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智能媒體時代,視覺化社交媒體傳播成為主流,其中“全球南方”用戶的高占比與快速增長引發外界關注,計算視覺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計算視覺研究將會成為“全球南方”視覺傳播發現問題與解決相關問題的利器,一方面可以通過計算美學、標簽監測、人臉識別與分析等計算視覺方法,揭示西方主流媒體是如何通過視覺化傳播,隱蔽操縱”全球南方”國家議題;另一方面,利用計算視覺,將視頻內容的深層傳播策略進行解構,尋找傳播策略與傳播效果之間的關系,相關結論也將更好服務于“全球南方”媒體,改進與優化國際傳播工作。
【關鍵詞】計算視覺研究 全球南方 視覺傳播 國際傳播
智能媒體時代,視覺化社交媒體的崛起,深刻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與消費行為。根據德國咨詢公司Statista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有39%的泰國受訪者從TikTok獲取新聞,占比位居全球領先位置。從獲取新聞的用戶分布來看,位列前10的國家均來自于“全球南方”。而在用戶數量方面,印尼已超越美國成為擁有最多TikTok用戶的國家,有接近1.6億用戶使用。①“全球南方”國家視覺化社交媒體的迅速盛行,引發學界和業界廣泛討論。
“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相對應。前者涵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非洲、南美、大洋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后者則包括歐洲、北美、澳大利亞、以色列、日本、韓國等,以發達國家為主。②由此可見,“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的劃分不是地理上的,它反映的是社會、政治和思想上的差異。③200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首個“聯合國南南合作日”發布報告《打造“全球南方”》中,首次使用了“全球南方”一詞,報告強調,在全球化語境下,南方國家要主導自身發展,并倡導南南合作。④
當新技術迭代催生媒介生態變革,其影響通常是全球性的,可能對“全球南方”國家來說更為明顯。當視覺傳播時代來臨,“全球南方”媒體如何轉型升級,這一新興傳播載體會給“全球南方”社會和民眾帶來何種影響和改變,一直為外界所關心。從2022年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視頻通訊社與與清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每年度發布《“全球南方”視頻媒體發展報告》,分析研究“全球南方”視頻媒體發展現狀和趨勢,探索“全球南方”媒體共筑“傳播共同體”。⑤如何處理與分析社交平臺的海量圖像與視頻一直是開展視覺傳播研究的困難所在。近年來計算機視覺技術迅速發展為大規模圖像分析提供了可能。本文簡要介紹計算視覺相關概念及其發展歷程,梳理和論述計算視覺在“全球南方”研究中的應用,分析存在問題與不足,并對前沿性議題進行展望。
一、計算視覺發展及其研究維度
計算視覺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如何使用計算機來詳細理解視覺數據,這與人類視覺系統處理方式相近。⑥有關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起步,但直到2010年,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主導、利用ImageNet數據集啟動了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賽(ILSVRC),計算視覺技術才正式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在比賽中,不斷涌現出的新型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結構,將競賽過程中ImageNet數據集圖像分類錯誤率降至較低水平。⑦
近年來,計算視覺逐步被運用到社會科學領域。該類技術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獨特分析工具,在研究方法、研究問題視域以及解題標準等方面,促進視覺傳播與視覺文化傳播的研究范式革新。⑧具體到計算視覺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有學者基于相關文獻總結了與社會科學相關的圖像特征提取技術,大致包括美學特征、人像識別以及物體識別。⑨
從研究層次上區分,計算視覺研究由低到高大致可以分為美學分析、內容分析以及交互分析。低維度的美學分析主要是通過對圖像亮度、色調、復雜度等指標的計算,模擬人類視覺系統和大腦測量美學的方式;⑩中等維度對圖像畫面的內容分析主要是對物體與人像的分析。人像分析不僅可以進行人臉識別,對圖像中人物的年齡、性別、表情等進行事實判斷,還可以開展顏值打分這類具有主觀性的價值判斷;11更高維度的交互分析主要是針對集視覺、聽覺等多模態于一身的視頻。視頻中所包含的模態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彼此之間具有交互性,傳播效果是多種模態綜合作用下的結果。12
二、“全球南方”視覺傳播的問題域
(一)中國與國際傳播
