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繪本為載體的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從學校實際出發,服務于學生發展需要。課程以心理活動課為主,心理主題班會課、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輔,涉及七個主題模塊。學校基于三種課型,通過合理統籌安排、依課型定要點、家校社共攜手等策略讓校本課程更好地服務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繪本;校本課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6-0015-04
【作者簡介】1.陳靜,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福建泉州,362000)教師,一級教師;2.施平蓉,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福建泉州,362000)教師,一級教師。
一、課程開發背景與說明
1.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需求
心理健康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陣地。構建適合本校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班團隊活動等有機結合,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學校在構建心理健康校本課程時可嘗試以心理活動課為主,以心理主題班會課、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輔,鼓勵全體教師參與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2.以繪本為載體構建校本課程的優勢
以繪本為載體構建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在小學具有獨特優勢。一是適用于小學課堂教學。繪本是通過圖文結合滲透故事主旨,從而進行敘事的兒童文學形式之一,以兒童生命成長為原點,站在兒童的視角,構建和實施課程。[1]繪本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及生活化等特點,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覺察、思考、感悟,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二是繪本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元素。《綱要》中提及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在繪本中均能找到匹配的資源。這些資源兼具趣味性、教育性,留給學生想象空間,留給教師設計余地。三是降低教師的課程開發難度。教師不需要從零開始構思課例,可圍繞繪本的主題、情節和教育價值等方面進行挖掘和拓展,從中探尋學科教學的新思路,明確課程開發方向。
二、課程開發過程
1.課程目標的設置與團隊組建
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將課程目標定為:通過分年級、有計劃地開發,構建一套以心理活動課為主,以心理主題班會課、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輔,以繪本為載體的,適合校情、學情的心理健康校本課程。
開發團隊由本校心理健康教師以及對課程開發感興趣的教師組成,分為心理組、班會組和學科滲透組。具體分工為:心理組全程參與市基地校的研討和線上磨課活動,負責課程框架擬定、心理活動課開發,指導和跟進班會組和學科滲透組的課程開發;班會組負責聚焦學生心理發展及班主任班級管理需求,收集班級共性或突出問題,思考相應的解決辦法,設計符合學情的心理主題班會課;學科滲透組負責搜集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尋找有效的滲透方式,在學科教學中靈活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2.開發思路
團隊基于課程目標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分別從擬定課程框架、篩選繪本素材、推進課程開發三方面開發心理健康校本課程。
一是擬定課程框架。團隊根據《綱要》提及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內容,結合師生反饋的實際需求,把課程內容劃定為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生活和社會適應、生命教育七大主題,初步擬定課程內容框架。
二是篩選繪本素材。團隊成員在大量閱讀文獻、觀看相關推介視頻、瀏覽繪本、羅列優秀繪本篇目的基礎上,按照課程的七大主題對繪本素材進行初步分類,供其他成員互相參考和使用。如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適用于情緒調適主題的課例,《活了100萬次的貓》適用于生命教育主題的課例。
三是推進課程開發。團隊采用“研·思·煉”一體化的模式扎實推進校本課程開發。“研”即深入且全面的教研,對活動設計、繪本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思”意味著不斷反思,發現不足并尋找優化方法;“煉”則是對教學實踐中的經驗進行提煉,如繪本的運用方式、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等,通過經驗分享、課例分析、具體指導幫助缺乏心理健康教學經驗的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把握設計要領。
三、課程形式與內容
開發團隊結合《綱要》和學校實際,以繪本為載體,構建了一套以心理活動課為主,心理主題班會課、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輔的心理健康校本課程。
1.心理活動課
