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術散打作為一項融合中國武術技擊與西方競技格斗元素的現代體育項目,在技戰術發展日臻完善的今天,其蘊含的傳統文化表達與民族精神的多元價值,亟需挖掘整理。通過對武術散打“術道合一”的研究和探索,借鑒空手道及跆拳道身體訓練與精神修養完美融合的武道成功經驗,重新獲取武術散打更豐富且深層次的認知。研究認為:傳承其蘊含的崇武尚武的“武文化”是武術散打文化核心之所在;需要承載尚武精神的武術散打發揮積極作用,喚起國民的強身意識,培育國民自強不息、崇武愛國的民族精神;豐富武術散打的多元價值,寓于武術散打體育與教育相統一,傳統與現代相適應,實戰技擊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終極價值追求。
關鍵詞:武術散打;武文化;尚武精神;德育價值;術道合一
武術散打自誕生至今,在與世界各國格斗術交流對抗的過程中,其“遠踢近打貼身摔”的鮮明技術風格和不俗戰績,足以印證散打武技之卓越。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所產生的困境也逐漸顯現出來,學界中相繼提出了固化、異化、模仿、模式單一等描述散打發展短板的語匯,其中最關鍵問題就是只注重技戰術層面的革新(重術)而忽略文化與精神內涵以及多元價值(輕道)的發展模式。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所以,“談武必先論道,習武必先悟道”[1]。縱觀世界,諸如由本國傳統武技經現代體育化改造升格為奧運比賽項目的柔道、跆拳道、空手道——其承載蘊含的“精力善用、自他共榮”“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等傳統武道文化的表達,無論是在扎根本土還是對外傳播過程中都大放異彩,成為世界范圍眾多民眾的習練緣由。基于此,本文擬揭示武術散打文化與精神內涵的缺失環節,探究造成困境的主要性原因,同時分析總結他國成功經驗,辨析武術散打的文化歸屬,進而摸索出一套武術散打“術道合一”完美融合的構建體系。
1 散打武技之創立
中華武術植根于傳統農耕文化,不僅較好地維持了人順應自然的需求,且注重內在含蓄的表現,尤其是個體內心的體驗和直覺,這也決定了武術活動幾乎沒有嚴格的規則和裁判制度,多為自身鍛煉而很少有規范化的激烈競技。從太極拳到形意拳,再到五花八門附會于名人傳承的各路拳種,其蘊含的傳統哲理與修身養性之價值無需贅言。近年來隨著眾多業余搏擊愛好者輕松戰勝傳統武術掌門人等網絡熱點新聞地涌現,以“太極”“詠春”等文化符號為典型圖騰的中國傳統武術被拉下神壇,如此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本癥結在于武術傳統拳種的運動狀態不符合人體格斗運動規律的客觀事實,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結論[2]。早在1979年就已開始試點籌建的武術散打,正是當時武術工作者看出了武術的缺失,也充分證明了武術先輩們的先見之明。散打源于武術,是武術經過體育化改造的現代化產物,為了填補武術套路演練表演缺乏實際對抗體現的短板,彰顯武術的技擊屬性而創立的競技體育項目。在與各國武技的交流對抗中,其鮮明的技術特點和過硬實力,為中華武術在世界武林中爭得一席之地。
2 武術散打內核之辨析
2.1 中西混溶下的文化取舍
文化自身對于人類社會極為關鍵,但也是最具歧義、且復雜的一個概念。探索散打的本質,首先要搞清楚散打的自身屬性。散打源于武術,是武術眾多形式中技擊格斗方向的代表。散打競技追求打點取勝,即拳腿摔的技法以速度為第一要義,圍繞精準且迅速地擊打有效得分部位或接招摔倒對方為習練目標,至于擊打力度和傷害效果均不在首要考慮范圍。例如散打的鞭腿技法是以大腿帶小腿發力、擊打目標后快速收回,在保證完成動作速度的前提下也防止對方接腿摔,從而嚴重影響了鞭腿的重擊效果。這與泰拳的技術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泰拳的掃腿著重追求擊打力度,大幅度的預擺動作增加了力矩,脛骨至足背一帶為著力點,不論是擊打效果還是打擊范圍,比之鞭腿都更加有效。以小見大,即便武術改造為擂臺上真刀實槍的格斗,其保留技術至上、以巧取勝的技術特征,傳統思想“點到即止”的影響仍深入骨髓。
散打之所以成為現代中華武術技擊發展的主導并迅速發展壯大,正是在國家意志為規劃下被納入以競爭文化為核心的運動競賽這個快車道。從屬競技體育,散打以源于西方的競爭文化為精神引領,使運動員不斷突破自我、運用一切手段,竭盡全力沖擊冠軍。也正是得益于這種競爭機制,專項運動技術才能不斷地向極限趨近。然而在散打技術日益趨同世界自由搏擊的轉型期間,我們也不難發現除了抱拳禮與散打服飾能體現出中華武術特色外,幾乎看不出散打與其他格斗類項目的明顯區別。散打在缺少“文化內核”的背景下,邯鄲學步式追隨西方體育也不足為奇。
2.2 散打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割裂
