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歷史文化視野下,深入探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軌跡。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大一統”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在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凝聚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標志著我國民族由多元走向一體的深刻轉變。中華文明以其強大的包容性為基石,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形成了我國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和諧發展的獨特格局,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作為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石,在推動我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本文旨在梳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的歷史脈絡,分析其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路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的偉大意義
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組成的多元一體的人們共同體,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有效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逐漸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推動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并且,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通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來創建和諧穩定的內部環境,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多元”體現在中國各民族在文化、語言、習俗等方面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一體”則強調這些民族在共同的歷史、命運、文化和國家認同下的統一性。這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列強侵略敢于斗爭的精神支柱。面對國家危難時,全國各民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抵御外侮,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大力量。并且,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民族大團結已經成為主要發展趨勢,全國各族人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形成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為國家發展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1]。
2 結合歷史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起源
在夏商時期,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們自稱“華”或“夏”,而將周邊地區的民族統稱為“夷”。到了西周時期,為了更細致地劃分與周王室的親疏關系,逐漸形成了“五服”的制度。由于夏、商、周三朝在文化和制度上的差異性相對較小,因此常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概念已經初現端倪,主要指位于統治中心的王城豐鎬一代,而周邊的少數民族則被稱為蠻、夷、戎、狄。中華文明的發展始終是一個多元一體的過程,它不僅包含了農耕文明的精髓,還積極吸納了草原文明以及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2]。
在西周末期,周王朝勢力衰微,禮崩樂壞,曾經在西周初期建立的貴賤秩序和華夷尊卑觀念都受到劇烈的沖擊,并且各民族在斗爭與交往的過程中彼此進行更加密切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相互滲透,逐漸形成華夷一統的整體觀念。春秋時期,四周的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交流更加密切,無論是和平的交流還是沖突,都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與發展,為蠻、夷、戎、狄等民族的政治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到了戰國時期,大規模的民族交往和相互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蠻、夷、戎、狄等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民族之中,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民族融合。這一過程不僅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開放與包容,也為后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漢時期,華夷一體的思想觀念在士大夫階層逐漸萌發且獲得一定的發展。流傳下來的“唇亡齒寒”這一成語,深刻闡述了中原的華夏族與邊境少數民族之間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時,由于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加深,大多數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感與認同感。甚至一些中原士大夫認為,只要具備較高的德行,都可以成為受天命的皇帝。至此,華夷一體的觀念已經徹底在人們的心中落地扎根。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矛盾比較突出,且呈現出民族大分裂的狀態。但是,在“大一統”觀念的影響下,各民族政權都為爭奪正統的文明繼承者而進行爭斗,充分展現出少數民族對華夏傳統政治倫理與歷史文化的深刻認同,進而發展出“華夷皆正統”的全新理念,進一步推動鮮卑貴族與漢族門閥的交融,實現了多民族國家政權的穩定統一,并進一步推進了“華夷一體”的發展進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出現了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隋唐以后的歷代王朝都對“華夷一體”的理念保持高度推崇的態度,實施了一系列較為開放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常言“四夷為一家”“自古皆貴中華、賤狄戎,朕獨愛之如一”,這就讓“華夷一家”成為社會主流的思想觀念。
宋遼夏金元時期是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這一時期契丹人統一了長期分裂的中國北方地區,并建立了遼王朝,在推廣中原文化的同時,還加強了南北各族文化間的聯系,為民族聯系和交流提供便利。金太祖在發動滅遼戰爭時特地下詔保護圖書文籍,充分展現了金人對漢文化的汲取與整合。元世祖忽必烈則在漢族儒生士大夫的影響下對漠北舊俗進行一系列改革,實現統治體系與文化制度的“漢化”。
元明清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壯大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歷史階段,封建國家完成了徹底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在客觀層面為民族融合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各民族實現更密切的交流,實現民族文化的相互補充、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這些政治手段讓“民族統一”的觀念徹底扎根在每一位民眾心中,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完善與發展。
