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針對性護理對高海拔地區先天性心臟病(CHD)患兒的影響。方法:采用雙正太ROC參數估計樣本量的方法,選取2021年3月1日~2023年3月1日收治的185例高海拔地區需行根治手術的CHD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96例和對照組89例,對照組實施普通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比較兩組患兒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ICU滯留時間、并發癥、炎性水平、生活質量[采用兒童生存質量測定量表(PedsQLTM)]。結果:觀察組患兒呼吸機輔助時間、ICU滯留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Plt;0.01);兩組不同時間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lt;0.01);護理后,兩組PedsQLTM評分高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將針對性護理應用于高海拔地區CHD患兒中,對其自我適應能力有明顯提升作用,能加快恢復,降低術后感染率,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針對性護理;高海拔地區;先天性心臟病;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8.027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8-0090-03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CHD)是由胚胎發育期心臟和大血管形成、發育異常或應閉合通道未閉合引起[1]。因高海拔地區高寒低氧,氣候惡劣,教育水平落后,缺乏優生優育概念,高原地區CHD發病率顯著高于平原地區[2]。CHD表現為反復呼吸道感染、發育不良、呼吸急促、易疲乏、活動耐量下降、疾病遷延不愈、浮腫、口唇指甲顯青紫[3]。臨床主要采取外科根治手術使患兒心臟解剖結構恢復正常,因患兒年齡小,耐受力、抵抗力、心理素質以及遵醫行為較差,手術風險高,增加手術危險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危及生命健康。故在手術之外輔以科學的針對性護理方案如針對性生理護理、心理護理、并發癥護理等,能夠提高患兒自我適應能力,加快康復速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4]。2021年3月1日~2023年3月1日,我們對收治的96例高海拔地區需行根治手術的CHD患兒實施針對性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采用雙正太ROC參數估計樣本量的方法,選取同期收治的185例高海拔地區需行根治手術的CHD患兒。納入標準:①診斷標準參照《臨床小兒外科雜志》[5];②患有CHD并接受根治手術;③年齡3~18歲;④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急性心力衰竭患兒;②行CHD根治手術同時需進行其他心臟手術;③復發患兒;④合并嚴重肝、肺、腎疾病;⑤合并免疫、血液系統疾病。將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96例和對照組89例。對照組男42例、女47例,年齡3~12(9.21±1.83)歲;體質量15~31(25.21±2.40)kg;營養情況(采用NRS 2002營養風險篩查標準):營養不良55例,非營養不良34例;CHD類型:房間隔缺損31例,室間隔缺損25例,動脈導管未閉18例,肺動脈狹窄15例;地區分布:西藏23例,青海32例,云南19例,貴州15例。觀察組男40例、女56例,年齡3~18(9.24±1.82)歲;體質量14~32(25.38±2.43)kg;營養情況:營養不良60例,非營養不良36例;CHD類型:房間隔缺損37例,室間隔缺損26例,動脈導管未閉19例,肺動脈狹窄13例;地區分布:西藏32例,青海30例,云南19例,貴州15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體質量、營養狀況、疾病情況及地區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會審核并批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普通護理。①提前收集高海拔地區患兒的風俗習慣、疾病特征等。②提前布置溫馨的病房環境(床單元、熱水、整理箱、陪護床),根據患兒年齡、性別、語言及宗教等進行病房分配,同時為其準備生活必需品。③讓專門護理人員給患兒實施護理,幫助患兒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④根據患兒到達時間,讓護理人員接站,使患兒及家屬感受護理工作者的熱情與關愛。⑤了解患兒和家屬語言狀況,于每間病房內安排1名熟知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的護理人員協助語言溝通;在此之前,可下載藏漢語言相關翻譯軟件,使醫護工作者和患兒、家屬順利溝通。⑥開設綠色通道,提前給患兒辦入院相關手續。⑦給患兒戴上腕帶,同時標明床號和基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及家屬),并將聯系電話發給每名醫護人員,以利于核對身份。