中國作為“全球南方”重要一員,在推動“全球南方”合作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自2017年“數字絲綢之路”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建設開啟新篇章,經濟領域的跨境電商平臺,如抖音等逐漸占據海外市場,相關信息基建也為國際傳播中“南方轉向”夯實了物質基礎。長期以來,國際傳播主導性敘事被美西方所把控,“西強我弱”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全球南方”媒體要超越西方中心的“替代性敘事”,發掘本地新聞以及重建“球土新聞”。在這其中,如何借鑒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夯實“替代性敘事”,成為“全球南方”媒體人深入思考的問題與重建“球土想象”的方式。13作為“全球南方”的引領者,中國國際傳播肩負了打造開放、平等、包容的全球文明共榮社區的使命。14
在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過程中,有學者運用計算視覺方法,探討如何在海外視頻社交媒體上講好中國故事,其運用基于共現分析法的第三層次議程設置,對優兔平臺與中國相關的中英文視頻研究后發現,相較于嚴肅性議題,中國國際傳播應加強對娛樂類內容的關注,因為視頻內容給用戶帶來的場景感、沉浸感以及交互要求更高,強調感性體驗的娛樂議題更具有傳播優勢。15同時,有學者發現,相關視頻創作策略在官方視頻制作發布上已經得到運用。相關研究運用計算視覺與多模態分析法,對抖音平臺的官方視頻展開分析,結果發現官方賬號生產的視頻內容宣傳類主題的比重較低,并且具有高明亮度、高信息熵、短時長等特征,從視覺觀感上看起來更像是意見領袖或是普通用戶創作出的作品。16
通過計算視覺方法,分析視頻特征與傳播參與度之間的關系,其結論也有可能被境外機構利用,這一點值得高度警惕。相關機構借此操縱海外社交平臺的涉華議題,對中國形象進行污名化。有學者利用計算美學方法,對X平臺(原推特)涉及中國形象的圖片進行分析后發現,相較于真實的人類用戶,以操縱輿論為目的的社交機器人,其美學策略與傳播效果高度耦合,并且社交機器人的幕后控制者還會對傳播效果進行監測,動態調整參數與程序,變化圖像策略。17當社交機器人與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后,對社交機器人身份識別及其生成的圖像真偽判斷難度將進一步增加。18
(二)環境與健康傳播
“全球南方”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長期面臨著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雙重挑戰,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的污染勢必對相關地區生態系統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但由于資金匱乏、技術水平落后等客觀現實條件,想要走上一條綠色經濟發展之路絕非易事。因此,在“全球南方”研究中,環境與健康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議題,而這其中,又以氣候變化問題最為突出。“全球南方”碳排放量遠低于“全球北方”,但受極端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理應在全球氣候變化敘事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遺憾的是,氣候敘事長期以來是由“全球北方”國家所主導,“全球南方”媒體只能被動接受“全球北方”媒體傳遞給他們的氣候故事。19近年來,這一局面在不斷發生轉變。“全球南方”正從新聞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制VqHGr7o3ndZ0NkRj8HFiWQ==造者。相較于全球重大氣候影響事件,媒體的本地化報道逐步增加,并且談論氣候變化的方式上也有所變化。如在2022年巴基斯坦洪災期間,當地媒體迅速形成以人類影響為重點的國內敘事,突出流離失所、疾病傳播等話題,并主動設置“損失與損害”等相關概念,引發全球媒體的關注。20
盡管在氣候變化議題上,“全球南方”媒體呈現出積極作為的一面,但需要清醒認識到,“新殖民主義”在“全球南方”從未遠離。有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初期,敘述主導權依然被“全球北方”媒體所掌控,其將“全球南方”貼上“不文明、不衛生、野蠻”等污名化標簽,而這類新聞甚至影響到“全球南方”媒體對當地疫情的報道。有學者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初,從圖像構圖如遠近景、俯仰角度,以及飽和度、亮度等計算美學維度,對巴基斯坦本地媒體報道圖片如何描繪“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進行比較發現,“全球北方”被描繪成服從命令、生活美滿、高度文明的形象,“全球南方”則被暗示為貧困、喧鬧、不遵守規則以及充斥暴力。21
(三)算法與智能傳播
智能傳播時代,ChatGPT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聞傳播領域,逐漸改變新聞的生產、傳播以及消費方式。“全球南方”國家如何利用相關技術彌合發展鴻溝引發學界思考。需留意的是,ChatGPT依賴于大量數據的預訓練,但數據集本身可能存在多樣性、代表性、公正性的缺陷,進而導致社會偏見、刻板印象等問題。社會偏見在機器生產新聞文本過程中披著客觀性的外衣進行再生產,并且在算法分發過程中通過定制化方式擴散。22在對國外主流文生圖模型研究中,已被證實存在對種族、性別的偏見行為。23與此類似,模型中暗含的偏見乃至歧視同樣存在于“全球南方”國家。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記者在使用ChatGPT輔助新聞寫作后表示,每當使用ChatGPT撰寫關于國家的專題報道,最后模型生成的文本都會提到戰爭、腐敗和貧困,卻不會撰寫任何與西方敘事相悖的內容。24在文生圖模型中,當關鍵詞涉及”全球南方”國家具體國名時,模型生成的圖像會將特定群體與貧窮、暴力等負面形象相聯系。例如,當生成“恐怖分子”時,圖像中會出現一個中東國家男子的形象,即使限定為“白人恐怖分子”,生成的圖像仍然會留有長胡須,讓受眾與中東國家相聯系。如果輸入的物品不加國籍限定,生成的物品則默認帶有明顯的美式風格。25這種在中立幌子下隱藏的特定視角和假設,歷來被社會學家批評,因為它助長了對非默認群體的排斥。
