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提升社體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發展對于高素質、多元化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以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在新時代國家戰略和體育產業發展背景下,對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進行研究,為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研究指出,目前社體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不匹配、師資力量與人才質量亟待優化、專業定位與職業實踐矛盾等現實問題。鑒于此,建議:優化課程設置,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多元化教學,確保培養的人才符合實際需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人才選拔機制,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實踐經驗;加強實踐教育和實習實訓環節,提供更多實際操作和鍛煉的機會;建立評估體系,對人才培養效果進行跟蹤評估的新時代背景下社體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社會體育專業列為5個體育學本科專業之一,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社會體育專業更名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以下簡稱“社體專業”)。隨后一系列文件的出臺以及二十大的召開,體育產業迅速發展,這為社體專業人才培養帶來了機遇。但近年來,不少社體專業辦學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遇到諸多問題和困難,甚至有的辦學院校陷入了辦學迷茫[1-2]。因此,如何優化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社體專業的熱點問題及其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鑒于此,本文搜集相關資料,深入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對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進程及形勢進行分析,從而為高校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思路與參考。
1 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1 國家戰略對社體專業提出新要求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繼續制定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3];
2019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到“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機制”[4];2021年,國務院頒布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計劃指出“深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改革,適當降低準入門檻,擴大隊伍規模,提高指導服務率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5];20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以上對發展群眾體育活動、倡導全民健身新時尚、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做出了明確部署,引發社會對社體專業人才的需求發生變化。
國家戰略對社體專業提出新要求,強調服務國家體育事業發展、推動全民健康和生活方式改善、強化體育文化傳承和創新、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推進體育產業發展,這不僅是社體專業發展的機遇,也是挑戰。因此,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更高,高校應根據這些要求,優化課程設置和教育方法,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確保培養出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社體專業人才。
1.2 體育產業的不斷發展
體育產業是以體育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和產業群體,涵蓋了體育服務、體育賽事、體育用品制造、體育媒體傳播等多個領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體育產業在全球范圍內不斷蓬勃發展。在《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中,“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閑和競賽表演為龍頭、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5];在《“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計劃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16名”,“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2.8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的目標[6]。
隨著政策實施的穩步推進,體育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體育賽事實現了商業化運作,體育用品的市場需求也不斷增長,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健身房、瑜伽館、游泳館等健身場所的興起,促進了健身服務和休閑消費的發展。科技創新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體育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而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頒布為體育產業繁榮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推動了全民健康意識的普及和體育文化的傳承。同時,在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共同努力下,形成合力,不斷促使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優化,促進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7]。
2 社體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 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脫節
培養目標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教育過程中所設定的預期結果或期望,描述了學生在特定領域或綜合能力上應該達到的水平和能力,旨在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和成功的基礎,使他們能夠在職業生涯中做出貢獻并成為積極的社會參與者。同時,社會需求也是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導向,培養目標需要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確保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地融入社會和就業市場[8]。
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脫節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意味著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匹配或存在較大差距。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遇到困難,因為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實際工作中所需要的不相符合。造成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教育體系的滯后性,無法及時調整培養目標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另外,教育機構和行業之間的溝通不暢也是一個影響因素。教育機構可能缺乏與企業、行業代表進行深入交流的機會,從而無法了解當前的職業趨勢和技能需求。
2.2 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的不匹配
