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根充電樁、100輛車,未來都可能變成數字資產進行融資。
近日,香港金管局公布了四項代幣化資產案例,其中螞蟻數科與朗新科技合作完成一項基于新能源實體資產的RWA(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提供了實物資產融資的新可能。
RWA即“真實世界資產通證化”,或“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招銀國際資產管理聯席主管、董事總經理白海峰撰文稱,RWA指的是將傳統金融資產(股票、債券等)和實物資產(房地產、藝術品等)的相關權利轉化為區塊鏈上的數字代幣,這些數字代幣代表傳統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所有權或股份。
白海峰認為,理論層面,任何有價值的資產都能夠實現代幣化。資產代幣化優勢主要基于去中心化和區塊鏈底層技術。通過創建生態應用,解決傳統金融出現的弊端。
這是資產所有權以數字形式(Token)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的一種形式。在上述案例中,朗新科技將逾9000部新能源充電樁作為錨定資產,在區塊鏈上發行并融資1億元。
螞蟻數科CEO(首席執行官)趙聞飆表示,傳統融資方式高度依賴融資主體的信用,而RWA能夠方便投資者對資產自身的信用進行評估,從而為擁有優質資產的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近年來,多家國際金融機構陸續布局RWA。據媒體報道,2023年,高盛旗下數字資產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曾幫助歐洲投資銀行發行1億歐元的兩年期數字債券:瑞銀上線了一個通證化系統,可用于發行通證化的結構性票據;匯豐銀行推出了一個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將其倫敦金庫中的實物黃金所有權代幣化。
RWA如何實現真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鏈接?其想象空間有多大?市場空間幾何?
9月5日,在上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Web3數字夢想的實體化”分論壇上,來自學術、產業、技術等領域的專家圍繞RWA的前景和未來展開討論。
上述新能源實體資產的RWA源于中小新能源運營商的融資難題。
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催生了大批充電樁運營商。據朗新科技董事長徐長軍介紹,當前85%的充電服務商是中小企業,82%以上的運營商只有十個以下的充電樁,50%以上的運營商投資小于100萬元。目前,在朗新科技旗下第三方聚合充電服務平臺上,聚合了1600個新能源運營商,有14萬座充電場站,超過140萬的充電槍/樁。
“中小運營商本身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差,金融機構難以向中小運營商提供融資貸款,坦率講也找不到門道。”徐長軍表示。
新能源實體資產的RWA,是借助人工智能、區塊鏈和IoT(物聯網)融合技術,將充電樁自身價值、運營、收益等數據打包存儲在區塊鏈上,形成數字通證(即數字代幣),進而發行融資,實現通證化。
在外灘大會現場,螞蟻數科披露了這筆RWA的更多細節。
據悉,為實現內地新能源資產赴港RWA,相關各方從內地和香港協作角度搭建了兩“鏈”一“橋”的架構,鏈接通證化資產和通證化資金。
在內地,通過資產鏈,將實體資產通證化,變成標準的數據和可被交易的金融產品。在香港,搭建交易鏈,將通證化資金,尤其是來自傳統金融機構法幣的資金通證化,統一在Ensemble(沙盒)項目上,將資金真正打通做交易。
隨后的媒體交流會上,趙聞飆將RWA類比為mini-IPO(首次公開發行)。螞蟻數科CTO(首席技術官)王維對《財經》解釋,“RWA與IPO有個顯著區別,就是融資主體從企業變成了優質資產,這一變化帶來了很多想象和可能性。類似企業融資需要盡職調查,實物資產融資也需要做可信調查,而Web3技術解決了實物資產的可信問題。”
Web3,也稱Web3.0。在今年6月發布的《2024上海WEB3.0創新生態建設調研報告》中,Web3.0被定義為以區塊鏈等技術為核心的去中心化、由用戶掌握自身數據身份和數字資產的下一代互聯網。
業內人士認為,相較于實物資產確權難、交易難的問題,RWA可以把實物資產拆分為多份“鏈上”數字資產,借助全球區塊鏈網絡的互通性給實物資產帶來更多的流動性,降低交易和融資成本。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新能源資產RWA落地點燃了小微企業融資憧憬。朗新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前述項目發布后,更多中小新能源運營商來電詢問RWA情況,未來很有前景。
“RWA作為鏈接數字與實體世界的橋梁,是金融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稱。
肖鋼提到,中國傳統行業尤其是制造業沉淀了大量的真實資產,但往往由于缺乏流動性而處于折價狀態,或者因為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營,導致資產利用率比較低,制約了經濟增長潛力的釋放。而RWA通過區塊鏈等Web3技術,將真實世界里已經存在的實物資產,以及知識產權、碳信用、數據要素等無形資產,賦予其數字形態,在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建立起價值映射。
一方面,RWA數字化的特點可以提升真實資產的流動性和可交易性,讓更多投資者獲得對優質資產的投資機會,打通傳統行業的融資堵點;另一方面,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的使用可以提高資產運營、管理、處置、交易的透明度,降低道德風險,并有效提高資產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據螞蟻數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前述項目是國內首單基于新能源實體資產RWA,這也意味著相關探索還處于早期,未來仍有不少問題待解。
首先是合規性問題。瑞士銀行全球投資銀行部,亞太區科技、媒體及電信業聯席主管朱達之表示,“在不同的監管框架下,產品是不是完全合規,需要法律框架,給投資者和發行人提供信心。”
實物資產自身價值的變化亦是一個難題。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肖颯提醒,在其過往對實物資產做盡職調查的過程中,曾出現資產價值一段時間內貶值15%的情況。“這是很大的問題,不能以靜態的方式看待(資產)。”肖颯說。
部分實物資產RWA還涉及隱私問題。前述朗新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用戶側新能源資產都會面向C端用戶提供服務,這里面可能還涉及用戶隱私數據,如何充分披露又在用戶隱私保護之間做好隔離?這是作為資產方需要考慮的內容。”
此外,整體行業規范性有待提升。慢霧科技創始人余弦提到,過往市場上存在一些打著RWA噱頭項目,項目方隱瞞其增發權限,可能會損害投資者利益。“但真正意義上的RWA項目,基于區塊鏈具備不可篡改、可審計、透明性的特征,跟實體結合對優質資產的流通性有很大價值。”
“在我們擁抱Web3技術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任何技術的進步都伴隨著風險與挑戰。如何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有效管控風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肖鋼提醒道,在探索開展創新試點的同時,也應前瞻性地加強監管。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不等于Web3,通證(代幣)也不一定是完全去中心化。”肖鋼強調,“應當采取技術中立原則,常講的要秉持技術中性的原則,緊盯Web3可能帶來的風險,重點監管RWA資產真實性、合規性和波動性,在鏈下資產端嚴控風險,在鏈上交易端嚴控炒作。”
同時,要強化風險管理與技術倫理教育,提升公眾的風險意識,加強行業自律。
此外,推動國際合作,鼓勵科技實力較強的市場機構參與到國際上的創新項目中,汲取國際經驗。同時加強跨國監管合作,協調政策制定,共同探索適應新技術的監管框架。
波士頓咨詢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代幣化資產規模將達到16萬億美元,占全球GDP(國內生產總值)的10%。
“其他機構的預測值分別是2萬億美元和8萬億美元。”趙聞飆稱,“無論是2萬億、8萬億、15萬億美元的規模,都是一個很大的賽道,也是我們想去布局的賽道。”
同時,趙聞飆坦言,目前RWA的商業模式還不太清晰。“我們是技術提供方,商業模式未來有很多可能性,但現在討論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