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STEM教育因其跨學科式培養創新人才的特點,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縮略語,最早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出。STEM教育作為一種舶來品,如何讓它適應中國的教育現狀,在中國大地生長?STEM教育如何走入學校?STEM師資如何培養?這些問題都有待教育研究者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廣州市小學STEM教師現狀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面向廣州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教學觀摩的形式,通過對教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情意的調查,了解廣州市小學STEM教師的現狀,為STEM教育更好地在廣州市落地生根作好前期的調研工作。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形成以下結論:
1.教師對STEM教育理念與政策的理解有待深入
從本次調研看,教師對STEM教育理念、內涵、作用認識不清,雖然被調查教師普遍認為STEM教育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價值,99.15%的教師堅信STEM教育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和提升,但仍有9.4%的教師認為STEM教育等同于創客教育,3.42%的教師認為STEM教育等同于我國的科學教育,26.5%的教師不理解STEM教育理念,不能正確處理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系,這將會成為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向STEM教師轉型發展的一個關鍵難點,對教育角色與教學內容的認識不清,直接影響教師教學行為。被調查教師對國家、省市頒布的STEM教育相關政策了解不足,12.82%的教師不知道國家或省、市頒布過關于STEM教育的政策文件,說明STEM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宣傳需要進一步推進。由于未能正確認識到STEM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25.64%的教師認為學校開展STEM教育應該面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或對STEM課程感興趣的學生,而非全體學生。
2.教師對STEM教育自我效能感低
STEM教育強調跨學科學習,但33.33%的教師認為自己無法根據STEM教育的實施需求和學生的發展需要,挖掘、整合校內外STEM課程資源,不能在具體的教學中選擇、運用相關資源。STEM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及成果產出,56.41%的教師認為自己不能表達STEM教育設計過程或進行成果展示,超過半數的教師表現出對自己實施STEM教育的信心嚴重不足,其實施STEM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師這種嚴重的自我效能感缺失,也使得教師沒有信心展示自己的STEM課堂教學,68.38%的教師沒有進行過任何層級的STEM公開課教學。
3.實施STEM教育缺乏相關政策體系支持
調查中,高達83.76%的教師認為自己未能很好開展STEM教育的原因是自身STEM課程開發和整合能力不足,需要有教學支持體系,比如學校要制訂STEM教育的校級發展規劃,組建STEM教師團隊,建立STEM教師備JOf+XVhEkZkV5U5tipDOKgALF/SAELwULiP4uHynCIg=課組、教研組等團隊,建設STEM教學場室等。教師普遍認為實施STEM教育的主要困難有以下方面:學校未配備STEM相關實驗室,基礎設施落后、經費投入不足,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教學課時不足。
4.教師實施STEM教育的行為意向有待提高
在本次調研中,被調查教師有開展STEM教學的占比僅為51.28%,其中,有76.92%的教師一個學期中用于STEM教育的課時僅為1-10課時,18.8%的教師一個學期中用于STEM教育的課時為11-20課時,2.56%的教師一個學期中用于STEM教育的課時為21-30課時,僅有1.71%的教師一個學期中用于STEM教育的課時為31課時以上。只有41.2%的學校倡導各個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踐行STEM教育理念,學校的不宣傳、不發動、不鼓勵,也直接降低了教師開展STEM教學的意向。
5.教師對培訓內容需求較集中
由于STEM教育在我國教育界屬于新生事物,仍未組織開展專業教師資格考試,本次調查中,52.99%教師的教師資格證任教學科為語文,這意味著在接受調查的教師中,承擔STEM教育教學工作的超過半數以上是語文教師。語文教師作為文科生,對于實施STEM教育需要的理工科思維不占優勢,并且,語文教師由于長期從事單一語文學科教學,課堂以知識的傳授為主,勢必會將這一教學思想帶入STEM教學中,使得STEM教育未能真正發揮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作用。同時,在調查中,73.5%教師也認為自己未能很好開展STEM教育的原因是科學、數學、工程、技術等學科素養弱,影響STEM教學活動的實施能力。
6.教師STEM課題研究能力不足
調查顯示,僅有61%教師參與或申報過STEM教育課題,68.38%教師感到教學任務繁重,難以完成STEM課題研究。
