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公德;社會參與;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6-0037-03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數字教育研究所所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太倉實小”)申報的“兒童社會參與:小學生公德涵養行動”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系統打造學生公共道德涵養空間,研發公德生長資源,創新公德涵養社群結構,構建立體評價系統,將公德涵養與社會參與深度關聯、多維融通,擘畫了新時代學生理想、本領和擔當三維統一的大德育場景。
一、學生公德與社會參與
(一)中西方哲學視角下的公德
1.中國哲學體系中的公德
中國哲學中的公德教化,注重自我修為、相互尊重和法規約束,具有“德法一體”的特點。例如,儒家強調“仁”為核心的道德準則,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是維護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的重要規范,即公德表現;道家思想中,公德體現為尊重自然和他人的生活方式;法家強調“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突出遵守法律和制度,以公共利益為重。
2.西方哲學體系中的公德
西方哲學中的公德具有基礎性、有益群體性、契約性和責任性,對于個體來說,則具有學習性和約束性。例如,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是個人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基礎,公德是通過習慣和實踐培養的,公德的培養需要個人的理性判斷和實踐中的不斷反思;在康德看來,道德行為應基于理性和義務,不是個人的欲望或利益,他提出的“道德法則”要求人們在公共生活中遵守普遍道德準則,尊重他人、維護公共秩序;洛克和盧梭認為,社會契約是公共生活的基礎,個人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公德是維系社會契約的重要因素,個人應遵守公共道德規范。
3.貫通中西方哲學的當代學生公德涵養
太倉實小結合中西方哲學的深刻意蘊,提出了公德涵養需要通過理性判斷、仁愛精神、美德實踐和契約責任的培養,系統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維護公共秩序的行為準則。學生在社會參與中,通過社會活動踐行公德規范、培養公德意識,成為有責任感和社會意識的公民。因而,社會參與成為太倉實小公德涵養的關鍵路徑。太倉實小深入研究“社會參與”,認為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實踐,一是學校這個“小社會”的真實參與,以校園生活為背景,創新正式和非正式學習空間、重構學科課程與公德涵養的關聯、搭建校內學習生活場景,多維度呈現公德涵養的校內支持系統;二是真實社會的深度參與,以社會實踐、問題解決、社會人視角,創造學生社會參與的場景、設計學生社會參與的系列課程、拓展學生社會參與的資源等,立體構建學生公德涵育的社會支持體系;三是形成家庭生活空間中的公德涵養體系。
(二)理性思考學生的社會參與
1.社會參與的一般內涵
太倉實小結合校情對“學校即社會”“社會即學?!薄皠趧訉崿F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解放”等觀點進行理性思考。在此基礎上提出:社會參與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和合作性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識,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共同發展;社會參與是教育手段、教育目標,是新時代學生積極且有責任、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能力形成的關鍵。
2.社會參與是學校教育的應然
美國政治學家佩特曼認為:“所有人最大限度的參與是民主的核心。”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能夠激活學生的民主意識,也為其未來參與國家和社會建設奠定責任和能力基礎。太倉實小的實踐表明:在學校生活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相信學生能夠自主地做出決定;所有教師愿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并經常性地與學生交換意見,共同承擔責任,此時的學生就會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聆聽、被采納、被接受。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感受到一種自我決定的力量,進而形成正義品質。
