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后延時服務成為重要的補充性教育活動,學生在校的體育活動進一步朝著豐富、多元化方向發展。針對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開展的困境,教師應以“五育”融合和跨學科融合理念為指導,開發多樣性課后體育活動,包括體育與德育融合、體育與勞動教育融合、體育中滲透美育等。
關鍵詞:體育;“雙減”;“五育”融合;跨學科;跨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5-0018-04
“雙減”政策的出臺,使“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課后延時服務在學校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1]。當前,雖然各地中小學校圍繞課后延時服務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和探索,但是其中的體育服務的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沒有將體育活動與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培養聯系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秉承立德樹人、“五育”融合的理念,以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素養為媒介,對小學課后體育服務進行多樣性探討,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一、開展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時代困境與發展訴求
(一)時代困境
“雙減”政策出臺后,各有關學校大力推行課后延時服務。2021年的文獻調查數據顯示,“雙減”涉及1.56億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1 000余萬教師[2],各地中小學開展了藝術、科學、作業輔導等一系列校內課后服務,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供了平臺。我國課后體育服務開展較晚,對課后體育服務模式構建的研究較少。一方面,從課程建構來看,大多數體育課程缺乏創新性和多元化,未能體現“五育”融合理念;從教學形式看,教學內容和方式過于簡單,多為教師語言指導和動作演示;從教學機制來看,普遍缺少完善的實施方案和有效的評價機制。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實效性,導致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能動性不高。另一方面,在當下中小學教育生態中,“五育”存在著割裂現象(“五育”內容常常被分隔,“五育”過程也常常被條塊分割),疏于德、偏于智、弱于體、抑于美、缺于勞等問題突出,培養時代新人任重道遠[3]。體育對中小學生體魄鍛煉和人格塑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進行探索較為緊迫。
從目前的中小學學科建設來看,跨學科融合仍未能構建起自上而下、上下連貫的方法論體系,很難把其他學科知識真正融入體育學科知識體系,無法發揮跨學科融合的價值。從學生層面來看,一方面,隨著社會教育內卷日趨嚴重,學生課業負擔重、作業量大,再加上偶爾被“主科”教師占用體育活動時間,導致運動時間不斷減少;另一方面,體育課程過于重視技能目標,阻斷了學生與學科教育乃至社會生活的聯系[4]。從教師層面來看,跨學科學習作為新時代提出的新理念,在短期內要形成跨學科融合的能力和經驗難度較大,如果教師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可能會導致形式化的結果。因此,如何實現“以體育人”與“跨學科融合”的目標,構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課后體育服務多樣性機制成為新的課題。
(二)發展的訴求
“五育”融合成為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熱點和全面培養新體系的支點或杠桿,各育之間應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貫通融合、潤物無聲的和諧氣象[5]。教師應以體育課堂為載體,構建“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教學模式,形成“五育”融合的新形態。在該教學形態中,體育除了能促進學生強身健體、塑造體型和學習運動技能,還能促進學生智育思維敏捷發展,培養學生審美觀念和陶冶情操,夯實學生勞動基礎。鑒于此,學校應更加重視體育在“五育”融合中的筑基作用,推動實現“以體養德、以體啟智、以體塑美、以體促勞”等融合育人效應[6]。
充分發揮體育課的優勢,實施跨學科育人是新時代體育教育的必然要求。對學生而言,體育與學科融合在體育課堂中能夠有效擴大學生的知識層面,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同時能增強學生學科融合意識,促使學生充分利用跨學科知識,構建既能強健體魄,又能強化學科基礎的知識體系,從而發揮“以體助學”“學中強體”的功能。對教師而言,跨學科融合教學從一定程度上能夠考驗教師的教研能力,使教師在教學中加強運動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通過“身體活動”這一媒介打破體育與學科的壁壘,將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實現學科實踐與育人的綜合效果。
二、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多樣性探索
