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強調學生數學“四基”“四能”的獲得與發展。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針對當前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動力存在顯著差異、自主學習習慣尚未形成和自主學習方法有待提升等現狀,分析影響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采用“趣學”“探學”“動學”“競學”“拓學”的“五學”策略,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其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趣學;探學;動學;競學;拓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5-0118-03
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自我調控和自我評價的能力,是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應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1]。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業成績,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習慣形成具有深遠影響。然而,當前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動力存在顯著差異、自主學習習慣尚未形成和自主學習方法有待提升。因此,探討如何有效提升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分析影響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提出趣學、探學、動學、競學、拓學的“五學”策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1k5rpTd0upOrb5TSRqrSpMmXpC7iGjX7+HRWtMM0AWQ=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數學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一、影響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
(一)學生自身因素
學生自身因素是影響其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內因。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階段,不同學生在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存在差異,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所不同。此外,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是影響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當學生對數學有濃厚興趣,具備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時,學生更有可能積極主動投入數學學習,通過獨立思考、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等方式,提高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師教學方式方法因素
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影響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外因。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往往側重知識的灌輸,教師在課堂中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思考時間和探究空間,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啟發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學習中的困惑,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動力。
二、提升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小學數學教師應改變傳統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我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取多維度、系統化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搭建起自主學習的平臺,在教與學的雙向輸出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從而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2]。
(一)“趣學”——精心設計趣味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趣學”,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教學情境或學習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小學生具有好奇、愛玩的天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利用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精心設計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專注度,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學生在真實、具體的場景中探究數學問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對于邏輯性、抽象性都很強的數學學習,面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教師需要依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從中感悟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養和數學學習能力,以趣激學、以趣助學、以趣增效。
例如,在“圓的認識”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創設“投籃”比賽教學情境:學生站在設定長方形的四條邊上,向長方形對角線交點上的“籃”拋物,看誰“投”得又準又多。比賽結束后,教師鼓勵勝敗雙方學生談談比賽感受,促使敗方學生質疑比賽不公平,引發學生對比賽公平性的討論。學生在討論中意識到“一中同長”時比賽才公平,進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圓的相關知識。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活躍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討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在學習討論中提升了自主發現、獨立思考、善于分析、表達交流等能力,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增強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二)“探學”——設計問題鏈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探學”,是一種有效的探究性學習方式,主要是創設以問題為線索、以多個學習任務為驅動的探究性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思考、交流和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樂于探究和勇于創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嘗試、分析、推理、探索、實踐、交流、總結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多以“包辦”“投喂”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授,學生一味地聽教師講解,沒有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間,導致學習能力低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可從實際問題出發,設計環環相扣的遞進式問題鏈或學習任務群,驅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在創造性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養成主動探求數學知識的習慣,逐步提高獨立思考、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設計回憶性、猜測性、探究性等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問題鏈或學習任務群,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深入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不斷提高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任務1:重溫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通過回憶性學習任務,得以抓住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進行復習,自主轉化方法,為自主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鋪墊。
學習任務2:觀察紅領巾面積的大小,猜想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利用猜測性學習任務激活學生積極學習的思維,喚醒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渴求;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引發認知沖突,促使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覺將轉化方法遷移到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學習中。
