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教師檢驗課堂教學效果、改進課堂教學策略的重要手段。“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優化作業內容和創新作業形式,以達到了激趣和“減負增效”的目的。
一、作業形式強調差異性和選擇性
每個班都有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性格特點都是不相同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個性特點設計分層次、有選擇的作業,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練習思考和表現成功的機會,挖掘其潛能,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例如,教完五年級語文上冊《將相和》課文后,重點作業設計如下:①根據三個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選擇一個來講故事(學困生);②請說說藺相如、廉頗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要結合具體事例來說(中等生);③復述整篇課文或者演課本劇(優秀生)。這樣有梯度地設計分層次、有選擇的作業,把學習的主動權、選擇權還給學生,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二、作業形式要體現出激趣高效
“雙減”要求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我們可以巧設拼音、生字卡片作業,讓家長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認讀拼音和生字,一起唱拼音兒歌,一起玩小老師教拼音、生字的游戲,一起玩字卡組新字的游戲,比一比誰組的新字最多最正確;在教室里開展讀拼音、聽寫生字的比賽。這些設計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主動讀拼音、聽拼音和記生字,真正做到在“趣”中做,“樂”中學,也增進了親子關系。教師可以設計聽課文的示范朗讀,多讀課文,推薦學生們使用荔枝等有聲軟件進行錄制自己的朗讀等作業,分享到班級群。定期舉行課文、詩歌朗誦比賽或朗誦沙龍等活動,只要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以報名參加,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熟讀成誦,學生的朗讀水平和語文素養會有所提高。
三、作業模式體現自主合作和項目探索性
教師在深入研究現行教材的基礎上,科學設計,全面推進自主合作、項目探究性作業模式,在內容和形式方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拘泥于一體,嘗試著變換角度、變換方式、變換思維地布置作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各項潛能,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例如,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是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教師設計主題是“發揚紅色精神,繼承紅色文化”的作文、詩歌朗誦、講革命英雄故事等項目作業,讓學生選擇其中一項完成,可以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在做作業前教師先帶領學生探訪當地的紅色革命紀念館,聆聽革命英雄與敵人斗爭的故事。這項作業體現了選擇性、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培養了學生合作、創新和愛國精神,發展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作業模式體現激趣和“減負增效”
教師設計興趣型作業,如“闖關游戲”作業,通過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扭轉學生對作業的固有觀念。例如,五年級《草船借箭》一課,教師可以設計“闖關游戲”作業。游戲的第一關是“看拼音,寫詞語”,這一環節是加強學生對字詞寫法和讀音的鞏固;游戲的第二關是“給詞語找家”和“巧填成語”,測試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游戲的第三關是寫出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體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處事方法。在游戲的最終階段,教師要提高作業的難度,增加課外知識,把有關文學常識或中國四大名著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填一填:《三國演義》的作者是( ),過三關斬六將是( )(填人名),諸葛亮嚇跑司馬懿用( )(填計謀)。通過“闖關游戲”,學生從最基本的環節入手,一步一步地進行挑戰,鞏固了課內外知識,提高了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激發了閱讀課外書的興趣。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給創新作業設計提供了極佳的契機,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個性特點創新作業設計,促進小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語文素養。
【注: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作業設計策略研究”(編號:2022ZJZD007)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