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學習不應囿于書本,也不應桎于課堂,我們要走出課堂與校園,在體驗中磨煉,在實踐中感悟,讓孩子們收獲滿滿。
了解一座城市的人文歷史,最好的方式就是走進這座城市的博物館——一片不起眼的瓦片、一封平凡的書信、一幅看起來很普通的畫、一件平常的物品,都是歷史的印記。暑假剛剛結束,孩子們興奮地匯報著他們假期中的收獲,他們和家人走進了一個個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地質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西夏博物館……這些承載了歷史的場館成了學生們假期打卡的第一站。
一日生活皆課程,生活處處是課堂。生活教育根植于學生的在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其中,家庭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和家長可以攜手共進。
在教育中滲透綜合實踐理念
師:“大家喜歡什么小動物?為什么喜歡它?”
生:“我喜歡海獅,跳進水里的海獅是頂尖的游泳高手。”“我喜歡大象,他的鼻子可以噴水。”“我喜歡老虎,因為它是森林之王。”“我喜歡長頸鹿,因為它的脖子非常長。”“我喜歡小狗,因為它非常可愛。”
動物和孩子們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一說起動物,他們津津樂道,手舞足蹈。他們喜歡聆聽動物故事,懷抱可愛的動物玩具,翻看各種動物卡片和圖書……關于動物的一切都會引發他們的關注、討論與猜測。
綜合實踐課程是一種擺脫教室空間限制的綜合教學課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在家庭教育中滲透綜合實踐理念,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教學與生活關聯性小、缺少生活素材的問題,解決實踐教學脫離生活的問題。
以“認識動物本領”課程為例。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通過圖片和文字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從書本中了解動物的本領。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較差,而對動物本領的學習有較大的難度。為此,教師可向學校申請更換上課場所,帶領學生到動物園中去,在實際觀察中學習相關知識,加深對動物的正確認知,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學習相關知識。
通過前期調研,我發現雖然很多家長帶孩子去過動物園,但是大多是走馬觀花,只是看個熱鬧。如果家長能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講解動物的相關知識,帶領孩子一起觀察、互動,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為了加深對小動物的了解,我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資料,制作“小動物調查表”。除此之外,他們還通過其他活動和途徑了解了更多關于動物的知識:在津津樂道地分享“我喜歡的動物”中掌握了動物的明顯特征;在猜測和探索“小動物的本領”中了解到小動物的本領,如“變色龍可以變色,遇到危險時,可以通過變換身體的顏色來保護自己”“海豚能夠通過發射和接收超聲波分辨障礙物,與同伴交流”“竹節蟲棲息在樹枝上就像一節枯枝,枯葉蝶會將自己偽裝成枯葉”。在完成實踐作業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收獲是鮮活的、具體的、生動的。
與家長聯手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這個攤位真有趣,我也想參與垃圾分類活動。”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從“新風尚”到“好習慣”,為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家校攜手開展了“分小萌進市集,垃圾分類共參與”生活垃圾分類主題活動。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在教學課堂中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將學習知識與生活經驗進行關聯,引導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探索知識學習和應用的有效路徑。
生活垃圾分類主題活動設在學校附近的社區里,攤位剛支起來,立馬吸引了許多居民前來。“這個垃圾分類大轉盤怎么參與呀?”“我們設有‘垃圾分類知識快問快答’和‘垃圾分類模擬投放’兩個游戲,您可以任選一個參與游戲。”趣味小游戲特別受大家歡迎,現場有很多家長還熱情地為孩子們出謀劃策。
“寵物糞便屬于什么垃圾?被污染的臟衣服怎么分類?”對于這兩個問題,張先生和兒子出現了“爭執”,意見不統一恰恰說明他們在認真思考問題,學習如何垃圾分類。現場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被污染的衣服屬于有害垃圾,寵物糞便嚴格來說不應該出現在垃圾處理系統中,而應納入城市糞便處理系統。
創設這個活動是為了配合“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主題教學。除了組織社區活動,我還利用課余時間觀察學生的個人習慣,在學生家長的輔助下,用手機記錄學生的生活習慣,并將其作為教學PPT的制作素材。通過搜集和分析資料,我發現班里很多學生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主動撿拾垃圾,并按照垃圾分類原則,將垃圾扔在相應的垃圾桶內,但部分學生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我將這些生活素材剪成視頻,并適當打碼,將良好習慣和不良行為進行了對比呈現,讓孩子們能夠直觀感受到不良行為習慣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時,我了解到一些孩子的生活能力較差,在家不注重個人衛生,自己的小房間或學習區域擺放混亂,家長為此特別頭疼。我為家長們支了一招,在家中設立衛生責任區域,采取獎勵小紅花或者爭星的方式,鼓勵孩子生活自理,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些活動開展后效果很好,很多家長從中得到啟發,在家庭中進行了“垃圾分類”實踐,很多孩子將自己學到的垃圾分類知識分享給親戚和鄰居,為落實垃圾分類工作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激發孩子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經過多年的治理,這里的風沙壓住了嗎?我們該怎么辦呢?”針對如何種樹治沙的問題,孩子們提出了建造“沙漠綠洲模型”的想法,并付諸行動。他們自發組成小組,找來了很多廢棄材料,利用課余時間設計圖紙,嘗試搭建雛形、美化作品、模型下水的全過程,一次性筷子、礦泉水瓶子、雪糕棍等廢棄物在他們手中變廢為寶,成為創意作品。
在“糧食知多少”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走進學校的食堂,與食堂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在學習糧食知識的基礎上認識到糧食種植的不容易,從而改正不良用餐習慣,踐行“光盤行動”,珍惜每一粒糧食。在隨后開展的“大手拉小手”活動中,讓孩子擔任“糧食小衛士”,在家中進行宣傳,倡導所有家庭成員養成文明用餐習慣。
生活即教育,學習不應囿于書本,也不應桎于課堂,我們要走出課堂與校園,在體驗中磨煉,在實踐中感悟,讓孩子們收獲滿滿。
(作者系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鴨暖鎮張灣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