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考試全是閱讀" 家長質疑內容超標
據媒體報道,廣東某小學一次期末考試后,有家長向教育局投訴六年級語文測評的卷子太難了。
家長說,這次測評,語文幾乎全是閱讀理解,課堂上學習的基礎知識沒有體現,超出了語文課本的學習內容,違背了國家提倡的“雙減”政策。
家長還說,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階段,并不是為了選拔人才,題目難度讓孩子與家長都深感焦慮與無助,讓孩子“壓力山大”,不知道怎樣學習才能達到老師的要求。
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引發了不少家長共鳴。很多家長附和表示,的確是這樣,自己大學畢業,卻連小學生都輔導不了。那么,這次測評內容是否真的“超標”了呢?
當地教育局回應說:本次測評依標靠本,題目均能從教材或新課程標準中找到相應的考查依據。命題以素養為導向,突出情境運用、閱讀理解,同時覆蓋基礎知識與積累、閱讀理解與鑒賞、表達與應用等知識點,體現了育人導向和評價改革方向。意思說得很明白,此次語文測評既沒有超出課本,也沒有脫離語文課程標準,是合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要求的語文育人導向和新課程改革要求。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此問題上筆者贊成并支持教育局的說法,這并不是“自家人向著自家人”,而是以中立者身份實話實說,對于語文“超標”的批評,家長這次是真的錯了。
拼音識字是基礎" 閱讀寫作是核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就是說,語文學習是“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讓孩子學會說話,學會閱讀,學會寫作文,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品質,提升核心素養。不言而喻,要達到會讀、能寫之目的,夯實拼音、識字、造句等語文基礎知識是前提,而語文基礎知識與核心素養二者之間的關系,顯然是一種“標”和“本”的關系。
在過去,語文學習和考試偏重基礎知識。這一點,在考試時表現得特別突出:第一題是看拼音寫漢字,第二題是給漢字加拼音,第三題是解詞,第四題是造句,第五題是改病句或說出修辭手法等,第六題才給出“一小段文字”讓孩子閱讀理解,第七題是作文。從小學到高考,我們的家長就是在這種語文基礎知識學習與“直考題”中一路走過來的,傳統的語文基礎“直考”模式根深蒂固,仿佛不考“看拼音寫漢字”、不考“給漢字加拼音”就不是語文考試。
時代發展改變大" 初心回歸“真語文”
原始社會刀耕火種,現代社會機械智能;炎炎夏日酷暑難耐,過去人們搖蒲扇,現在人們吹空調。我們的祖輩多不識字,我們的父輩多文化程度不高,現在的家長則大多大學畢業……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知識學習需要與時代同步。語文學習當然也不例外,學拼音、識漢字,對現在的孩子來說都是“小兒科”,要想真正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就應回歸語文學習的初心——全力培養孩子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因此,語文測評通篇都是閱讀理解沒有錯,這正是讓孩子學以致用的具體體現——識字為先,閱讀為本。識字不以“識”為目的,而以“用”為根本,識字不閱讀,等于“白”識字。
過去孩子識字能力強,閱讀能力不一定強;現在孩子能閱讀,就一定認識字。與此關聯,過去孩子語文考試得高分,語文素養不一定高,現在孩子語文考試得高分,語文素養一定不會弱。如今,就算是為了“應試”,如果想讓孩子在中考、高考中得高分,就一定要從小進行閱讀訓練。因為現在的中考、高考語文試題,閱讀是考核的重點,孩子唯有從小看慣這種閱讀試卷,適應這種閱讀考試,才能見多不怪,贏得先機,考出高分,決勝未來。
家長跟上時代" 助力孩子成長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偏遠山村,放羊娃每天都準時趕著羊群到山上放羊。一天,村里來了一個旅者,見到放羊娃便向他討水喝。喝完水,旅者與放羊娃攀談起來。
旅者:“長大了想干什么?”
放羊娃:“放羊啊!”
旅者:“放羊是為了干什么?”
放羊娃:“賺錢娶媳婦啊!”
旅者:“娶媳婦后呢?”
放羊娃:“她做飯,我放羊,然后生孩子。”
旅者:“那孩子長大了干什么呢?”
放羊娃:“放羊、賺錢、再娶媳婦、再生孩子、再放羊……”
很多人讀過這個故事,都替放羊娃感到悲哀——他沒走出過大山,沒接受過教育,人生陷入了“代代放羊”的循環。如果將這個故事代入文章開頭家長對“語文測評”的質疑,那么循環模式就可以看成:學拼音寫漢字、得高分考大學、工作賺錢生孩子、再學拼音寫漢字……這是不是很可怕?
當下,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為讓孩子考試得高分不遺余力地進行輔導,試圖成功克隆一個“自己”。但不得不說,很多家長的輔導,不是按當前的課程標準要求輔導,而是以自己的“既有知識”為范本,按自己的“原有標準”去輔導。當發現學校、老師的要求與自己的理解不一致,特別是自己的輔導不能讓孩子得高分時,家長便焦慮甚至恐慌起來,于是開始懷疑語文測評“超綱”了。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孩子學習進步,還可能阻滯孩子健康成長。為此,睿智的家長在教育、輔導孩子的問題上,最重要的不是具體知識的輔導,而是先進觀念的引領。要做到這一點,家長要不斷學習才行。
家長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八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覺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家長要意識到,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知識學習,更要引領他們健康成長。家長需要在了解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學習生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掌握孩子每個時期的成長規律,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發現孩子的潛質興趣,因材施教,因時施教。
家長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孩子們接觸到的信息和知識越來越豐富,而很多家長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原有知識庫沒有及時更新,導致無法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新觀念和新行為,更無法順勢而導,有的家長甚至極力想把孩子“壓縮”在自己知識庫里,讓孩子越學越南轅北轍。
作為家長,無論學歷有多高,工作有多忙,時間有多緊,要想孩子優秀,都要放下架子,不斷學習,汲取新知,與時俱進,讓知識庫時時更新。特別是與孩子學習、成長相關的“新知”更是如此,比如語文閱讀、綜合實踐、勞動課程、研究性學習等方面,只有跟上了節拍,才能更好地引領和輔導孩子。
社會在變,知識在變,培養孩子的方向和方式方法也在變。當今社會,優秀不再表現在“學富五車”上,而是體現在是否會學習、能學習和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上。
如何讓孩子跟上時代步伐,做一個會學習的時代新人,家長需要給孩子做榜樣,在不斷學習中與孩子共成長。唯有不斷學習的家長,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長、成才!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華僑城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