(一)通過“五育”融合探索體育服務多樣性
教師通過“五育”融合的途徑構建課后體育服務系統“綜合育人”框架體系,可結合德育、勞育、美育等方式優化課后延時體育服務,從而形成“五育”融合導向的體育課堂。
1.體育與德育融合
“雙減”的初衷之一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小學體育德育滲透正好包含了其中的“德”和“體”兩個當前常被忽視的方面[7]。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行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體育鍛煉。比如,竹竿舞具備的健身功能、娛樂價值和文化內涵逐漸被人們所發現并挖掘,教師可將竹竿舞進一步創新,并且列入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項目中。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可挖掘體育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將德育滲透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優秀品質。
例如,在教學竹竿舞時,在學生觀察、體驗、討論、觀摩竹竿舞的過程中,教師可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的認知意識;在組織學生進行練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道德情感;在指導學生觀察和掌握跳平行竿方法的過程中,磨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利用結伴過竿和小組創編動作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形成學會合作、與同伴友好相處的意識。在體育游戲中,學生不僅能發展身體協調性、靈敏性和彈跳技能,還能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竹竿舞是需要腳力和身體平衡力協調配合的一種運動,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教師應分階段設計竹竿舞教學內容。例如: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平衡力和彈跳力還尚未達到竹竿舞的運動水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了解簡單的跳竿動作和打竿方法,編創適合一二年級學生的基礎動作,組織學生進行無竿的動作練習和前進練習;三四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師可以示范完整動作并分步驟教學,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原地模仿練習,在此基礎上采用不動的竹竿引導學生練習,放慢節奏指導學生上竿練習;五六年級學生經過前兩個階段一系列的基礎學習和訓練,已具備一定的過竿能力,教師可進一步教授學生進出竿的基本步伐,以及打竿的節奏和規律,在此基礎上慢慢增加難度,加快和變換節奏,及至過渡到配合音樂跳竿。第三階段主要訓練學生過竿的跳法和能力,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學生教學狀態設計“闖關”游戲,提高學生過竿的興趣。此外,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元旦聯歡晚會等文娛活動,舉行竹竿舞比賽或增設竹竿舞的表演節目,讓竹竿舞成為一年一度的特色節目。
2.體育與勞動教育融合
學校體育和勞動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兩者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體力,將體育和勞育進行融合可達到兩者互利的效果,即通過勞動鍛煉實現“體”的增強,通過體育鍛煉提高“勞”的能力[8]。
耕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農學、中國科學、中國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促使古人養成務實的作風,體現了中國人自覺的文化追求,是勞動教育中重要的一環[9]。我們認為,以體育與耕讀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媒介,在體育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失為其中一個途徑。學校可通過舉辦與農耕相關的活動,將其作為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一個特色內容。這既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可借機促進學生“五育”發展。耕讀文化可以作為戶外體驗活動的獨立項目,依據各年齡段兒童的需求設置不同的服務項目,通過農食、農作、農畜、農器、農技、農諺等方面的親身體驗和實踐操作,形成體育和勞育相融合的多樣性課程,達到讓學生快樂成長、全面發展的目的。
低年級可設置認識農器和接觸農技等項目,如分五谷、辨農作物、識農具,用手推車、簸箕等工具運送農產品等體驗項目,讓學生不僅能了解農業生產相關的基本知識,還能鍛煉動手操作能力;中高年級可設置農業耕作、農食體驗項目,如開辟一塊專屬土地,讓學生親身體驗種植蔬菜、果樹、花卉,或者組織學生前往大自然認識和觀察中草藥,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豐富的農耕文化,領悟農耕文化的真諦。農耕帶來的文化之美,使學生既體會到收獲勞動成果的快樂,也鍛煉了身體。
3.體育中滲透美育