3 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新與發展
民族共同體主要是指生活在一定區域內且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與經濟活動的民族的統稱。在201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新發展[3]。
3.1 在政治觀維度上的意識轉變
傳統的“王權一統”政治觀主要強調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威,在王權統治范圍內充分展現政權統一的情況。但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強調: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在任何時刻都不能動搖、不能含糊。這既是對傳統政治權威統一性的繼承,又融入新時代民主權利,對傳統“王權統一”的政治觀進行揚棄與超越。具體表現在:
第一,由原先掌握一統政權的“封建帝王”轉變為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者。在封建帝王的統治體系當中,帝王運用自身的權力對國家的臣子與民眾實施專制統治,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有著仿若魚水一般親密的關系,共產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實現集中統一領導的目的是更好地為人民謀福利。
第二,新時代政治權力由原本的王權獨尊轉變為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并且,在封建社會發展史中可以發現,帝王獲得政治統治權是通過武力手段獲得的,且政治權有著極強的排他性,是一種自上而下行使的政治統治。但是,在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各民族自身獨有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傳統能夠得到充分尊重,并且還能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實現民族自治。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堅持統一與自治相結合”與“堅持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這兩個結合,為民族自治區提供依法自治權,解決地方特殊問題,同時還能表明民族區域自治是一種維持在國家政權統一基礎上的自治制度。
3.2 在疆域觀維度上的意識轉變
傳統的疆域觀只是指某個族群生存的地理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主權概念隨之出現,這又為傳統疆域觀增加一層新的主權含義:一個國家對其轄域內的土地和人民有著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統治權。與原本的疆域觀相比,新時代的疆域觀則更凸顯出民主含義,主要表述為維護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完整,并將其作為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中國夢、民族復興的目標。這一觀念的提出對傳統的疆域觀實現了揚棄與超越,具體表現為:
第一,對其他國家的領土主權保持承認并尊重的態度,這與傳統疆域觀所呈現出的排他性,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表現出明顯的積極性。但對領土主權與國家疆域的統一性與完整性則進行著重強調:世界各國主權和領土權完整不容侵犯、內政不容干涉等。
第二,表明維護領土主權完整應首先采用和平手段。傳統的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的手段主要為武力手段,比如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蒙古先后滅南宋、金、西夏等政權等歷史事例,這些歷史實踐無一不在說明封建王朝維護領土主權的方式是一種踐行叢林法則的武力手段。但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在采用武力手段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之前可以先采用和平的方式維護領土主權。
3.3 在文化觀維度上的意識轉變
我國封建社會一直以來都是以仁愛、正義、自強等理念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價值觀進行思想統治,起到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則強調: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更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所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傳統儒家文化的揚棄與超越。
第一,新時期的民主文化觀中更強調政府為人民服務,而封建社會時期的儒家文化中強調的“三綱五常”也是對統治階級本身的政治權力和獨裁政權的保護,并利用儒家文化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統治作用,來為統治階級的執政權合法化服務。新時期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文化觀更注重發展群眾基礎+BU3Z04nUcSKchy4bjZiSg==文化,貫徹“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則,全面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這與傳統的儒家統治文化在根本性質層面就有著巨大的區別。
第二,由原先對核心文化價值的文化強制到如今的文化認同。在封建社會背景下,主要采用強制手段確定儒家文化的獨尊地位,在新時代文化觀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地位主要體現在人們發自內心的文化認同,這也是推動民族團結的根本。在大力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可以有效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鞏固和發展,有效增強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認同[4]。
4 結語
從上述幾個方面的論述當中可以看出,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起源到現如今的創新發展經過許多意識形態的轉變,由最初的民族融合到如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都可以看到中華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并共同創造出燦爛光輝的中華歷史文化,為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事業提供良好的基礎。
引用
[1] 江濤,何治民,柴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演進、核心要義及文化進路[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24 (2):51-66.
[2] 李良品,彭福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初探[J].青海社會科學,2024(1):49-58.
[3] 王延波,郭宇昕.保護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山西日報,2023-10-24(010).
[4] 張志英.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2023(4):25-28.
作者簡介:伊日貴(1996—),女,內蒙古阿拉善右旗人,碩士研究生,統戰理論與社會文化教研室教師,就職于中共阿拉善盟委員會黨校(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