文化,它是每一社會的社會發展象征,是不同時代的時代精神所在,是各個民族的民族性格表現[3]。文化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中國武術文化以其特有的悠久歷史與影響力成為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武術文化以其獨特的韌性在歷史漫漫長河中不斷衍變圖存,形成了集技擊、養生、表演娛樂等多元素文化的復合體。近代中國武術受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出現過多次“中西”之爭,特別是“土洋”之爭這場具有思想啟蒙意義的體育思想論爭,增進了中國人對西方體育的認知,體現了中國人對待外來文化的兼容并包的開放心態,為中國武術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基礎,進而翻開了中國近代武術‘體育化’發展的新篇章[4],開創武術散打就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明。然而,回顧一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武術改良和發展,我們只選擇了對中國武術發展的“體育”思考,沒有從文化的角度出發來考量它的發展問題[5]。搏擊商業賽事在中國如火如荼地開展,中國本土選手也大部分都是散打運動員出身。受搏擊賽事規則的影響,散打中常見的接腿摔等動作受到嚴格的限制,不能展現出中華武術的特色技擊方法,拳腿組合攻擊的“同質化”讓大眾對中國散打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最后只能將缺乏本土特色的武技統稱為自由搏擊或踢拳。失去了傳統的中國散打,絕對不可能成為中國文化、歷史的經典和代表。
近代中國武術“體育化”是歷史的選擇,武術文化以其無所不在的影響力左右著武術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武術文化的滯后對武術發展的制約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武術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也折射出武術文化的困惑。武術是要適應這個新時代、新世界,可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身體運動文化——中國武術與西方體育之間的文化適應似乎應該是相互的,而不應是單向的。因為“文化適應是這樣一個現象,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或個體相互之間持續的直接接觸,結果接觸雙方原來的文化都發生了變化”[6]。但中國武術散打和外來的西方體育之間實際上并未表現出相互適應,錯誤地評判自己為弱勢文化地位使武術散打常常在學習、在模仿強勢的西方體育,甚至到了“去中國化”的地步。武術散打陷入了本土不認可、對外傳播又困難的尷尬境地,更呈現出與傳統文化日漸割裂之勢。
2.3 單一的價值導向追求
武術散打具有“舉國體制”的發展優勢,同時也存在價值導向過于單一的“競技體育通病”,即以奪取金牌為首要目標。競技金牌主導下,項目管理者和以散打專業隊為主體的參與者專注于正式比賽的金牌如何在參賽單位進行分配。以金牌為主要標的物的運動成績是各級運動隊追逐的主要目標,也是考核所在單位——各級運動項目協會(中心)績效的主要指標,這就導致在這一機制中,我們幾乎看不到觀眾參與的因素,至于大眾喜不歡喜看比賽、能不能參與等并不能決定項目的發展,其結果就是將單一的金牌數量設定為主要、甚至唯一的宗旨,而無視大眾對于散打與文化的多元需求。其缺位表現在散打項目大眾化推廣嚴重滯后環節,因為忽視了大眾對散打的健身娛樂需求,至今尚無研發出適合于大眾推廣的散打健身指導產品,自然在群眾中難以推廣普及。且由于競技金牌是各省市武術協會的主要目標和考核指標,大眾習練散打的需求難以被納入考慮之列,導致大眾散打的發展動力不足[7]。
3 他國武道改良經驗
3.1 日本傳統武道與現代體育融合
早在1964年,柔道便已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第32屆東京奧運會又將“空手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作為格斗類民族傳統體育的兩個本土武道,是怎樣跨入奧運門檻的?又是如何率先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轉型,進而成為世界性體育文化的?它們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自近代清朝對陣西方國家的失敗教訓,讓日本這個曾經一直以中國為典范模仿參考的“學生”意識到,積極引入先進文化與典章制度,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是拯救日本的唯一出路。明治維新使日本搖身一變成為亞洲強國,也使得清朝對待日本的態度發生180°轉變,“清廷經甲午戰爭之沖擊,對日本的態度,遂由鄙視逐漸轉為崇拜,更羨慕其維新的成就,以后的改革,莫不以日本為準繩,而尤以明治維新為藍本”[8]。維新的成功,貫穿于三大主旨,即“重視教育,文化的獨立和人才的活用”。日本武道亦受影響,將西方的教育、科學理念引入其中,剔除原有危險殺傷技法,融入民族文化思想提升文化認同感,并培養成就了嘉納治五郎、船越義珍等一大批武道改良先行者。以柔道為代表的日本武道之所以能成為既現代又有傳統文化色彩的體育運動形式,一方面在理論思想上繼承與發展以儒教、佛教、道教為基礎的傳統柔術文化,另一方面則是運用西方科學原理創造性地重新解釋柔術中“本體、心法”等身體運動狀態構成。柔道就是一種以日本人的固有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沖擊中通過對抗、摩擦以及融合創造出的新“身體”文化[9]。日本武道現代化改造的結果充分證明,以格斗技擊為主體的民族武道,在不失自身傳統文化內涵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將現代體育宗旨中的“更快、更強”表現地淋漓盡致。
3.2 以振興為發展目標的韓國跆拳道