本文主要從體育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課堂氛圍的營造三個方面探索在體育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途徑。首先,體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體育文化水平和審美素養,能展現體育動作背后的意義,從文化角度解釋該體育動作和運動發展的淵源。其次,對于一項運動文化,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它的動作符號,學習并掌握其動作技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最后,師生應共同營造一種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愉快的課堂氛圍[10]。
教師可將當代體育與傳統民間體育活動相結合,挖掘其中的動作美、形態美、心靈美。例如,教學傳統民間體育活動踩高蹺時,可探索如何在體育中滲透美育。就教師而言,可采取如下步驟:第一步,提前了解有關踩高蹺的文化知識背景,如踩高蹺的起源與發展、價值意義、教學應用等;第二步,掌握有關踩高蹺的動作技能;第三步,進行教學設計,充分考慮活動的游戲性、趣味性。就學生而言,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讓學生在踩高蹺中體驗運動的快樂,進而在快樂的體驗中增強踩高蹺的興趣。教學過程可依如下順序展開:首先,教師需要給學生準備好各式各樣的傳統高蹺,讓學生體驗踩高蹺,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初步感受踩高蹺的樂趣;其次,教師為學生講述踩高蹺的由來與發展歷程、有關踩高蹺的動作要領與意義;最后,邊做動作邊用精簡的語言講解動作要領和這樣做的原因,以及前人是如何創造出這一系列動作的,待學生理解并掌握踩高蹺的動作技能后,立即組織兒童開展踩高蹺體育游戲活動,比如雪地走、踩馬夾走、學踩高蹺走、踩鐵鍬走等[11]。
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利用課后體育服務有計劃地舉行“傳統體育節”大型體育活動,開展豐富的民間游戲體驗活動,增加活動的新鮮感,讓學生在體育中發現美、感受美,達到以美育心、以體育人的目的。
(二)通過跨學科融合探索體育服務多樣性
跨學科融合不是將多門學科知識與體育教學拼湊整合,而是關聯學科的有機融合,做到跨而有“聯”,自然滲透、交融匯合。體育學科教學可融合生物、物理等學科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體育與生物融合
在運動過程中,學生全身在不斷高速運動,其中蘊含著許多基礎的生物知識。在體育課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身體運作、熱身運動、健康運動中的生物知識;在設計體育游戲時,也可將系統運作過程、細胞結構等簡單生物知識與體育游戲相結合,從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
熱身活動又叫準備活動,在開展體育運動前進行熱身活動,既可以起到預防和降低身體損傷的作用,又可以延伸出大量與身體有關的生物知識。在體育熱身活動中,教師可以一邊引導學生做熱身活動,一邊向學生講解與身體有關的知識。例如,在做熱身運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生物知識給學生科普手腕、腳腕、肌肉的運作方式:手腕熱身活動中轉動腕關節需要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收縮和舒張;腳腕熱身活動中運用到踝關節轉動,前腳掌后固定和側肌群、外側肌群等肌肉收縮和舒張等。
2.體育與物理融合
體育項目中蘊含著許多物理知識,如果教師能夠挖掘與體育密切相關的物理知識,就能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體育教師應注重體育知識和物理學科的聯系,在體育教學中抓住教育契機滲透物理學科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會體育運動與物理的關聯機制,從中獲得一定的物理知識。
拔河運動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體育項目,它規則簡單、易理解且相對安全。拔河運動蘊含的物理知識包括牛頓第三定律、慣性、合力、靜摩擦力等。教師在教授拔河技巧時,應結合學生所處情境和實際情況講解所運用到的物理知識。例如,根據物體慣性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拔河運動員體重越大,慣性也越大,其運動狀態越難改變,穩定性越好;根據合力與分力的關系,分力大小一定時,分力間的夾角越小,產生的合力越大[12];拔河要巧用靜摩擦力。在開展拔河比賽之前,教師可以先用以上三點知識提問學生比賽的時候需要運用到哪些技巧,使學生對這些物理知識有初步的認知;在比賽結束之后,針對比賽結果中蘊含的物理知識向學生講解勝負的原因,以此對學生施以良好的物理啟蒙教育。
3.體育與音樂融合
愛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高爾基說過:“兒童通過游戲,非常簡單、非常容易地去認識這個世界。”民間體育游戲器材簡易、趣味性強且富有朝氣。如“搶凳子”“丟手絹”“貼燒餅”等游戲包含了跑跳、比賽等元素,將音樂巧妙融入游戲,既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與表現力,又能促進學生在游戲中鍛煉身體,獲得多元發展[13]。在這方面,以下兩項游戲值得嘗試。
(1)搶凳子游戲。游戲目標:提高學生的反應速度和肢體靈活性。游戲玩法:將凳子擺成圓形,凳子數要比人數少一張,由組織者根據人數確定凳子數。學生圍著凳子站,等待音樂播放。音樂響起后,學生立即圍著凳子走或跑,當音樂聲突然停止時,立馬以最快速度搶坐到凳子上,沒有搶到凳子的人被淘汰,搶到凳子的人繼續游戲,隨即減少一張凳子,再次游戲,最后兩個人爭奪最后一張凳子分出冠亞軍[14]。