三、“全球南方”視覺傳播的展望
(一)拓展圖像來源:重視衛星影像、街景等公開數據價值
當前,新聞傳播領域有關“全球南方”研究的圖像資料多是來源于電視、報紙中的媒體報道或是社交平臺用戶發布的圖像視頻,對于衛星影像、街景等公開數據發掘不足。相較于“全球北方”,“全球南方”國家普遍存在著可公開數據較少或是數據搜集不全面等客觀問題,衛星影像、街景數據可以作為一類經過測量的替代指標,幫助學者推測當地社會經濟、教育、衛生狀況,乃至能夠反映當地民眾的政治態度。
運用衛星影像數據替代統計數據目前主要來自于經濟學。盡管這些年來“全球南方”國家在經濟數據的數量和質量上都得到了提升,但多數國家仍然缺乏衡量經濟發展的關鍵數據。對于衛星數據的利用,較為常見的是通過衛星圖像中的夜間亮度,來估算經濟活動。26有研究表明,照明面積和照明頻率百分比可以預測國家及以下各級的人均GDP。27街景作為另一類公開數據,其圖像主要是由專用街景車完成拍攝。街景服務以谷歌街景為代表,目前已在全球83個國家拍攝了超過1600萬公里的街景圖像,讓用戶能夠看到所選城市地面街道以及兩旁的景物。街景數據由于其幾乎零成本的特點,近年來被社會科學家廣泛用于觀察被研究社區的主要特征,這些特征包括社區的富裕程度與兒童入學率、28社區犯罪率、29社區綠化率等。30
通過上述介紹可以看出,衛星影像和街景圖像的用途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于測量,另一類則是置于因果框架中,作為自變量或因變量存在。對于后者而言,另一類變量的選取尤為關鍵。近年來基于增強技術研發的游戲,在“全球南方”玩家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獨特現象與問題值得關注。如基于全球定位技術開發的游戲寶可夢GO(Pokemon GO),該款游戲的設計初衷是促使玩家訪問新地點、結識新玩家、減少久坐。而在里約熱內盧和內羅畢這兩大“全球南方”城市的游戲用戶表示,他們需要根據對城市的安全風險感知來改變其移動方式,以躲避暴力和盜竊,甚至會為此偽造全球定位系統位置。31
(二)消除刻板印象:重視“全球南方”參與者的視角
在“全球南方”研究中,需要重視從“全球南方”參與者視角出發思考相關問題。有學者通過對中國數字經濟海外發展的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論文使用的是二手數據,在使用一手數據的文獻中,訪談資料和文本分析資料各占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32“全球南方”用戶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涉華圖像與視頻,應被充分挖掘和使用。相較于問卷法和訪談法,對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留下的海量信息進行分析,從研究方法來看屬于典型的非介入式研究,可以更加真實反映“全球南方”用戶對華態度和想法。
在中國與“全球南方”研究中,西方社會對中國在全球南部的數字經濟活動普遍存在著“中國團隊”的刻板印象,即中國所有行動者,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其他行為體,其行動都是為了國家發展與利益。33這種將中國數字化發展視為由中國政府決定的觀念,存在著簡單化與片面化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在討論中國數字經濟海外影響時,主流敘事側重于中國的國家利益,可能忽視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與國企不同,民營企業對投資機遇的看法以及海外業務發展的決策除了政策驅動外,可能更多還是來自于商業利益。34相關企業根據“全球南方”各國具體情況,采取了靈活的、量身定制的本地化策略,以適應各國政策與市場參與者。如當TikTok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運營時,用戶上傳的內容應避免冒犯上帝和伊斯蘭信仰,并尊重其他宗教。35在這其中,東道國政策制定者和當地企業并不是被動參與,而會結合自身利益,與中國以及其他國家企業和資本互動。因此,中國在“全球南方”的數字經濟發展并不是單向的,而是一條雙向車道,企業之間的互動以及雙方制度、社會經濟環境都可能影響交易和最終結果。36
(三)強調社會過程:關注視覺信息的跨區域流動
上述談到運用計算視覺開展的“全球南方”研究,絕大多數屬于靜態研究,即對“全球南方”媒體報道或是用戶信息中涉及到的圖像、視頻展開分析。這類研究具有一定價值。但要看到,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用戶觀點的形成,都是在聯系、互動與討論過程中產生的。在輿論學研究中,有學者將其總結為“社會過程”式研究。37這類研究不僅注重考察作為橫截面的意見分布,而且考察輿論形成的動態過程。38開展這類“社會過程”式研究,重點是要梳理不同主體間信息流向關系。以“全球南方”媒體報道為例,可以看到信息流向是相對復雜的,在逐漸體現“全球南方”媒體自主性同時,又留有“全球北方”主導下“東方主義”烙印。如對“全球南方”媒體信息流動研究時發現,半島電視臺相關節目內容制作依然受到西方價值觀影響;39巴基斯坦媒體報道“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新冠疫情時,在展現防疫成效時,其圖片報道流露出一種被殖民的心態,刻意美化“全球北方”而貶低“全球南方”。40