高校未能深入研究制定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過于理論化,脫離實際,從理論到理論,缺乏實踐性的內容,忽視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快速發展的社會和技術進步使行業需求在不斷變化,但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與當今行業的需求存在差距,導致學生畢業后其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難以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可能過于片面,沒有將不同學科領域進行有機整合,知識面狹窄,信息量不夠,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在各自的專業范疇內學習,缺乏對于知識的整體認知和交叉應用能力;一些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可能過于專注于學科知識和技能,遠離地方經濟文化和學生思想生活現實,課程內容滯后且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培養[9]。
2.3 師資力量與人才質量的亟待優化
社體專業需要具備較高水平的師資力量來進行教學和研究工作,然而,由于是相對較新的行業,社會認可度不高,相關專業人才的供給仍存在一定缺口,師資隊伍不夠充實;有些社體專業的教師在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后,缺乏與實際工作場景的緊密聯系,這種脫節可能導致教師在培養學生時無法真實地反映行業需求和發展動態,影響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社體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該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但有時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未能及時更新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這可能導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造成人才質量與實際崗位要求不匹配的問題;社體專業應注重實踐教育和實習實訓環節,但某些院校或教育機構在實踐環節安排上存在一定不足,缺乏實際操作和實踐鍛煉的機會可能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面對實際工作時缺乏經驗和應用能力;人才選拔機制的不完善也可能導致師資力量與人才質量的沖突,如果選拔標準偏離了行業需求,或者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就難以選拔和保留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2.4 專業定位與職業實踐的矛盾
社體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指導和管理社會體育活動的能力,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但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能面臨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脫節,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導致學生在職業實踐中感到不適應或不自信;社體專業的設置是基于對行業需求的分析和預測,但有時行業的需求變化速度較快,專業設置可能無法及時適應新的市場需求,這導致畢業生可能面臨就業困難或需要進行額外的培訓和學習才能適應工作要求;社體專業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如運動隊管理、體育活動組織、健身指導等,然而,專業培養過程中可能無法完全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和挑戰,這種限制會使學生對實際工作要求的了解和適應能力受到影響,導致學生在面對實際工作時可能感到缺乏準備或困惑;社體專業涵蓋了廣泛的領域和職業方向,如社區健身、學校體育教育、體育產業等,不同方向的職業實踐可能存在差異,學生需在面對多元化的就業市場時進行選擇和適應,這可能造成職業實踐的矛盾和挑戰。
3 新時代背景下社體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構建
3.1 優化課程設置,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多元化教學,確保培養的人才符合實際需求
隨著社會發展和體育領域的變化,教育內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斷更新。培養路徑的構建要與時俱進,緊密關注新技術、新理論和新政策的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對社體專業的需求變化。社體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領域有社區體育指導、休閑體育與體育產業經營開發等。高校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主要是由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與社會對該行業的實際需求來決定,學校教育應緊緊圍繞學生未來的服務領域和服務特性來開展,還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對應的課程設置進行及時更新,以實時跟進社會需求的改變[10-11]。定期進行調研和需求分析,了解社會對于社體人才的期望,根據這些調研結果,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育內容,確保緊貼行業實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分析、實地調研、模擬實訓等形式,提升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增強他們應對實際工作挑戰的能力;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引入前沿的社會體育理論和技術,關注新興領域的發展,例如,結合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教授數據分析、運動科學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工作能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借助網絡教育平臺、在線課程等技術手段,提供靈活豐富的學習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加強高校與社會體育實踐單位的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通過與實踐單位緊密聯系,了解行業最新需求,將實際案例融入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教師應保持學科前沿知識的更新,參與學術研究和行業實踐,及時反饋到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中,持續的專業發展能夠保證教師的教育水平與行業要求保持一致,從而更好地培養出符合實際需求的人才。
3.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人才選拔機制,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實踐經驗
建立健全培養計劃,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明確教師的職業發展規劃和培訓計劃,以促進其繼續學習和成長;組織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會、培訓班、研修班等,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和專業素養,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發表,推動學科的深入研究和創新發展;通過與企事業單位、體育組織等合作,給予教師參與實際項目的機會,讓他們了解實際工作環境和需求,提高實踐經驗和能力;與國內外知名高校或相關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邀請外部專家和教師到學校進行講座、培訓或短期交流,引進新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12];建立科學的教師績效評價機制,重視教師的教學效果、學術成果和實踐能力,通過定期評估和考核,激勵優秀教師,促進其個人發展,并給予相應的獎勵和榮譽;與社會體育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建立密切聯系,開展實踐教學,提供實踐機會,加強與行業的緊密合作;組織教師參加定期的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并進行會后經驗分享,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提高社體的師資隊伍的學術水平和實踐經驗,完善人才選拔機制,吸引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并激勵教師積極參與行業實踐,從而提升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適應性。
3.3 加強實踐教育和實習實訓環節,提供更多實際操作和鍛煉的機會