(2)貼燒餅游戲。游戲目標:鍛煉兒童的耐力、速度與爆發力。傳統玩法:“貼燒餅”也叫“貼膏藥”,教師組織學生圍成一個大圈,學生2人一組,前后站在圈上,教師先指定一組學生追跑,即一個學生追,一個學生跑,被追的學生可隨意站到任意一組學生的前面,此時這一組的最后一個學生就要成為被追者,被追者被跑的學生追到后要反追。創新玩法:將音樂元素融入其中,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放松心情,全身心投入體育游戲,被抓到的學生需要根據音樂展示一段才藝,如唱歌、跳舞等,方能繼續游戲[15]。
除了以上介紹的方法,教師在開展課后延時體育服務活動時還應遵循如下原則。第一,尊重學生的多元化需求。教師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題、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線,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否則容易出現教學活動設計單一、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重理論輕實踐等現象。第二,推進學科多元化融合。教師應將不同學科與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進行融合,以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活動環節的綜合性,否則難以擺脫傳統體育教學活動的局限、難以發現不同學科間的聯系,最終錯失教育契機。第三,注重做好評價工作。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使用信息化工具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全方面評價,如為每個學生制訂一份專屬成長檔案,同時鼓勵學生、家長等對教學活動進行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和家長根據教師指定的維度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進行科學評價,以此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曼麗,張吾龍,胡德剛,等.“雙減”政策下我國中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演進歷程、機遇挑戰及實現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2,36(2):21-32.
[2]專家組.“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1-15.
[3]董鵬,于素梅.五育融合導向的體育課堂教學:內涵厘定、策略探驪與誤區規避[J].體育學研究,2022,36(2):103-110.
[4]吳禮劍.“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后體育服務價值與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7):98-103.
[5]寧本濤.“五育”融合:何謂、何來、咋辦?[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1(4):10-12.
[6]李響,郭修金.“五育融合”視角下高校體育綜合育人的時代價值、內在邏輯及實現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3,37(1):95-101.
[7]麻廣一,宮士君.“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現狀、問題、對策[J].嘉應學院學報,2021,39(6):86-91.
[8]顧建強.勞體融合健體育人:探索勞育與體育融合育人的實踐路徑[J].華夏教師,2023(9):91-93.
[9]鄒德秀.中國的“耕讀文化”[J].中國農史,1996(4):61-63.
[10]王深,陳俊欽.當代青少年體育審美的特點與體育美育的基本途徑[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3):94-100.
[11]李曉玉.踩高蹺類民族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0(1):110-111.
[12]滕懷德.物理知識在體育運動中的運用[J].田徑,2018(12):53.
[13]付海霞.淺析民間體育游戲在幼兒園音樂游戲中的運用[J].好家長,2021(11):22-23.
[14]沈小芳.民間體育游戲融入幼兒園體育教育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1-88.
[15]陳輝,葉國平.小學“貼燒餅”游戲對體育教學的啟示[J].運動,2009(3):127.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小學《科學》教科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研究”(2023B173)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
作者簡介:黃春沛,2001年生,廣西桂平人,玉林師范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科學教育;李海權,1982年生,通訊作者,廣西玉林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科學教育研究;戴少萍,2001年生,廣西上林人,玉林師范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