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成就舉世矚目,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中,金融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部中國經濟發展史,同時也是中國金融成長史。中國金融的進退得失,因此也折射出中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夢想與挫折。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熱議的“金融例外”論和“金融羞恥”論,同樣反映出近年來人們關于金融行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角色和定位的若干疑惑和搖擺,需要正本清源加以厘清,以便凝聚共識,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打下堅實之基。
所謂金融例外,是指過于強調金融行業自身的特性和特色,以尊重金融行業所謂的自身規律為由,為金融行業的高額收益及其從業人員的高額收入進行正名。而所謂金融羞恥,則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認為金融行業在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角色無足輕重,認為金融行業已經被邊緣化甚至污名化,為置身金融行業感到羞愧和自卑。
這兩種傾向毋庸置疑都不可取,金融例外屬于傲慢與偏見,金融羞恥則屬于妄自菲薄,兩者都不利于金融行業凝心聚力謀劃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行業自然有著自身的規律,但過高的收益更多是一種市場發育和競爭不充分導致的金融資源人為稀缺化,投融資體制不夠健全和融資鏈條過長導致的資源錯配和資金空轉,以及監管不到位導致的不當獲利等因素共同造成的,與其說它是所謂的金融行業規律使然,更應說它是因為違背金融行業正常規律所造成的。
而由于金融行業是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一起成長壯大的,因此不可避免也有著轉型經濟體和趕超型經濟體的一些共性。比如間接融資規模遠超直接融資,從而導致在金融供給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所有制和企業規模偏好。比如地方財權事權不匹配以及地方財源不足,加之地方預算軟約束導致的投資和資金饑渴癥,導致“銀政合作”在一定時段內過于發達。再比如當實體經濟由于技術模仿期結束面臨階段性增速下調時,金融行業有著自我驅動型創新牟利的沖動,以及由于科技創新導致的金融業態嬗變階段性超前于監管導致的套利行為等等。
上述現象均有可能導致金融不當得利,并非金融行業有著自身規律的話術所能化解的。但反過來說,這些現象的產生也不能完全歸因為金融行業自身的問題,其化解也要靠“詩內”與“詩外”功夫共同發力,而這正是謀劃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題中應有之義。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首先需要加大金融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力度,以產品和服務創新應對新的需求。與此同時,監管層也需要適度提升對建立在客觀真實需求基礎上的創新的容忍度,搞好容錯機制,既要打擊旨在不當牟利的為創新而創新,又要鼓勵適度創新和適度的利潤空間,從而解決好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問題。
金融服務好實體經濟是金融行業的光榮使命。但對于實體經濟的定位則不宜過于嚴苛。當前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進一步提速,像人工智能這樣的行業涉及算力、算法、大模型、云計算等“虛”的部分,也涉及芯片、傳感器、智能儀表等“硬”的部分,而即使像曾被人視為虛擬經濟的所謂平臺經濟,回過頭來看對于大數據的積累、算法的創新以及云計算的生成等都功不可沒。因此,對于如何定義服務好實體經濟宜粗不宜細,以免金融行業畏首畏尾,自縛手腳。
此外,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離不開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先行者,發達市場經濟體在科技金融和養老金融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學習和鏡鑒,而引入外資金融機構,則可以適度提升行業競爭度,有利于行業生態進化,有利于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金融資源。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必然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而一個金融強國的金融業也必然開放度較高且無懼國際競爭的。
總之,金融五篇大文章指明了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金融資源配置的目標。金融行業大有可為,金融例外不足為訓,金融羞恥大可不必。金融行業應在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過程中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資源準確高效配置的各項工作,在為實體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進步發揮關鍵作用的進程中實現打造金融強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