建立與社體相關的實習基地或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與相關機構(如體育俱樂部、學校、社區組織等)合作,讓學生參與實際工作,并獲得實際操作經驗。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實踐性強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安排案例分析、模擬項目、團隊合作等活動,使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應用理論知識,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創新實踐項目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其實際操作技能和專業素養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為學生分配專業導師或實踐指導老師,制定實踐計劃,提供實際操作時的指導和反饋,以及幫助學生進行實習實訓經驗的總結與反思。配置專業實驗室、運動場地等實際操作設施和裝備,以便學生能夠進行實際操作,確保學生有機會在實際場景中使用設備和工具,并進行相關實踐操作[13]。邀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或校友到校分享成功案例和實踐經驗,組織行業研討會或座談會等活動,這樣的交流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際操作和鍛煉的機會,同時也幫助學生了解行業動態與發展趨勢。基于以上方法使學生的實踐教育和實習實訓環節得以加強,提供更多實際操作和鍛煉的機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工作挑戰,并提升其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3.4 建立評估體系,對人才培養效果進行跟蹤評估
確定社體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等方面的培養目標,這些目標應與社體行業的需求相匹配,并符合教育部門或行業協會的相關要求。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評估指標和標準,結合不同的評估方法,如課堂考核、實習報告、項目作業、口頭演示、實際操作等,來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可以借助問卷調查、學生反饋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搜集相關數據。評估過程應具有公正、客觀、透明和科學的原則,確保評估的過程和結果不受個人情感和主觀偏見的影響,并采取合理的統計方法和數據分析手段來進行評估結果的處理和解讀。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教師和相關管理部門,以促進持續改進和提高培養質量,可以通過個別輔導、集體討論、專題研討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指導,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制定個人發展計劃。根據評估結果,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習實訓安排等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進。要建立長期的跟蹤評估機制,追蹤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職業發展,以評估效果。通過建立評估體系,對社體的人才培養效果進行跟蹤評估,可以幫助學校和教師更好地了解培養效果的優劣,及時進行改進和優化,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適應性。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來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并為行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圖1所示為新時代高校社體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建議。
4 結語
基于國家戰略對社體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體育產業的不斷發展,指出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根據社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脫節、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的不匹配、師資力量與人才質量的亟待優化、專業定位與職業實踐的矛盾等現實問題,探討出新時代背景下社體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即優化課程設置,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多元化教學,確保培養的人才符合實際需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人才選拔機制,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實踐經驗;加強實踐教育和實習實訓環節,提供更多實際操作和鍛煉的機會;建立評估體系,對人才培養效果進行跟蹤評估。總之,社體發展是國家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建立新時代社體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培養出適應社體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愛光,葉松東,沈蔚瑜.新時代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8):12-18.
[2]段文義.我國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困境與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2):84-89.
[3]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2023-06-23].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l.
[4]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EB/OL].(2019-09-02)[2023-06-2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l.
[5]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8-03)[2023-06-2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03/content_5629218.html.
[6]體育總局.體育總局關于印發《“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1-10-08)[2023-06-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6/content_5644891.html.
[7]黃龍嗄,李雪榴.職業能力視域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拔尖人才培養研究[J].體育科技,2021,42(2):132-133.
[8]李勝恒.社會需求導向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體育科技,2022,43(1):139-141.
[7]"[9]曲洺皞,曲殿彬.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存在的問題與優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11):153-160.
[10]周敏.新時代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社會需求特征探析[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2,71(23):94-97.
[11]邱烈峰,化敏,李金鋼.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運動精品,2021,40(8):31-32.
[12]劉仁憨,郭茹芳.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核心競爭力相關問題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12):63-66.
[13]周偉,周靜.新形勢下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與探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3):123-126.
[14]陳祥和,田志凱,李文秀,等.新時代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體育科技,2021,42(5):143-145.
[15]劉璐.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對策[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1,39(5):15-20.
[16]李丹,高立慶.基于社區體育服務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體育科技,2021,42(5):30-31.
[17]李啟成,覃文進.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S2):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