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以醫學生中的特殊群體為例,分析這個群體目前的體育教學現狀、教師的困惑以及新的教育方法。【方法】對在校64名特殊群體的學生及18名專任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有效率為100%,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研究對象中,先天性醫學疾病的同學居多(29人),占45.3%;占總人數57.8%的學生(37人)上體育課積極主動;占總人數50%的同學(32人)認為體育課可以提高身體素質;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同學有26人,占總人數40.6%;學生對學校體育教學內容評價、對體育教師組織形式評價、整體評價方式較為滿意,但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非常不滿意的有30人,占總人數的46.9%,并希望改進原以太極拳、健步走等教學方式,能增加球類課程,選取相對自由、靈活多樣的上課方式。【結論】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課題,學校體育特殊群體的存在,需要我們重視這個群體,建立科學的評測方法,從生理、心理、適應能力三維角度多方面考慮,實行“個性化、分班教學”。在客觀上改變學校面對“特殊群體”體育教育的教學改革,主觀上淡化特殊群體學生的“特殊意識”,雙管齊下,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醫學院校;特殊群體;體育需求;教學干預
綜合相關文獻[1]研究顯示,醫學院校特殊群體是符合普通醫學高等院校招生錄取資格的。經醫學檢查無法參加正常體育課的普通高校身體功能障礙群體主要包括肢體殘疾、病癥、損傷和身體體質不適宜運動的群體(因患急性、慢性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導致精力及活動力降低)。2002年,教育部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提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2]。隨著國家對特殊群體教育的重視,有關“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逐漸涌現,我國職業院校對特殊群體的教學要求不斷提高。醫學院校作為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群體”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然而,特殊群體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有較大的差異,其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的教授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公共體育課作為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與調整,以滿足“特殊群體”體育教學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招生政策的改變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對入校學生的身體等各個方面要求條件放寬,特殊群體學生與其他人享有平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權利,然而,體育課程的學習和鍛煉成為“特殊群體”的一個難題。目前特殊群體的身體狀況并不一致,改革體育教育方法,完善課程體系,成為當今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現實課題。本文以醫學生中的特殊群體為例,探討這個群體目前的體育教育現狀、教師的困惑以及新的教育方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22級的64名特殊群體學生,平均年齡為20.70±3.08歲,其中,男生25人,占39.1%,女生39人,占60.9%。
1.2 研究方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平臺進行前期的文獻調查,選用信度效度較高的問卷[3]進行問卷調查,向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任教師18人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份,有效率為100%;向特殊群體學生64人發放學生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64份,有效率為 100%。運用Excel和Spss20.0軟件對回收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對64名學生的身體狀況、體育教學現狀(包括現病史、家族史、醫學檢查、體育教學內容、體育考核方式、訓練場地器材及學生心理狀況等)進行分析,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促進醫學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學的健康發展。
2 結果與分析
2.1學生身體狀況分布
在身體狀況的調查中發現,患有先天性醫學疾病的學生有29人,占總人數的45.3%,其次為身體殘疾8人(12.5%)、手術后恢復期的學生8人(12.5%)(見表1)。
2.2學生體育積極性調查分析
在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積極性的調查中,37人(占57.8%)上體育課積極主動;32人(占50%)認為體育課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喜歡上體育課的有38人,占59.4%;不喜歡上體育課的有26人,占40.6%(見表2)。
2.3學生對體育教學整體評價分析
調查學生中有51人對學校體育教學內容評價為滿意,占79.7%;對體育教師組織形式評價有51人為滿意,占79.7%;對體育課的整體評價方式一般的僅5人,占7.8%;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非常不滿意的有30人,占46.9%;對體育課的考核方式不滿意的學生僅5人,占7.8%(見表3)。
2.4 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期望
調查發現,希望采用的評價方式中選擇教師評價的有35人,占54.7%;選擇其他分組教學方式的有27人,占42.2%;最期望上的體育課程均為球類,其中排球有31人,占48.4%;希望上課的方式為自由學習的有26人,占40.6%;認為教師需具備何種素質的調查中,選擇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的有50人,占78.1%(見表4)。
2.5 體育教研組調查問卷分析
專任教師問卷調查中,發現教師專業以體育教育為主,有14人,占77.8%;從事特殊群體體育教學的教師有10人,占55.6%;平時教學內容以太極拳、健步走為主;在體育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方面,教師們認為心理理解能力和合理安排教學能力尤為重要(見表5)。
3 結論與建議
3.1學生身體狀況
在身體狀況的調查中發現,患有先天性醫學疾病的學生最多,占45.3%,其次為身體殘疾(12.5%)、手術后恢復期(12.5%)。作為高職高專類醫學院校,建議學校對這64名學生進行按其身體狀況建檔管理。按其醫學歸類、輔助檢查等建立檔案,校醫與體育教研室共同管理,后續可設立大數據健康管理系統,按損傷情況和疾病性質分為“身體殘疾型”“疾病病癥型”“非病理因素”三大類。其中“身體殘疾型”主要指先天性殘疾、小兒麻痹后遺癥等;“疾病病癥型”主要指各種內臟器官病癥以及手術后遺癥;“非病理型”主要特征是結合肥胖體重指數(BMI),按相關標準劃分出特殊群體的學生。分類建檔之后有利于組織相應的教育與教學[4]。
