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對豐富學生的語言認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教學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師應當根據教材中“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先確定說明文單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再統整單元內容設計教學情境和教學主線,最后進行拓展閱讀教學,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說明文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5-0115-03
說明文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初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9篇說明文,包括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事物說明文和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事理說明文。語文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習慣運用傳統的說明文教學方式,也就是教學生理解這一類文本說明的對象及其特點、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語言[1]。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初中語文教材采用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雙線組元的方式編排單元內容,把語文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分布于各個單元,同時圍繞人文主題精心選擇單元文本。根據初中語文教材編寫特點,本文嘗試從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點、設計教學情境和教學主線、延伸拓展閱讀、讀寫結合等四方面探索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策略。
一、分析課文特點,確定教學重點
初中語文教材一個單元包含多篇課文,同一單元的不同課文承擔著不同的教學任務,教學重點也不相同。在教學時,教師要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和單篇課文教學重點,通過有效教學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王榮生認為,語文課程內容的進一步確定,主要是通過對教材的“助讀”和“練習”來完成。助讀和練習實際上起著對某種知識,尤其是對一篇課文所要教學的內容的固定作用,或者說,他們是對課程內容的具體展示[2]。可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助讀系統和作業系統(練習系統)已經明確了單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助讀系統包括單元導語、課前預習、課文旁批、閱讀提示等,其中的單元導讀能夠幫助教師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指明教學方向。
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事物說明文單元,要求學生抓住說明文的特點,分析課文如何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說明事物,體會說明文語言嚴謹、精當的特點。可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從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方面把握說明文的特征。本單元的導讀內容為“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引導我們了解波瀾壯闊的歷史”“激發科學探索興趣”,指明了本單元課文的人文主題。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事理說明文單元,單元導讀指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學習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兩個說明文單元承擔的教學任務是不同的,教師選擇教學內容要有所側重。說明文單元單篇課文的預習提示也指明了教學方向,如《中國石拱橋》的預習提示為“快速閱讀課文,看看能否把握中國石拱橋的特點”,要求學生重點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蘇州園林》的預習提示為“抓住文中各段的關鍵語句”,要求學生關注和品析文章中的重點句子。學習說明文單元中的自讀課文,學生要注意課文旁邊的批語和文章后面的閱讀提示。《蟬》一文的旁批內容為“作者是怎樣知道這種不同的”“這就是科學工作,艱辛卻不乏樂趣”,閱讀提示內容為“體會文中體現的科學精神”,這些都指向課文教學重點“體會法布爾身上的科學精神”,而旁批內容“作者對這小小的生命滿懷悲憫”“洋溢著生命的喜悅”則指向課文的人文主題和教學重點。《夢回繁華》一文的閱讀提示為“看看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說明”“大量的四字詞語,不僅概括力強,而且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這說明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品味獨特的語言風格,探究深遠的思想意蘊”。[3]
講讀課文的作業系統(練習系統)也為教師指明了教學方向。《中國石拱橋》一文的“思考探究”要求學生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方法的判斷和作用、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等基本知識;《蘇州園林》一文的“思考探究”要求學生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說明文時,學生已經掌握了說明文基礎知識,因此,單元學習目標為培養學生篩選信息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的“思考探究”要求學生掌握說明方法、說明語言和說明順序;《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一文的“思考探究”側重引導學生推理分析,理解文章內容。因此,教師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助讀系統和作業系統,可以確定說明文的教學重點,以及學生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
二、設計教學情境和教學主問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說明文通常是對客觀事物進行說明或對抽象事理進行闡述。教師根據說明文的主題和內容設計適宜的教學情境和教學主線,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學主線既可以是一個主問題,也可以是幾個關鍵詞。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要求學生理解文章闡述的事理,厘清文章的邏輯關系。教師在教學時通常要求學生梳理文章段落內容,分析作者推理的過程,厘清文章結構。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偵探探案的情境:假設學生是偵探柯南,請學生探索文章的奧秘,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課文《恐龍無處不在》時,教師可以設計主問題“‘被害人’的‘尸體(恐龍化石)’為何會出現在南極”,引導“偵探們”從課文中尋找現象(南極出現恐龍化石)、提出疑問(恐龍如何越過大洋來到另一個大陸),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得出結論“是地殼緩慢而不可抗拒的運動導致恐龍化石在其他大陸出現”。教學《被壓扁的沙子》一課時,教師也可以創設偵探探案的情境,設計主問題“是誰殺死了它們(恐龍)”,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證據,分析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復習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說明文基礎知識。《蟬》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主問題“《昆蟲記》為什么會被稱為科學與詩的完美結合”,以課文學習作為打開名著作品《昆蟲記》的一扇窗口。教師利用主問題引出兩個子問題“文章哪些地方體現了法布爾作為科學家具有的科學精神”“文章對蟬的描繪體現了法布爾什么樣的情感”,讓學生明白說明文的客觀性、嚴謹性和科學性,以及飽含情感的詩化語言,體悟作者對蟬贊美、同情、敬佩的情感,使教學既兼顧文體特征,又突出人文主題。