準備姓名標簽貼給患兒,以便快速安排進病房。⑧入院當天留存患兒照片,核對身份,向患兒及家屬講解CHD危害、手術必要性、手術效果,建立患兒及家屬對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6]。⑨根據患兒體質、發育、營養情況,制訂相應的措施,補充營養,提高患兒免疫力。⑩由于患兒心肌發育未完全成熟,給予DIK液、ATP或谷氨酸,以增加患兒心肌能量,改善低蛋白血癥或貧血癥狀。熟悉手術流程,配合麻醉師做好體外循環,加強患兒呼吸道管理,保持患兒呼吸通暢,嚴密監測患兒生理指標,必要時使用Thomas液間斷灌注保護患兒心肌。患兒全麻后根據制訂手術方案進行手術,術后給予常規護理,包括術前血常規監察、藥敏實驗、抗感染用藥,術后定時查房、監測生命體征、指導用藥、霧化、吸氧。患兒年紀較小,麻醉效果消失后會有明顯疼痛感,為避免患兒哭鬧,通過播放動畫片、講故事的方式轉移患兒注意,或帶領患兒進行運動量較小的游戲,讓患兒在愉快的環境中忘記疼痛[7];指導家屬在患兒術后如何清潔皮膚,預防切口感染;指導家屬給予患兒少量多次喂水,限制術后飲水量;并發癥護理:密切監測患兒心率、意識情況、呼吸、血氧飽和度,當發現患兒發生心力衰竭,立即給予強心劑并告知醫生進行處理[8];預防血栓和血腫發生,有出血現象應立即止血,嚴重時采用凝血劑;術后患兒易出現低心排出量癥狀,密切觀察,若出現此癥狀及時給藥;針對患兒術后易出現的呼吸功能障礙,做好氣道管理措施,定期幫助患兒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密切觀察患兒呼吸、有無憋氣癥狀,插管不能過深,避免反復插管引起患兒心肌缺血。針對青紫型CHD患兒,吸痰時應嚴格控制吸痰時間,避免低氧血癥。術前針對3~6歲患兒可使用玩具醫療器械與其進行醫患游戲互動,分散患兒注意力,緩解患兒恐懼心理;針對7~9歲患兒可與其分享其他患兒術前勇敢表現的視頻,安慰、激勵患兒;針對 10~12歲患兒,告知患兒在醫護人員陪伴下手術是安全的,安撫、鼓勵患兒克服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術后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通過語言安慰等形式,緩解焦慮和擔憂[9]。患兒出院后,護理工作者需定期進行電話隨訪,對家屬給患兒進行護理給予指導,添加家屬微信號,采用圖片、文字或者視頻的方式給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面對家屬疑問,需及時、耐心給予解答,保證患兒出院后能實現科學有效的護理[10]。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①本次“天使之旅”活動由4名各地區志愿者,分別來自患兒出生地。醫護人員與當地志愿者交流,培訓護士學習不同的方言、風俗、生活習慣,為患兒提供更好的護理。②將同地方、同方言的患兒安排在同1個病房,搭配當地方言志愿者和專門護士24 h輪流值班。③針對少數民族患兒和家屬飲食生活習慣,安排專門的人員安排餐廳對接處理。④將同方言的患兒家屬建立微信群,每天將注意事項上傳至微信群,以供家屬提出建議與意見。
1.3觀察指標①基本臨床指標:包括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術后ICU滯留時間。②并發癥:記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③炎性因子:分別于術前1 d、術后2 d、7 d抽取患兒靜脈血,分析血常規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數越高表示炎癥反應越大。④生存質量:根據兒童生存質量測定量表(PedsQLTM)對患兒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包括疼痛、疲勞、語言、飲食及日常活動等,共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兒生存質量越高。
1.4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使用SPSS 25.0統計軟件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呼吸機輔助時間、ICU滯留時間比較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
2.3兩組不同時間炎癥因子比較見表3。
2.4兩組護理前后PedsQLTM評分比較見表4。
3討論
CHD患兒多因孕婦在妊娠期間服用藥物、遭受病毒感染、暴露于輻射以及供氧不足,導致組織缺氧和發育遲緩引起[11]。CHD主要包括房間隔、室間隔缺損,肺動脈、主動脈狹窄、法絡四聯癥、動脈導管未閉[12]。目前,臨床治療CHD包括介入治療、根治手術、姑息手術,根治結構異常主要采用外科根治手術。有文獻報道[13],患兒年齡普遍較小、體質較差,根治術后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提高患兒適應性,加快患兒病情康復十分重要。針對性護理貫徹圍術期,術前針對性給患兒進行心理輔導,調節患兒情緒,降低患兒及家屬恐懼感。由于高海拔地區地廣人稀,患兒家屬對CHD認知度低,因此,向患兒或家屬講解手術的必要性,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張婷等[14]探討CHD兒童術后生存質量得分影響因素較多,發現CHD患兒經手術治療后存在不同程度生理、心理功能問題,如運動問題、積極情感功能受損、負性情緒、自我認知功能障礙。