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下,家庭作業減負提質受到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在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設計多元化的作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集中精力快速完成作業。本文針對“雙減”視域下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性課時作業內容設計展開研究,旨在通過優化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性課時作業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達到溫故知新的學習效果。
初中英語教師應當認真解讀“雙減”政策要求,明確課時作業是單元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實踐調研發現,一些教師在初中英語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上,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作業質量不高、作業量大,學生做作業的時間較長,作業成為了一種負擔。第二,作業形式比較單一,多為書面作業,作業內容多,而且存在重復性。第三,一些教師布置的作業比較隨意,缺乏整體規劃和層次性。新課程標準提出單元教學要求,即教師應不斷優化作業設計,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充分發揮課后作業的應有作用,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一、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作業的原則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設計作業要遵循整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多樣性原則,以下是對這三個原則的具體闡述:
(一)整體性原則
教師進行單元整體性課時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從輸入到輸出的學習過程,通過構建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準確無誤地用英語進行表達,幫助他們實現整體輸入與整體輸出的有效循環。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多模態語篇進行輸入,在教師的引導下合理應用所掌握的語言知識,進行總結、分析以及判斷,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和應用推理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因此,教師在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時,應遵循整體性原則,豐富教學內容,并融入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英語思維素養和人文素養。教師以單元主題為基礎設計作業,讓學生對單元主題展開深入探索,基于此設計綜合輸出任務,讓學生圍繞單元主題展開學習,深入理解單元內容,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二)實踐性原則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明確了單元主題后,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關聯各項教學元素,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開展綜合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單元主題意義下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英語知識。在完成學習任務后,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教師應遵循實踐原則,設計情境作業,讓學生采用推理的方法,基于主題語境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在論證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展開創造性學習,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的高階思維將介入整個學習過程中,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教師為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旨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所學知識有所體驗,并能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應用多元思維進行思考,通過教師的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確價值取向。同時,在面對認知沖突時,學生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并學會運用表達方法,不斷強化表達能力,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此外,教師應當圍繞單元主題內容,引入相關的語言材料,以真實案例為主,創設真實語境,遵循實踐性原則,設計單元主題實踐作業任務,讓學生有機會用英語進行書面表達或口語表達。學生通過完成實踐作業,能夠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提高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
(三)多樣性原則
作業是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復習和鞏固,也是教師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綜合考量。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均存在差異,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注重層次化和差異化,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設計,以此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遵循多樣性原則,采用多樣化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任務,從而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二、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作業設計
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作業設計,可以從三個方面設計作業內容:第一,根據單元主題設計整體性作業;第二,結合實際生活設計實踐性作業;第三,從發展角度出發設計多樣性作業。
(一)根據單元主題設計整體性作業
(1)在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應對單元主題進行深入探索,明確教學目標,設計作業內容,需要注意的是設計的幾個輸出活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關且具有延伸性,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英語語言技能,并培養他們制定學習策略的能力。教師應深入探究單元主題意義,在此基礎上設計漸進式作業任務,以服務于本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以“The Internet makes the world smaller”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梳理并整合本單元內容,劃分出五個小單元,從“Internet”入手,介紹該技術可以解決的各種問題,描述了科技創新成果和互聯網技術對各個領域發展的重要性,最后在行動中體現出來。圍繞這個單元主題,教師設計作業:總結Internet帶來的新變化;從5W1H分析法(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角度介紹網絡科技創新成就;分享個人對網絡技術的看法。
其次,教師整合單元內容,明確單元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了“探究互聯網技術的利與弊”的作業。教師通過分析互聯網技術的利與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網絡技術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最后,當學生完成這項作業后,教師要求學生將作業內容進行整合,并使用英語描述。在學習本單元知識時,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單元主題進行了分析和探究,使學生對互聯網技術的認識更加深刻,并認識到網絡已經覆蓋全世界,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因此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構建命運共同體,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2)教師還可以結合本單元整體教學內容,設計項目式學習任務,讓學生運用英語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思維能力。以“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plants or animals?”(植物和動物你更喜歡哪種?)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植物和動物,并說明喜歡的原因。教師先播放了相關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理解本課內容。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拓展了生物知識視野。通過對不恰當行為進行討論,促使學生學會自我約束,增強道德意識,成為文明學生。