未來,在開展此類視覺信息跨區域流動研究時,可以參考議程設置研究的做法開展視覺議程設置研究,運用時間序列分析等方法,對不同國家媒體間的信息流向進行推斷。有學者在對國際新聞的信息流動研究中發現,盡管國際議程依然被各個經濟、人口大國所設定,但一些相對較小的國家有潛力來決定外部世界來如何描述和討論本國。41
四、結語
在視覺化傳播日益成為主流的今天,如何在國際輿論場擺脫西方敘事,發出“全球南方”聲音,是“全球南方”視頻媒體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視覺圖像相較于文本信息,更容易被理解、記憶與傳播,激發受眾心理和生理反應。長期受制于西方敘事,只會讓“全球南方”國家深陷“后殖民主義”困境,認為自己仍舊處于世界舞臺的邊緣。計算視覺研究將會成為“全球南方”視覺傳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利器,既可以通過計算美學、標簽監測、人臉識別與分析等計算視覺方法,揭示西方主流媒體如何通過視覺化傳播,隱蔽操縱”全球南方”國家議題。同時可以利用計算視覺,將視頻內容的深層傳播策略進行解構,尋找傳播策略與傳播效果之間的關系,相關結論也將更好服務于“全球南方”媒體,改進與優化國際傳播工作。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視覺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3FXWB00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智能媒體時代耦合演變中的輿論極化及其治理研究”(項目編號:21CXW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晗嘯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于德山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
①Laura Ceci,“Countries with the most TikTok users 2024”,Statista,https:// 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299807/number-of-monthly-unique-tiktokusers/,2024-8-20.
②Trefzer, Annette, et al.,“ Introduction: The global south and/in the global north: Inter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s”, The Global South, vol. 8, no. 2 ,2014, pp.1-15.
③Odeh, Lemuel Ekedegw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lobal north and global south economie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frica, vol. 12, no. 3 ,2010, pp.338-348.
④張志華:《傳播研究的“全球南方”視角》,《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年第12期,第16-19頁。
⑤《〈2023”全球南方”視頻媒體發展報告〉正式發布》,央視網,https://news. cctv.com/2024/05/25/ARTIxSDKbUaGiJvwtl60Fs0g240525.shtml,2024年5月25日。
⑥Xu, Shuyuan, et al.,“ Computer vision techniques in construction: a critical review”, Archives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 28 ,2021, pp.3383-3397.
⑦Krizhevsky, Alex, Ilya Sutskever, and Geoffrey E. Hinton,“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vol. 25 ,2012.
⑧于德山《:計算視覺傳播研究:理論體系、范式轉型與學術想象力》,《傳媒觀察》2014年第1期,第39-46頁。
⑨官璐、周葆華:《計算機視覺技術在新聞傳播研究中的應用》,《當代傳播》2022年第3期,第20-26頁。
⑩Peng, Yilang,“ Athec: A Python library for computational aesthetic analysis of visual media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4, no. 1 ,2022, pp.323-349.
11陳昌鳳、師文:《人臉分析算法審美觀的規訓與偏向: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智能價值觀實證研究》,《國際新聞界》2022年第3期,第6-33頁。
12Lu, Yingdan, and Cuihua Shen,“ Unpacking multimodal fact-checking: Features and engagement of fact-checking videos on Chinese TikTok(Douyin)”, Social Media+ Society, vol. 9, no. 1 ,2023.