對不宜使用主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說明文,教師可以根據說明文的人文主題,設計一條主線貫穿課堂教學。如,教學課文《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以設計科技館籌辦“大國匠心——中國石拱橋”的情境,以“匠心”為主線,引導學生按照展匠心(明確說明對象的特征)[→]悟匠心(賞析說明方法、說明語言,感受匠人匠心)[→]說匠心(抒寫感悟)的順序學習課文。教學情境與教學主線相結合,有利于串聯說明文的語文要素,兼顧“大國匠心”的人文主題。教學說明文,教師創設情境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設計主線是為了突出教學重點,促進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和對說明方法的掌握。
三、鏈接課堂內外,實現拓展閱讀
拓展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如何進行拓展閱讀、挑選什么樣的文本進行拓展閱讀?實際上,語文教材中的作業系統、閱讀提示給教師指明了方向。
拓展閱讀可以通過對比閱讀的形式進行。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后的“積累拓展”節選了《中國橋梁史料》《夜宿盧溝橋觀曉月》的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思考它們在說明內容、說明方法上與《中國石拱橋》有什么不同,明白不同類型的說明文在說明同一事物時的差異,以及說明文和記敘文在寫作方法上的不同。教師選擇這兩段節選內容要求學生進行對比閱讀,目的是讓學生聚焦文體特征,掌握說明文知識。《蘇州園林》一文后的“積累拓展”將《紅樓夢》第十七回作為拓展閱讀材料,要求學生比較大觀園與蘇州園林的異同,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拓展閱讀上,教師可以根據同一人文主題選擇不同的文本,幫助學生拓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教學課文《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茅以升的《橋梁遠景圖》,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深化對“匠心”人文主題的認識。教學課文《蟬》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編者推薦的《蟬和蟻》《蟬的歌唱》,引領學生走進《昆蟲記》的世界。《夢回繁華》一文的“閱讀提示”推薦了《〈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幅名畫。通過拓展閱讀,學生由精讀一篇課文到泛讀一部作品,進一步掌握說明文的寫作特點,深化對說明文的理解。
四、讀寫結合,掌握說明文寫作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第四學段的學生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兩個說明文單元寫作版塊分別是“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說明的順序”,教師要以課文為例,指導學生寫作說明文,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
說明文寫作訓練可以是篇章練習,也可以是片段練習。教學課文《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以聚焦說明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片段寫作訓練,讓學生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介紹南寧大橋或港珠澳大橋的外形特點。教學《蟬》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課文補充一段蟬的外形描寫,或者讓學生寫一則關于蟬的謎語,學會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篇章訓練可以考查學生對說明文的掌握情況。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事物說明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最喜歡或最熟悉的一座橋,要求學生抓住橋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順序,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以上是結合語文要素對學生進行說明文寫作訓練,教師也可以從人文主題角度,引導學生寫作說明文。如《大雁歸來》是一篇融知識性、抒情性、思想性于一體的事理說明文。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轉換視角,站在大雁的角度,以第一人稱寫一寫大雁在歸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分析作者對大雁命運和環境保護的思考。教學《蟬》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后,分別寫一寫自己對蟬的認識,促進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以下是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寫作的《我眼中的蟬》部分片段。生1:“蟬真的非常吵鬧,聽說蟬鳴可以傳播至幾百米的距離。蟬擁有一雙比較龐大的雙翼,喜歡在樹上待著,它需要蛻皮,蛻下的皮可以入藥。”生2:“蟬大約有一指長,在炎熱的夏天,它不停地鳴叫,令人煩躁。我在上課、寫作業、午睡時聽到蟬的鳴叫聲就十分厭惡。”生3:“蟬在夏日出現,總是不停地叫著。蟬需要定期蛻皮,是昆蟲界的工程師,也是一個捉迷藏高手,身上有許多神奇的工具輔助它挖洞穴。”
從學生寫作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吵鬧”“令人煩躁”“蛻皮”是蟬的特征,這是學生學習課文前對蟬的認識。學習課文后,教師要求學生再寫一寫《我眼中的蟬》,此時學生對蟬有了新的認識,以下是學生寫作的片段。生1:“四年黑暗的地下生活,只換來一個月的陽光,蟬的一生多么不容易。蟬只有一個月的歡唱時光,我突然覺得它們的叫聲也不是那么的吵鬧,倒是有些敬佩它們了。”生2:“一直令我感到厭煩的蟬鳴聲,居然是蟬一生最后的歡唱,有的蟬可能永遠都無法等到這一天就死在了黑暗的地底下或是艱難的蛻皮階段。我們眼中的蟬的吵鬧聲,其實是它們生命的贊歌。”生3:“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令我們感到厭惡的蟬,原來是如此的頑強,我覺得蟬的吵鬧聲變成了生命的贊歌。”
學生學習課文后,通過小練筆,進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對蟬的“吵鬧”有了新的認識,能夠真正走進法布爾筆下的蟬。《蟬》原文篇幅比較長,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寫謎語的形式,訓練學生篩選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學生對說明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可見,以讀促寫,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之,說明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要善于挖掘說明文的教學價值,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明確教學重點,立足文本設計教學情境和教學主線,通過讀寫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孔義.說明文閱讀教學目標建構與教學途徑創新[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7(增刊1):18-23.
[2]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51.
[3]花玉娟.自讀課文如何“教對”:也談《夢回繁華》的教學指向[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3(5):80-83.
注:本文系南寧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A類課題“優質均衡背景下城鄉初中語文教師研修共同體的構建與實踐”(2021A003)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歐孔群)
作者簡介:張又翠,1991年生,廣西玉林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