(3)為了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作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并結合單元整體教學中的多個方面內容,設計項目化的階段性作業任務。教師應對學生完成作業情況有所了解,搭建好“臺階”,讓學生學好每一個階段的課程,逐步掌握單元知識并提高應用能力,能夠有質量地完成最后的輸出任務。
(4)為了學好每一課時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學生在制定學習計劃時,應明確自身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認知能力,逐步完成課時作業任務和單元項目,最終實現對英語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二)結合實際生活設計實踐性作業
(1)教師應結合實際生活創設教學情境。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英語寫作,充分發揮興趣的激勵作用,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經驗完成作業,從而產生成就感,并且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以“You should see a dentist.”(你應該去看牙醫)教學為例。教師先帶領學生了解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日常生活,讓他們認真思考到醫院看牙醫需要經歷哪些環節。隨后,教師組織了“看牙醫”情境活動,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熟悉檢查牙齒所需要的環節,同時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應正確面對牙病,積極配合牙醫治療牙病。
(2)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做作業的方式,如寫小作文、繪制漫畫,或者構思好情節在課堂上表演等。在作品展示環節,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如選擇表演作業方式的學生可以現場表演,在觀看完表演后,教師帶領其他學生為其鼓掌,給予鼓勵。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對這次的表演展開討論,并提出建議。該名學生根據大家的建議,從自身問題出發,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教師將其修改稿和表演過程拍攝下來,建立電子檔案,并上傳到班級群,以供全班學生學習和交流,讓學生在評價反饋中提高自我能力。
這種布置作業的方式,極具靈活性和個性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提高作業質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就需要學生合理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幫助解決問題,共同提高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樹立團結互助精神和文化意識。
(三)從發展角度出發設計多樣性作業
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時,應明確本單元的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選擇多樣性的家庭作業形式。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單元主題,并結合背景知識在單元主題的擴展中深入理解知識點。
(1)以八年級英語仁愛版“I’m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教學為例。本課介紹了關于籃球運動的內容,由于一些學生很少參與籃球運動,不了解籃球運動的規則,所以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播放了有關籃球運動的視頻,并介紹了一些籃球運動員。教師將課堂教學內容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從而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此外,教師還設計了輸出任務,以確保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如讓學生以詩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籃球運動的態度。教師應認真分析學生完成的作業,從中了解學生是否對本課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如學生是否了解籃球發展歷程和近年來我國籃球運動的發展情況。這不僅有助于教師完善后續教學活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
(2)以“Keeping healthy”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布置了一個實踐性作業,針對“Smoking is harmful to health”主題搜集資料,并完成一個小作文。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做作業的形式,以此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同時要求學生在作文中明確“吸煙有害健康”這一主題。學生通過課后獨立完成作業,提高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其個性化發展。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學習水平設計不同類別的作業任務,同時還可以對作業標注必須完成和選擇性完成,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作業。
(3)以“How can we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 earthquake?”(我們怎樣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地震的影響?)教學為例。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二選一的作業:①Write a review of no less than 200 words 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n the review, it is important to briefly summariz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and provide comments.(針對文章內容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評語。在復習中,應該簡要總結文章內容,并作出評論。)②Imagine that your area is experiencing an earthquake,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Use your imagination to write a short story of no less than 200 words.(想象你所在區域正在地震,它會是什么樣子?發揮你的想象力,寫一個不少于200字的短篇故事。)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合適的作業任務,并根據評估結果、重寫和讀后延續等不同的輸出類型,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際應用,經過分析、判斷和評估,可以在各種思考活動中鍛煉想象力和創造力,逐步實現知識向能力轉變。
三、結語
通過研究表明,教師在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應當認識到作業的重要性,并重新審視布置的作業質量,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探究作業內容設計方面問題,切實發揮作業的價值。教師應將作業視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還應積極改進作業形式,將課堂教學與作業相結合,不斷優化教學思路,完善課堂教學結構,推進教學改革。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通過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布置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作業,才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綜合應用能力,從而取得預期的英語教學實效。
注: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單元作業整體設計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QZYKT2022-62)研究成果。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