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學校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比例逐漸上升,這為城市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尤其是在文明禮儀教育方面。學生的文明禮儀表現不僅體現了學校的德育質量,還間接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家庭教育的狀況。因此,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文明禮儀教育成了學校德育工作的焦點。
文明禮儀教育對于當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而言是不容忽視的,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合作。文章探討了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面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德育的原則和策略,以供參考。
一、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文明禮儀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存在一些不文明行為,教師針對這些學生的行為特點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可以規范他們的日常行為,并糾正其不當舉止。其次,文明禮儀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品德發展。它不僅能夠培養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能夠正面影響他們的思想品德,使其形成樂于助人、尊老愛幼的優良品質,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文明禮儀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它能夠引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學習和家庭生活,接受父母的指導和同伴的幫助,從而糾正錯誤的心理觀念,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二、以文明禮儀教育為基礎面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德育的原則
(一)重視環境教育的作用
小學階段是實施德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為學生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顯得尤為重要。這里的環境不僅指學生所處的外在學習環境,還包括學生的內在心理環境。外在學習環境能夠影響學生的視覺和觸覺等感官體驗,良好的外在環境有助于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的高效開展;而內在心理環境則是無形的,需要教師用心去感知。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來揣摩他們的內心世界,通過心理疏導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從而達成德育目標。
(二)多方法融合實施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屬于學校的特殊群體。在開展德育過程中,教師需要特別關注這些學生,并結合多種策略來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這意味著,除了教師在課堂上的口頭傳授,學校、教師和家長還應共同努力,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運用多種手段向學生普及文明禮儀知識。
(三)注重學科教學滲透
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德育活動,僅傳授文明禮儀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各科教師必須將文明禮儀知識與本學科的特色相結合,在推進學科教學的同時,融入文明禮儀教育,以達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效果。
三、以文明禮儀教育為基礎面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德育的實踐策略
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文明禮儀方面的現狀,教師應綜合考慮其心理、學業及行為表現,采取低起步、緩遞進、增信心、講實效等措施,以整體提高這一學生群體的德育素質。
(一)低起步
在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德育時,教師應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而應以文明禮儀教育為核心,實施低起步、多層次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文明禮儀的具體實踐,進一步提升道德品質。這里的“低起步”并不意味著降低標準,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具體要求,確保基礎工作的扎實性,使德育與智育同步進行。教師可以將培養目標細分為多個任務,并按照步驟逐一實施。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由于學科知識相對簡單,課業負擔較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間休息、課后托管及自習時間,向他們普及文明禮儀知識,使他們在日常環境中受到影響。對于高年級學生,由于他們需要掌握的知識較多,學習壓力較大,教師可以采用“一對一”或“幫扶帶”的輔導方法,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緩遞進
面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時,教師應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采取合適的策略。低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師通過持續的引導,能夠有效改善他們的不文明行為。而高年級學生已經形成了基本的自我意識,并受到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因此,教師需要特別關注高年級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并采取“緩遞進”的策略逐步糾正他們的不當行為。
例如,針對四年級學生,教師可以特別關注他們的日常校園行為,從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開始,如不穿奇裝異服、保持個人衛生、不遲到早退、文明用餐等,為培養文明習慣打下堅實基礎。針對五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從法律教育入手,引導他們學習、理解并遵守法律,用校規和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成為遵紀守法的文明公民。針對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從學習方法和學業指導入手,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難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此外,學校應積極策劃并組織一系列含有文明禮儀教育的德育活動,使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這一學生群體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行為上的矯正和心靈上的熏陶。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少先隊作為活動的策劃者,教師充分發揮其優勢,并結合“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月”和“文明禮儀養成月”開展了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按年級進行,包括整理書包比賽、編唱兒歌比賽、系紅領巾比賽、“好習慣伴我成長”知識競賽等。同時,學校利用重大紀念日和節日作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以愛國明禮、知行合一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如“學習二十大”主題宣講活動中的“學習二十大 童心圓中國夢”活動、學雷鋒紀念日的“從小學雷鋒 長大爭先鋒”活動、七一建黨節的“我與祖國共成長 爭做小小追夢人”活動、少先隊建隊日的“星星火炬 照我前行”活動、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銘記歷史 捍衛和平”系列活動等。通過參與這些活動,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親身體驗了活動的全過程,加深了對禮儀內涵的理解,并將其轉化為個人的行為習慣,真正實現了知行合一。
(三)增信心
對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而言,班級是他們成長的基本單位。因此,在文明禮儀教育中,班級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所在的班級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同學間互相支持,班級氛圍溫馨且融洽,則有助于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反之,如果班級環境臟亂不堪,同學間頻繁發生沖突,教師對此視而不見,那么文明禮儀教育將難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師應將班級建設作為核心,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班級環境,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優質的學習氛圍和條件。這樣,他們便能更好地融入班級,充分展現自己的特長,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通過參與這樣的集體生活,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能夠深刻感受到“被重視”“我有價值”“我很快樂”,從而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增強自信心。
(四)講實效
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文明禮儀教育應注重實際效果,避免僅停留在口頭空談的層面,必須將其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從而引起學生、家長及教師的高度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校德育的實際效果。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根據校情、學情、班情設定文明禮儀教育目標。為了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學校可以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設定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的目標。近期目標著重關注教育細節,從學校日常規范入手,制訂詳盡的行為準則,并在嚴格規范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表現出不文明行為的學生,教師需要提供耐心和細致的指導,并通過多次家訪與家長合作,增強家長的德育意識,共同糾正這些行為。中期目標是以學校活動為抓手,開展一系列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榜樣及學校宣傳的影響下,逐漸融入集體生活,減少不文明行為。遠期目標則以學生為核心,重視他們的學習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將文明禮儀教育融入各個學科的教學中,通過不同學科的德育滲透,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成為有道德的人。
2.構建班級建設的立體網絡。文明禮儀教育是學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此,學校校長辦公室應發揮領導作用,聯合德育處、教研處、年級組長、班主任、少先隊大隊部以及社區和家長等多方力量,共同構建全方位的班級建設網絡,利用校內外資源的優勢,為班級的文明禮儀教育提供有力支持,豐富教育內容,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達成全面、全程、全科的育人目標。
在充滿活力的班集體中,學生的精神面貌將煥然一新,學習動力得到顯著增強,校園文化得到優化,這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例如,學校通過QQ家校群或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可以分享文明禮儀教育的相關要求,引導家長學習文明禮儀知識,從而增強德育意識。同時,學校各部門可以在這些平臺上發布文明禮儀活動的詳細信息,使學生、教師和家長能夠通過平臺了解學校的各項活動和學生在校的表現,進而幫助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
3.因勢利導開展豐富多樣的德育活動。從教育的長遠發展來看,學校應制訂未來三至五年的德育規劃,詳細設計德育主題月活動。德育活動的開展應順應時代潮流,既富有教育價值,又具備獨特魅力,確保活動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對文明禮儀教育的需求。此外,德育活動的設計應遵循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原則,鼓勵學生參與班級、學校活動的策劃。特別是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應提供充分的激勵措施,鼓勵他們發揮個人特長,積極參與德育活動,從而鍛煉能力,拓寬視野。例如,學校可以每月舉辦一次德育主題活動,由不同班級輪流負責組織,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共同策劃活動。在學期末,學校可以組織一次德育活動的評比,對表現優異的班級和個人給予獎勵,以此激勵學生在參與德育活動中實現個人成長,提升文明素養。
結語
在文明禮儀教育中,面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從家庭、社會及學生個人三個維度探究問題的根源,并據此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德育課程。通過這樣的努力,教師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德育的實際效果,進而推動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馮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