心理活動課指心理健康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需要,依據團體動力學原理,有目的、有計劃地增進學生有效適應和健全人格發展的一種輔導形式。[2]此部分課程涉及7個主題16節課,具體見下頁表1。
2.心理主題班會課
心理主題班會課指班主任針對教學和班級管理中遇到的學生共性或突出問題,在心理健康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設計和實施,強調體驗性和感受性的班會課。此部分課程涉及5個主題10節課,具體見下頁表2。
3.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指教師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3]此部分課程涉及6個主題15節課,具體見下頁表3。
四、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是將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對課程目標的達成、課程的優化與調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實施的過程離不開多方努力。
1.合理統籌安排,保障課程推進
首先,充分保障課程實施時間。學校在一至六年級每兩周開設1節心理活動課;各班在德育處協調下,每學期至少開展2次心理主題班會課;各學科教師利用課堂開展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間約為3~5分鐘。
其次,鼓勵團隊成員反復研磨課例。由于學校同年級班級較多,團隊成員在完成設計研磨后會在多個班級實踐,結合學生反饋、教師反思、團隊意見等優化調整課例,使課例在“設計—實踐—調整”的過程中走向成熟。
最后,營造“人人參與課程實施”的氛圍。學校定期邀請有成熟課例的教師開設校級觀摩課,引導觀課教師關注課堂情境的設置、課堂氛圍的營造、學生感受的挖掘、團體動力的變化等,并認識到“人人都有角度切入心理課”,激勵團隊成員不斷推出優質課例。
2.依課型定要點,提升課程實效
心理活動課、心理主題班會課、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三種課型分別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學校需要根據不同課型來確定具體的實施要點,以提升課程實效性。
針對心理活動課,心理健康教師可將繪本用于課堂導入環節、以繪本創設情境貫穿課堂、圍繞繪本開展重點討論等,提煉服務于課堂的多樣化繪本運用方式。此外,還可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基礎,在使用繪本的基礎上結合心理咨詢技術(如表達性藝術治療、敘事療法、焦點解決短期療法),提高心理活動課的有效性。
針對心理主題班會課,班主任可借鑒心理活動課的組織方式,利用課堂游戲、繪畫、書寫、對話、辯論、角色扮演等增強班會課的活動性和體驗性,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與感悟。
針對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師應努力挖掘學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課堂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滲透。另外,學科教師要準確把握兩個關鍵點:一是滲透需自然,不能為了滲透而滲透;二是滲透需有度,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工作不僅不能喧賓奪主, 還要循序漸進地開展。[4]
3.校家社共攜手,豐富課程實施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各司其職的同時,必須站在協同育人的視角,才能真正實現育人目標。[5]學校可嘗試多角度推進課程,豐富課程內容和推進渠道,實現校家社協同育人。
一是鼓勵家長共同參與實施課程。團隊成員針對低年級學生常見的心理發展問題,如拖延、學習習慣不佳、缺乏學習主動性等,開發了一系列以繪本為載體的心理微課,邀請家長陪孩子一起觀看、開展互動活動。在此基礎上,團隊邀請對繪本共讀及家庭教育感興趣的家長到校,通過講座、沙龍等形式向他們推薦優質繪本,引導家長利用多樣的親子共讀方法(如角色演繹、提問互動、親子游戲等),幫助孩子獲得心理成長。
二是開啟校內多樣新嘗試,主要包括“課的疊加”和繪本創作等活動。“課的疊加”指針對同一本繪本,分別由兩三個不同學科的教師接連上課。如“心理+美術+語文”,具體為:先由心理健康教師給學生上心理活動課,接著美術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后續的藝術創作,最后語文教師執教習作課來幫助學生表達內心感受。此外,團隊嘗試在美術社團活動中組織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自創心理主題繪本,讓他們在創作中實現自我教育。
三是邀請校外教育力量開展課程。學校利用課后服務、社團時間,邀請校外輔導員、社區志愿者、家長志愿者進課堂,通過繪本拓展閱讀、心理游戲、自由涂鴉、主題創作等不同方式對校本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作進一步補充。
【參考文獻】
[1]黃瑩.小學高年段繪本教學實踐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0.
[2]潘家琪.動態設計暖身活動,有效開啟心理課堂[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36):28-30.
[3]姜俞含.初中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J].初中生世界,2022(20):57-59.
[4]胡艷珍,陳育平.小學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新教師,2016(6):65-66.
[5]張志勇,劉利民.確立父母家庭教育的職業角色——家庭教育促進法立法的重大意義[J].人民教育,2021(2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