一、課前預習
此環節要讓學生總攬本節課所學內容、清楚任務安排。課前預習環節主要依賴于導學案,對照導學案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和所提出的問題,帶著問題對課本進行預習,批注或勾劃出重點難點內容。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教師除了發布導學案外,還需要發布本節課相關的操作文件和資料來輔助預習,讓學生熟悉學習內容,梳理知識,提升預習的有效性,為后續環節做好準備。
二、自主導學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已經從宏觀上了解了本節課所學內容,清楚了重點和難點,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導學。學生圍繞導學案的重難點嘗試去理解知識內容,大膽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試著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這個環節教師需要做到:一是對學生進行目標引領,讓學生清楚地圍繞這一目標去尋找答案和操作方法,去嘗試完成相關操作任務。二是強化獨立學習、獨立思考。三是巡查學生自主導學的情況,了解學情。
完成自主導學后,教師對一般性問題進行導學檢驗,檢驗的次序從薄弱學生開始,再由中等生、優生補充展示。學生個人展示完成后要對學生和小組計分鼓勵,原則是薄弱學生多計分,中等生計中等分,優生計較少分,小組長計最少分。同時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和展示操作時引導學生,并梳理知識和解答問題,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
三、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環節是實施信息技術“3+X生態課堂”模式的核心教學環節,這個環節教師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解決中等難度問題和難題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組織和協調作用,小組長首先進行分工,小組成員都要有自己的明確職責,要對問題提供自己的解決思路,都要發表個人的看法,為問題的解決在組內形成統一的意見。然后小組長組織成員操作實踐,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小組長下位指導,特別關注薄弱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不會做的問題和操作進行指導,這個過程中也要發揮優生對薄弱學生的幫扶學習作用。
這個環節教師需要做到:一是要組織和把控小組討論的節奏,巡查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情況,同時管控課堂。二是要防止小組內出現優生唱“獨角戲”,薄弱學生“事不關己”的情況。教師要鼓勵薄弱學生多參與討論,對薄弱學生做必要的引導和點撥。三是要關注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必要時參與到進度較慢的小組進行點撥,掌握全班學習小組學情。四是收集小組討論結果,發現具有代表性答案的小組,交待該小組成員做好合作學習的展示準備。
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組織和引導各小組成員向全班同學進行本小組學習成果(作品)的匯報和展示,以激勵式和搶答式展示為主。同時教師對關鍵問題點撥,對難點進行精講,梳理知識脈絡,向知識縱深推進,鞏固知識體系。學生通過小組成員的展示和教師的講解發現自習的不足,取長補短,完成鞏固、擴展、提升和能力生成。
四、“X”教學環節
小組合作學習的展示完成后,學生其實已經完成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性的學習,這個時候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展開“X”環節的教學:一是薄弱學生的學習補救,完成之前沒有完成的任務,掌握基礎知識。二是拓展延伸,通過一些能反映本課重點和難點的操作或題目來夯實基礎,對知識進行遷移,再鞏固和提升,并內化吸收。三是如果教學內容涉及到作品,那就對作品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梳理和歸納知識體系。四是圍繞主題進行德育滲透、思想教育和行為指導,通過本課的學習達成共識,形成規范,引起共鳴。
“X”教學環節的最后還要把課堂收回到教學目標上來進行教學小結,教學小結要簡明扼要,以線索的方式進行知識串聯,重點小結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最后對小組得分進行統計,對得分高的小組及成員進行表揚,號召全班學生向他們學習。對得低分的小組及成員找到他們的閃光點并給予鼓勵。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