3.社會參與需要學校設計層級
太倉實小系統研究英國環境教育專家羅杰·哈特的兒童參與“八大階梯模型”:操縱式→裝飾化→象征性→委派并知情式→咨詢和知情式→成人發起并與兒童分享決策→兒童發起并由兒童自己決定→兒童發起并與成人分享決策,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理解特點、能力特質,提出學生社會參與的“五元循環”模型。具體來說:一是價值承認,信任學生的參與能力,在參與活動前為每個學生發放“寄語卡”;二是權利確認,尊重學生的參與權利,采用“責任卡”方式開展活動;三是支援服務,為參與提供必要幫助;四是積極回應,充分肯定學生的參與行為;五是批判反思,為后續參與活動做準備。
(三)學生公德涵養的內涵確定
太倉實小依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確定公德內涵,即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學校進一步將學生公德聚焦在:對待自己、我與他人、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新時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確定“人際交往、公共秩序、自然共處”三大實施維度。
二、學生公德涵養的內容設計
(一)建構公共生活場景
學校的公共生活場景主要從四個維度進行設計:人文體驗、法治安全、職業探索、責任樹立,每個維度以年級為單元,升格性設計六個模塊。以“人文體驗”為例,設計錫爵故居、張溥故居、名人館、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六個模塊。這類活動以“P-U-S”模型(小學—大學—社會合作模式)組建工作坊,如西工大研究院創新工作坊、華師大兒哲工作坊等。公共生活場景建構融合文化傳承、科技創新、人文尋蹤、課程理解等元素,采用沉浸、具身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學習提供全景支撐。
(二)設計公德涵養課程
太倉實小重視國家課程對公德涵養的支持,倡導“學科德育”的系統建構,聚力拓展課程和特色課程中的學生公德意識培育,主要采用跨學科項目式德育主題學習的形式。如拓展課程“一棵大樹的故事”,結合了數學、美術、語文、科學多個學科,引導學生用系統思維認識社會、用實踐行動理解社會、用創意表達美化社會;特色課程中的“Hello影院”“閱讀馬拉松”“知與行”等,通過電影、閱讀、儀式慶典的方式,讓學生將公德內容與日常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公德涵養課程化設計,為學生公德進階提供了可操作、可輻射、可提煉、可重構的實踐模型。
(三)形成三維活動體系
太倉實小從三個維度對學生活動進行立體設計,即“三自行動”,形成自主、自理、自能的自覺道德特色,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規則意識、生態素養。如在“人際交往”模塊,設計“一周小校長”“夕會十分鐘”“餐桌半小時”活動,學生的責任意識、內省特質、公共禮儀得以滋養;在“公共秩序”模塊,設計“公益大世界”“方圓一公里”“靚橙勞動周”活動,學生的為公品質、文化認同和勞動精神得以歷練;在“自然共處”模塊,設計“四季交響曲”“科藝普藍星”“草根娃融媒”活動,學生的和合品格、科學求真和理性精神得以生長。
(四)注重校家社協同
“伙伴計劃”是學校在校家社協同中涵養學生公德的主要路徑,包括三個維度的設計。一是跨年級學生共同體。學校將不同年齡的學生放在同一個活動場域中,為學生提供混齡合作的學習環境。二是成長導師共同體。學校采用網格式分配,用足用好思政課教師、年級輔導員等,讓他們深入學生的各個組織,做好指導工作。三是家校社協作共同體。學校每學期開設“相約星期一”家長公益系列課程,實施“U-G-S”育人共同體項目,高校、政府、社會聯合,實現社會資源共建共享。三個維度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場景多元、課程多彩、導師多能的道德學習場景。
三、學生公德涵養的社會責任
站在學生公德涵養的角度上看,學生自帶美德,學生公德涵養不僅來自個人的不斷磨礪,更需要全社會的呵護與擔當。因此,學生公德涵養的社會責任需要從兩個層面進行反思。
其一,作為“為建設理想社會而存在”的學校,本身也是“社會的組成”。如何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延續“尚美、行美”的動機和行動,學校需要有課程意識和實踐作為,課程讓公德涵養更具成長性和期待性,行動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刻畫在精神維度上。
其二,作為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當今社會,培養復興偉業的傳承者,公德涵養必要且關鍵。無論哪個層面,在學生社會參與的實踐中,社會應無條件支持、保障。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復興的希望,涵養學生公德,需要全社會的勇氣和擔當。
向未來,筑夢想。學生公德涵養,是自我要求,更是社會責任。
責任編輯:湯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