13史安斌、朱泓宇:《國際傳播敘事的“南方轉向”——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體的扎根研究》,《傳媒觀察》2023年第9期,第18-27頁。
14史安斌、戴潤韜:《全球文化新格局與國際傳播新使命:“南方轉向”的視角》,《對外傳播》2024年第4期,第4-8頁。
15張伊妍、邵逸涵:《如何在海外視頻社交媒體上講好中國故事?——2019-2021年油管(YouTube)不同類型賬號之間的多層議程設置研究》,《國際新聞界》2024年第2期,第6-31頁。
16Lu, Yingdan, and Jennifer Pan,“ The pervasive presence of Chinese government content on Douyin trending videos” ,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4, no. 1 ,2022.
17黃陽坤、陳昌鳳:《視覺傳播的自動化與國家形象的美學建構——基于Twitter社交機器人的計算美學考察》,《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年第8期,第96-104頁。
18Yang, Kai-Cheng, Danishjeet Singh, and Filippo Menczer,“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alence of fake social media profiles with AI-generated faces”, arXiv preprint arXiv:2401.02627,2024.
19Tietjen, Bethany,“ Loss and damage: Who is responsible when climate change harms the world’s poorest countries”, The Conversation 2,2022.
20Ejaz, Waqas, and Adil Najam,“ The Global South and climate coverage: from news taker to news maker” ,Social Media+ Society, vol. 9, no. 2 ,2023, pp.1-5.
21Bashir, Rahat, and Musarat Yasmin,“ Civilized Global North versus rebellious Global South: a socio-semiotic analysis of media visual discourse”, Semiotica, vol.256 ,2024, pp.31-54.
22史安斌、高姝睿:《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實踐探索與倫理困境》,《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年第19期,第92-96頁。
23Chauhan, Aadi, et al,“Identifying Race and Gender Bias in Stable Diffusion AI Image Generation” ,2024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in Cybersecurity (ICAIC). IEEE, 2024.
24Gondwe, Gregory,“ CHATGPT and the Global South: how are journalists in sub-Saharan Africa engaging with generative AI?” ,Online Media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vol. 2, no. 2 ,2023, pp.228-249.
25Bianchi, Federico, et al, “ Easily accessible text-to-image generation amplifies demographic stereotypes at large scale”, Proceedings of the 2023 ACM Conference on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2023.
26Chen, Xi, and William D. Nordhaus,“ Using luminosity data as a proxy for economic statistic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08, no. 21 ,2011, pp.8589-8594.
27Ebener, Steeve, et al.,“ From wealth to health: mode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per capita at the sub-national level using night-time light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 vol. 4,2005, pp.1-17.
28Odgers, Candice L., et al.,“ Systematic social observation of children’s neighborhoods using Google Street View: A reliable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vol. 53, no. 10 ,2012, pp.1009-1017.
29Mooney, Stephen J., et al.,“ Use of Google Street View to assess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pedestrian injury” ,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 106, no. 3 ,2016, pp.462-469.
30Lu, Yi,“ Using Google Street View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et greene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191,2019, 103435.
31de Souza e Silva, Adriana, et al.,“ Playful mobilities in the Global South: A study of Pokémon Go play in Rio de Janeiro and Nairobi”, New Media & Society, vol. 25, no. 5 ,2023, pp.963-979.
32Heeks, Richard, et al.,“ China’s digital expansion in the Global South: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vol. 40, no. 2 ,2024, pp.69-95.
33Tritto, Angela, Yujia He, and Victoria Amanda Junaedi,“ Governing the gold rush into emerging markets: a case study of Indonesia’s regulatory responses to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backed online P2P lend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vol. 6, no. 1 ,2020, pp.51.
34He, Yujia,“ Chinese digital platform companies’ expansion in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vol. 40, no. 2 ,2024, pp.96-119.
35Su, Chunmeizi, and Wenjia Tang,“ Data sovereignty and platform neutrality–A comparative study on TikTok’s data policy” , Global Media and China, vol. 8, no. 1, 2023, pp.57-41.
36He, Yujia,“ Chinese digital platform companies’ expansion in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vol. 40, no. 2 ,2024, pp.96-119.
37周葆華:《社會化媒體時代的輿論研究:概念、議題與創新》,《南京社會科學》2024年第1期,第115-122頁。
38周葆華:《網絡輿論過程與動態演化:基于計算傳播研究的分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第37-46頁。
39Afolabi, Ololade,“ Media Flow in the Global South: A 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l Jazeera’s My Nigeria” ,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vol. 67, no. 5 ,2023, pp.733-754.
40同21。
41Guo, Lei, and Chris J. Vargo,“ Predictors of international news flow: Exploring a networked global media system”,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vol. 64, no. 3 ,2020, pp.418-437.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