故術后指導患兒家屬護理方法,從環境、生理、心理給予悉心照顧,加快病情恢復并盡可能減少或改善患兒生理、心理功能問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呼吸機輔助時間、ICU滯留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對性護理給患兒及家屬進行心理輔導,緩解恐懼情緒,建立積極樂觀心態,保持身心狀況良好,提高患兒自我適應能力。有學者報道[15],CHD手術預后與患兒術前營養狀況密切相關,故針對性護理根據患兒體質不同制訂方案補充營養,能提高患兒免疫力,增加心肌能量儲存,降低患兒術后感染的發生率,改善預后。由于CHD患爾先天體弱,加上手術作為應激源刺激機體,會造成患兒免疫應答反應,引起機體免疫細胞水平上調。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同時間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PedsQLTM評分高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證明針對性護理能有效改善患兒術后免疫情況,降低炎癥反應,改善患兒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針對性護理用于高海拔地區CHD患兒中,能有效提升其自我適應能力,加快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陳靜,逯素艷,李煒,等.滄州市2003~2012年先天性心臟病非遺傳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臨床薈萃,2014,29(11):1285-1287.
[2]關璐茜,羅勤,胡海波.高原地區先天性心臟病相關性肺動脈高壓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24,45(1):15-19.
[3]賈普順,劉志平.先天性心臟病治療進展[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醫藥衛生,2022(12):163-166.
[4]陳麗霞,陳容,黃桂傳.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護理干預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電子版),2017,2(2):98,100.
[5]周小漁.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全國小兒外科學術會會議紀要[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7,6(3):79-80.
[6]安淑芬.舒適護理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并發癥及家屬滿意度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85-86.
[7]李婷.轉移注意力在學齡期兒童陰莖術后預防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醫藥衛生,2021(8):13-14.
[8]何麗艷,賀瓊.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術后護理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11):1473-1474.
[9]胡潔,楊永麗,王超.提高先天性心臟病介入術后患兒及家屬護理需求的認知度[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12):331.
[10]王秋萍,楊玲,俞群,等.兒童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家屬對心臟康復認知及需求的質性研究[J].教育生物學雜志,2023,11(1):48-53.
[11]陳志松,李振,曾永利,等.云南省先天性心臟病相關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2019,26(2):181-186.
[12]郎圓圓,劉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心臟結構和功能改變與骨齡指數的相關性[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7):610-613.
[13]游麗芬,邵淑俊.針對性心理護理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胸腔閉式引流管留置時間的影響評價[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9,(29):82-84.
[14]張婷,張莉,周家梅.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縱向研究[J].護理學雜志,2022,37(14):32-36.
[15]鄭思敏,顧鶯,傅唯佳,等.嬰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回顧性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4):295-298.
本文編輯:譚峰2023-10-2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