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與世界范圍內大眾化的傳播推廣,是現代跆拳道風靡全球的兩大“法寶”。然而無論哪個體育項目的早期創立都是無比艱難的,這需要堅定的推介組織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及項目本身蘊含的特有文化與運動形式。初期跆拳道創立的艱難曲折,亦是歷經無數次的改革完善才達到今日的成就。自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到1960年間,朝鮮半島迫切需要一種民族傳統武技,用以團結國民、提升民族尚武精神并振奮國威。通過借鑒中國及日本的傳統武術,逐步形成了以徒手格斗性質為代表的唐手道、空手道、花手道等多樣性武技流派。飽受外族殖民壓迫的朝鮮民族,意識到尚武習武是強國強種的最直接方式,也為本國傳統武技融合他國武技精華并創立跆拳道做足了前期思想準備。時任陸軍師長的崔泓熙將國內繁雜無序的眾多傳統武技流派整合,統一實施體育化與標準化,進而創立了現代跆拳道[10]。
針對跆拳道各項事業的發展規劃,韓國政府將跆拳道升格為“國技”,用以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突出跆拳道的特殊地位,制定并實施了《跆拳道振興計劃》(2014-2018)[11],將本國武道的發展上升到新的高度。該計劃以政策與總統令相疊加的雙重責任制方式執行,目標包括:提升跆拳道地位和形象;增加跆拳道受眾數量;挖掘跆拳道文化內涵;全球范圍跆拳道示范的推廣與傳播;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跆拳道生活化。總體來看,跆拳道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是民族集體與國家思想意識的高度統一。匯聚韓國人力、財力、智力等優先資源打造的現代跆拳道,在傳承具有特色民族文化的傳統武道、增進國民健康、提升文化認同感等方面體現了重要的引導作用與價值。同樣作為“國術”的中國武術與武術散打,其政策的支持力度、頂層設計等方面與韓國跆拳道還存在著不小差距。然而在借鑒韓國跆拳道發展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一味地模仿參考并不可取,只有在結合自身現狀條件下,樹立以創新為宗旨的動力源泉,才是武術散打立于世界的可靠倚仗[12]。
4 武術散打“術道合一”路徑探酈
4.1 武術散打文化從屬的關鍵抉擇
回望我國五千年文明不難發現,文化興盛始終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建成文化強國是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體現了我們黨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信心和決心[13]。武術散打作為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植于中華文化母體之下的子文化系統,武術散打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華文化的象征符號。全球化背景一方面推動了多元文化語境的存在,同時在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也形成了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價值認識體系。在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沖擊之下極易引起本土文化的主體性認知迷失,進而使本土文化陷入邊緣化的境遇[14]。從屬于武術文化分支的武術散打,亦是彰顯中華文化符號的表達體系,研究散打文化的存續就是對武術文化甚至對傳統文化的強調與重視。如何切實有效地將中華文化嵌入散打文化內涵之中,首先應該挖掘武術散打勇猛果敢、無所畏懼的本質屬性,傳承其所蘊含的崇武尚武的“武文化”。其次整理武術散打的文化內涵,不只限于武術散打維度,而是從深層次的文化意蘊入手,深思并發現武術散打體育文化的多元化價值,同時估量其內涵基礎與價值意義的基礎上,擴大武術散打文化的價值功能,使其更接近于文化維度,更取向與民族立場。文化的挖掘與研究是散打“術道合一”的體現,同時在更為廣泛的認知領域也是對武術散打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重視。文化的演進經歷發明、積累、傳播和調試的過程,武術散打要想適應社會的發展更要突出自身文化屬性中的‘現代性’和‘生長性’。
4.2 以彰顯尚武精神的武術散打,引領提振民族意識
歷史上,在戰火紛爭中,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尚武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近代思想家梁啟超指出: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尚武者國民之元氣,國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賴以維持者也[15]。在研究日本武道與尚武精神后,他認為缺失尚武精神是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自晚清以來引進西方軍事技術以求自強卻都遭到了失敗,原因在于“彼所謂武,形式也;吾所謂武,精神也。無精神而徒有形式,是蒙羊質以虎皮”[16]。“西學東漸”器物層面學習的偏頗和缺乏尚武精神文化的本質,是梁啟超批判當時時事的核心思想,他所提倡的尚武,不僅僅局限在身體范疇,更在于改造國民性的精神訴求,點明精神世界的“武”才是重要的。日韓武道風靡世界,正是將尚武精神與民族意識融為一體,在注重強化身體技藝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修習,通過“術”的歷練、“道”的約束,將自我塑造為強健、果敢、傳承民族尚武精神的完美載體。武術散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內容,其技術風格體現出‘敢打、能打、會打’的民族尚武風氣,承載尚武精神的武術散打應當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喚起國民的強身意識,培育國民自強不息、崇武愛國的民族主義精神。