3.2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特殊群體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展望
3.2.1 心理方面
在喜歡體育課的特殊群體學生中,部分學生因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而喜歡上體育課程。“特殊群體”學生的“不健康”不僅僅限于身體方面,內心的孤獨、不自信、交際困難等心理問題,也是特殊群體的學生需要克服與面對的問題。本校設置有心理教研室,在教學計劃中有心理學知識模塊,開設心理講座、心理沙龍,開辦心理咨詢室,以加強此群體心理健康教育,掃除“特殊群體”心理障礙,促進心理健康[5]。
3.2.2 積極性方面
64名學生中仍有26人不喜歡上體育課程,而有13人因體育成績差感到自卑而不喜歡上體育課,有30人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非常不滿意。相關資料顯示[6],特殊群體的體育教育不重視是普通存在的現象。特殊群體中的每個學生身體狀況存在差異,適合的運動項目和身體所能承受的運動強度不同,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只能以輕微運動為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安排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學校要提高特殊群體學生的身體素質,改善其健康狀況,其體育課教學內容就必須建立在科學分析每個學生身體狀況和技能水平的差異基礎上設置,并匹配相應的體育教師,開設體育保健課程,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實踐。
3.2.3 教學模式方面
學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一直采用俱樂部教學模式,同一層次分專項進行教學,但仍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而在教學項目上,特殊群體的學生喜歡能動起來的球類,78.6%的學生希望能有靈活的教學方式。特殊群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 絕大多數教師都會安排學生進行活動度小、肢體運動小的項目,例如慢走、太極拳、健身氣功等,項目比較老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太極柔力球、飛盤、八段錦、橋牌等項目都可以在簡化復雜動作,控制運動強度的基礎上,嘗試在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學實踐中開展,這樣可以增加這部分學生對體育項目學習的興趣,走出身體殘疾的心理陰影,為特殊群體學生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2]。
3.2.4 教學評價方面
在教學評價方面,學校采用的是教師評價,結合學生的過程成績,加上終末成績,得出學生的總評成績的方式,這與相關調查研究相符。目前各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價以運動技術和理論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再加上出勤率、課堂表現等方面,即形成本學期學生學習的體育課成績,學生在這方面的調查數據顯示比較滿意這種考評方式[4]。由于特殊群體具有突出的個體化特征,如果過于強調學生的技能特長,就易于減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忽略體育學習的健康目標[7]。
3.3"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特殊群體教師情況及建議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任教師18名,其中有10名教師從事此工作10年以上,并且是體育教育專業,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俱樂部教學模式,結合情景式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但是在特殊群體的教學過程中,一直沒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教學組織形式缺乏針對性與專門性。通常,部分老師集中課室進行理論教學,沒有制定出一系列適合不同身體狀況的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專項項目[8]。學生因長期沒有重視,故與體育教師之間的互動減少,參加體育活動積極性及自我認同感比較差。學校基礎設施方面比較完善,但是面對各種不同情況的特殊群體的學生,設施方面還需要完善。
針對學生們對教師教學能力的需求,學校應根據不同群體學生制訂不同的運動處方,進行個性化教學和分組教學。建議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理論知識教學可以結合醫學院校的優勢,開展一些運動康復及中醫康復、針灸等課程,包括運動配餐、體育保健、康體保健、運動康復、中醫推拿等;實踐部分因學生喜歡球類,可以針對一些活動能力較好的學生開設柔力球、小器械健身、太極拳等適宜自我掌控、運動強度小的項目[9]。
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課題,學校體育特殊群體的存在,需要我們重視這個群體,建立科學的評測方法,從生理、心理、適應能力三維角度多方面考慮,實行“個性化、分班教學”。“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所呈現的現狀既有學校教育不夠重視“小作為”的客觀原因,也有學生畏恥的主觀思想作祟,如果不及時改變現狀,體育教育的不均衡發展將成為高校體育改革的障礙和發展瓶頸。在客觀上改變學校面對“特殊群體”體育教育的教學改革,主觀上淡化特殊群體學生的“特殊意識”,雙管齊下,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吳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4):85-87.
[2]焦穩龍,孟麗娜,張琴麗.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學研究[J].當代體育科,2016,6(14):53-55.
[3]尹萌.長春市高校特殊群體體育教學研究[D].長春:吉林體育學院,2017.
[4]潘躍林,楊旻.高校特殊群體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與模式創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5):70-72.
[5]王向東,楊希泰.高校運動障礙特殊群體體育課程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8,33(2):227-231.
[6]林春月.海南省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學探討[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2(13):157-160.
[7]吳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4):85-87,90.
[8]趙立勇.高職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方法的構建與研究[J].赤子(中旬),2014(4):83.
[9]吳磊,何文英.面向特殊群體的高校體育老師教育能力研究:以江漢大學文理學院為例[J].學園,2018,11(2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