學習任務3:實驗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師組織學生分學習小組討論“如何用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這個圖形與之前的三角形有什么聯系?”“怎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等問題,利用探究性學習任務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有機結合,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問題鏈學習任務的指引下獨立思考、自主操作、交流探討,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自主發現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進一步感受轉化方法,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教師通過問題鏈學習任務群,將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習活動。在學習任務驅動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朝著未知的方向前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自覺參與、主動探索、自主建構、互動協作和創新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錘煉,轉化思想得到深化,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三)“動學”——讓學生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動學”,即學生在教師有效調動下,充分利用眼、腦、耳、口、手等多種感官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學習。學習離不開感官的參與,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動眼、動耳、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學生在數學課上“動”起來,在“動”中學、“動”中思、“動”中悟,學習活動變得生動活潑,課堂充滿生機活力,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提高了學習效率。
以“圓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創設“投籃”比賽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比賽公平性的質疑后,接著開展賞圓、摸圓教學活動,讓學生欣賞圓形物體或現象的同時,親身體驗圓的曲線形狀,通過視覺和觸覺初步了解圓的概念[3]。然后,教師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具自由畫圓,交流不同的畫圓方法,發現用圓規畫圓的優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同一圓規為什么能畫出大小不同的圓?”學生在自主閱讀教材文本后進一步理解圓的概念,知道半徑和直徑,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最后,通過折圓、量圓等學習活動,學生在操作實踐和交流探討中,自主尋找圓心,發現直徑與半徑的特點及關系,自主歸納圓的基本特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和交流討論等學習過程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豐富的數學活動中,學生逐漸養成善觀察、勤思考、勇探索、敢實踐、樂溝通的自主學習習慣,促進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四)“競學”——營造良性競爭氛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競學”,即教師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的競技環境,以及一種健康的競爭氛圍,喚醒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競學環節,營造競學氛圍,或適時舉行小題量的專題競賽活動,營造充滿挑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爭著展示自己,在互比互學、互趕互超的良性競爭氛圍中消除數學學習的枯燥感,激發學習熱情,不斷獲取數學知識,提升學習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競爭意識,促使其自覺主動探究學習,教師可以在班級激勵機制中增加搶答加分機制,以激發學生的搶答欲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多個數學問題,采取個體或小組代表搶答的形式,鼓勵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搶答或爭論的數學學習活動中,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例如,在“長方體的認識”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自主探索長方體的特征之后,教師創設問題搶答環節,讓學生搶答。教師提出“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體有幾條棱?哪些棱的長度相等?”“長方體有幾個頂點?”等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時邊操作邊說明。學生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習情緒高漲,開始逐一對問題進行搶答、爭論、互動,形成競學氛圍。在此過程中,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閱讀、仔細觀察、快速記憶和流利表達,從而認識和理解長方體的特征,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教師創設問題搶答的良性競爭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搶”中學、在“爭”中思、在“答”中悟,學生在互搶、互爭、互學中逐步獲取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養。
(五)“拓學”——拓展教學資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拓學”,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使課內與課外學習內容建立聯系,拓展教學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升學習參與度,拓寬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數字教學資源已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有效拓展教學資源,合理擴大課堂教學容量,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讓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培養獨立思考、實踐操作、創新思維等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圓的周長”一課中,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引導下,更好地了解測量圓周長的多種方法,并在探索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中自主發現規律,理解并掌握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師利用細線、直尺和圓片實物,引導學生自主嘗試測量圓周長的方法;利用網絡動畫演示繞繩法、滾動法、折疊法等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態操作實踐中體會“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理解圓周長的概念;利用手機投屏展示學生探究周長與直徑關系的過程,讓學生觀察比較、自主發現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引出圓周率的概念;利用網絡畫板進一步驗證圓周率的確定性,自主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利用微課視頻“祖沖之計算圓周率”,對學生滲透數學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開放性問題“對于圓周率和圓的周長公式,你還想知道什么?”把課內學習擴展到課外,讓學生通過QQ、微信、網絡瀏覽等信息平臺獲取相關的資料,進一步鞏固圓的周長相關知識。從實物資源到網絡資源的拓展教學,又從課內資源到課外資源的拓展學習,拓寬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使數學學習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鮮活。學生在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效提升了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數學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創設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趣學”“探學”“動學”“競學”“拓學”中養成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自主學習習慣,不斷提升數學自主學習能力,促進自身發展,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2]臧書旺.關于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思考[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0):191-193.
[3]陸月色.小學數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對策探究[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10):193-195.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C類)“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2023C553)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韋榕峰)
作者簡介:吳冠麗,1974年生,廣西興業人,本科,正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