4.3 武術散打德育價值的挖掘與整理
價值觀賦予武道以意義,它確立了武道的發展方向,樹立了武道的發展前提,涵蓋了武道各要素和形態,具有導向性、基礎性和整合性的重要作用,是武道產生和發展的基本依據。從上文對日韓武道的描述中不難發現,除了技術動作的修行之外,對習武者德育方面的培養與引導,才是武道的終極追求。而現今包括武術散打在內的中國武術,一味追求“金牌至上”,從而缺乏了對終極追求的探尋與鉆研。蔡仲林、湯立許的《“四個支柱”視角下武術當代發展的教育使命》指出:“武術應當教會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17]。通過良好的武術教育,人們對武術技擊的認識將超越技擊暴力的認知范疇,會明白武術技擊的使用目的,找到武術技擊的精神旨歸[18]。武術散打創立之初只注重技術與規則的體育化改革發展,忽視了潛在的教育、德育等多元價值,也造成了武術散打的先天不足。現今的武術散打,不應只滿足作為一種單一的體育項目,所包含的價值也不能僅限于“競技、技擊”層面,更需要貼合時代的進步,開發多元價值才是未來正確的發展方向。寓于武術散打體育與教育相統一,傳統與現代相適應,實戰技擊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終極價值追求。
5 結語
武術散打在身體強化與技戰術訓練日益完善的當下,如何將承載民族傳統文化與尚武精神的“道之感悟”融會貫通,是未來武術散打發展道路上亟需解決的現實命題。技擊格斗由“術”至“道”的探索與融合,實際上就是思想體系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正所謂“談武必先論道,習武必先悟道”,在此過程中將“道”樹立為武技、武德的靈魂,在技藝習練的層層遞進中感悟“道”的存在與規律,并豐富武術散打的多元價值追求,最終達到“術道合一”的理想狀態。唯有如此才能在眾多外來武道的“沖擊”下保全發展,維護自身優秀傳統“武”文化的命脈,用以滋養中國社會的良性發展,從國家建設的高度來塑造、提振國民精神,傳承民族精神與尚武精神等“武”文化更好的融合,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道鑫,沙艷文,王崗.中國武術“道”之詮釋[J].體育科學,2018,38(6):84-90.
[2]曾于久,陳星潭.武術散打運動30年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9,29(6):3-8.
[3]龐樸.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9.
[4]李義君,尹碧昌.“土洋體育之爭”的回顧與啟示[J].體育學刊,2015,22(5):17.
[5]王崗.消隱與回歸:中國武術發展的批判與反思[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7.
[6]黃彩文,于愛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24(7):47-57.
[7]李耀章,王莉,朱立新,等.競技金牌導向與散打項目發展困局[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6):524-528.
[8]黃福慶.清末留學生[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1.
[9]馬晟.嘉納治五郎與柔道“身體”創造的研究[J].體育學刊,2019,26(6):35-40.
[10]段天龍.韓國跆拳道示范研究及啟示[J].山東體育科技,2017,39(2):43-47.
[11]文化體育觀光部.跆拳道振興基本計劃[EB/OL].(2013-10).https://www.mcst.go.kr/kor/main.jsp.
[12]段天龍,劉天宇,沈映制.韓國跆拳道振興計劃對我國武術散打發展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4):32-36.
[13]沈壯海,段立國.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N].人民日報,2020-11-19(09).
[14]關博.武術文化研究四十年:軌跡、邏輯與趨勢:以文化類型分類基于CNKI數據庫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9,40(1):104-113.
[1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108-114.
[16]梁啟超.論尚武[N].新民叢報,1903-29(40).
[17]蔡仲林,湯立許.“四個支柱”視角下武術當代發展的教育使命[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2):82-85.
[18]袁金寶,王崗.文化復興視角下中國武術的主體責任[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報,2017,36(3):12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