二、小學STEM教師培養策略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教師的STEM教育理論知識薄弱,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很難開展STEM教學,STEM教育培訓、STEM教師培養迫在眉睫。
1.暢通培養渠道——落實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相結合
STEM教師職前培養指的是學校教育,在校師范生通過學校開設的課程,掌握扎實的STEM專業知識、教學教法技能等;STEM教師職后培訓指的是正式成為STEM教師后,仍需要不斷進行學習,主要為了發展與提高STEM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工作實效,職后培訓應該更關注STEM教學專業知識的拓展與更新、STEM實踐研究能力的提升。
2.創新培養模式——能力診斷,需求導向,分層培養
STEM教師培養以教師發展階段為基礎,以能力診斷為依據,根據教師年度發展和周期性發展需求,進行分層遞進式設計。為了強化針對性和系統性,強調基于能力診斷,對STEM教師核心教學能力劃分出層次,以此設計不同層次需求的教師培訓培養課程,促進STEM教師專業持續發展。
3.豐富培訓形式——突出實踐導向,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
目前較常見的教師培訓形式有專題講座、課堂授課等,以傳遞知識為主,很少考慮受培訓教師的接受情況。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斷裂是我國教師培訓的軟肋,也是造成教師培訓效果不彰的主要原因。在STEM教師培訓中,培訓導師要將SETM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緊密結合,打破理論與實踐的隔離,讓教師回歸到現實的教學活動中,而不是開展“學院式”的講授。“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師培訓要求在過程中開展豐富的實踐探究活動,并通過教師在實踐后的反思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的專業發展。目前STEM教師培訓形式除了傳統的專題講座培訓、課例觀摩、案例研討,還可采用參與式培訓、體驗式培訓、項目式培訓。
STEM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既有共性的問題,也有個性的問題,培訓組織機構可以為教師提供定制服務——個性化學習菜單,菜單中既可以是培訓學習內容,也可以是培訓專家,允許教師個人點單,滿足不同教師的學習愿望。例如可以采用沙龍形式,STEM教師預約某位培訓專家,提前確定想向其請教學習的主題,其他教師可自愿報名參加,培訓專家與STEM教師面對面交流互動、答疑解惑,提出指導性建議。
4.匯聚培養力量——社會資源多元參與培訓
社會資源多元參與培訓,其一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線下培訓與線上學習相結合,既保留了傳統的集中授課、當面交流的培訓方式,又借助網絡建立互聯網+培訓方式,營造“全時、全域、互動”的學習環境,滿足STEM教師之間及STEM教師與培訓導師之間隨時互動的需求;其二是探索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學校四級聯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設校外培訓基地,構建STEM教師培訓合作共同體,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作用,鼓勵各種企業、非盈利性機構投入STEM教師培養、培訓工作中。
5.制定激勵機制——提升教學積極性和教學質量
STEM教師是推進STEM教育的關鍵,制定有效的教師激勵機制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STEM教師工作積極性至關重要,針對STEM教師制定的教師激勵機制需要特別考慮他們的獨特需求和工作特點。首先,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根據STEM教育的特點,制定提高學生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成就的目標,并鏈接到教師的激勵措施上;通過設定可衡量的性能指標,如學生的考試成績、項目作業質量、競賽表現等,讓教師有明確的目標去實現,將教師的教學成果、學生評價和同行評議納入考核范疇,確保每位教師都能得到應有的認可和獎勵。其次,要注重教師的職業發展,鼓勵和支持教師參與科研項目、學術會議和合作研究,保持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前沿性,可以為STEM教師提供學費減免和培訓補助,支持他們繼續深造和職業發展,例如,英國在推出的教師激勵計劃中,為STEM學科教師提供專項培訓和進修機會。此外,還可以通過提高STEM教師的薪酬水平,設置專項獎金、設立“年度STEM教師獎”等表彰機制,獎勵在教學、科研和學生培養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例如,美國通過《全美STEM教師稅收激勵法案》為專職STEM教師提供稅收減免和獎金,以這種方式公開認可教師的教學成果和貢獻,在校內外宣傳教師的成就,提高他們在同行和社會中的知名度,提升STEM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成就感。通過以上多方面的激勵措施,可以有效提升STEM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教學質量,促進STEM教育的發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