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勞動、能勞動、善勞動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基于“五育”融合理念,鄉村小學通過“以勞育德,德勞結合”的方式,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促進二者融合,有利于提高鄉村小學勞動教育質量及德育工作實效,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關鍵詞:以勞樹德,德勞結合;鄉村小學;勞動教育;德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5-0029-03
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德”和“勞”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教育體系強調立德樹人、德育為先,要求在各學科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在小學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直接體現,促進二者的有效融合,既是全面提升小學生勞動素質和道德品質、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五育”融合理念,鄉村小學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有利于提高鄉村學校的勞動教育質量及德育工作實效,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一、鄉村小學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存在的問題
盡管鄉村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擁有一些優勢,但也存在學校教師對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認識不到位、學生對勞動的認識過于片面、重勞動技能訓練輕勞動品質培養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的質量。
(一)學校教師對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認識不到位
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鄉村小學往往偏重于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教學,擠占勞動課時的現象時有發生。學校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勞動教育課時得不到保障,更遑論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有一些鄉村小學教師把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曲解了勞動教育的目的,影響了學生對勞動的看法與態度,未能發揮“以勞育德”的重要價值。筆者在日常觀察中發現,部分學生因為勞動會影響文化科目學習而不愿參加勞動,這說明教師沒有做好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沒有幫助學生協調好學習與勞動之間的關系。以上均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不少鄉村小學教師對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認識不到位,導致勞動教育質量不高,未能達成勞動課程既定的目標。
(二)鄉村小學的學生對勞動的認識過于片面
表面上看,鄉村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有諸多優勢,如勞動資源豐富、勞動場所寬敞、勞動觀念深入人心等,在此前提下,學生參與勞動的意愿應該較為強烈。但是,筆者在現實中觀察到,鄉村小學的學生并未如想象中熱愛勞動,不少鄉村小學生對勞動的認識過于片面,將勞動看作是臟累的傳統體力活,如耕田種地、清掃街道、挑糞淋菜等,長期以wsBGPeSYA56WJDu/tfBbug==來接受“勞動是低等人干的”的錯誤觀念,導致不少學生鄙視勞動。筆者與團隊曾對218名鄉村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于“參加勞動會占用你的學習時間嗎?”這一問題,近六成學生認為會占用。由此可見,鄉村小學的學生在潛意識里會自覺降低勞動的地位,認為勞動會影響文化科目的學習。由于不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生往往會忙于傳統文化科目的學習,而忽視參加勞動,認識不到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勞動態度不夠端正,未能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三)重勞動技能訓練輕勞動品質培養
雖然絕大多數鄉村小學按規定開設了勞動課程,但因缺乏系統設計,導致教師對“以勞育德”認識不到位,把勞動教育片面理解為讓學生參加體力勞動,未能充分挖掘勞動中蘊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德育元素,未能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提高精神境界、培養道德情操,出現重勞動技能訓練輕勞動品質培養的現象。例如,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一些鄉村小學僅是簡單地讓學生參與打掃教室、操場、清潔區等勞動,或者安排學生到校外參與種植、收割zRCaOuw/k/bQaTAvJtiupw==等勞動,沒有在勞動課程中與其他各“育”融合,未能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導致學生僅是獲得單方面的勞動技能訓練,未能從勞動中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忽略了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勞動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領悟勞動的意義與價值,難以形成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等勞動精神。
二、鄉村小學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承載著未來鄉村建設者的鄉土情感,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提升、行為習慣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形成對鄉村的認同感及投身鄉村建設的勞動精神與品質[1]。針對鄉村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讓學生在勞動中培養良好的精神品質。
(一)綜合考量,提高學校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的能力
1.加強勞動教師培訓。據筆者調研,多數鄉村小學都沒有專職的勞動教師,勞動教師多數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的水平有待提升,系統設計勞動教育課程的能力不足。針對這些問題,建議鄉村小學組織開展專門的勞動教育培訓,內容包括勞動教育的基本理論、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學生勞動意識等方面,以提高教師的勞動教育素養和教學能力。尤其應該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操作、案例分析和交流研討等方式,提高鄉村小學教師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的能力。
2.提高開發勞動課程的能力。農村小學應結合實際,科學設計勞動課程,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在勞動課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如在講授勞動技能的同時,強調勞動過程中的團隊合作、責任感、自律性等品質的培養。在課程內容方面,可以結合學校文化和地方特色,設計具有鄉村特色的勞動教育項目,如園藝、烹飪、清潔、手工藝等,其中應確定每項活動的教育目標和德育要點,如團隊合作、責任感和環保意識等。在教學方面,可以通過項目式學習、主題班會、勞動技能競賽等形式,讓學生在勞動中學會合作、承擔責任、自我管理。
3.創造良好的勞動環境。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要有相應的勞動環境與素材。鄉村小學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和文化資源,如農田、果園、工廠等,作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此外,要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的支持,為勞動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如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專項資金購買勞動教育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同時,加強與家長和社區的合作,倡導家庭為學校捐贈一些勞動工具,聯合社區開展清潔街道、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慰問孤寡老人等服務性勞動,從而為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奠定基礎。
(二)系統設計,在豐富的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
1.開展校內日常勞動,培養良好的勞動素養。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在小學階段提出的要求包括“參與適當的班級集體勞動,主動維護教室內外環境衛生”“以校園勞動和家庭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等。結合鄉村小學實際,學校可以設計以下勞動教育項目:打掃教室、宿舍、清潔區等場所,整理教室書柜、講臺及宿舍內務;護理校園里的花草、清除花圃內的雜草等。在開展這些勞動實踐時,可通過以下方式滲透德育:一是召開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積極做好清潔衛生等日常勞動是每個學生應盡的義務,提高勞動意識和責任意識;二是明確勞動要求,教師進行演示,讓學生明白如何做好勞動中的安全保護,提高勞動安全意識;三是確保日常勞動人人參加、人人有崗,以小組為基本形式,實行值日組長負責制,負責分配任務、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做好值日記錄等,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紀律意識,提高集體榮譽感。
2.布置家庭勞動任務,培養愛家愛生活的情感。按照《綱要》提出的“參與家居清潔、收納整理,制作簡單的家常餐等,每年學會1—2項生活技能,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和勤儉節約意識,培養家庭責任感”的要求,鄉村小學結合不少家庭父母外出務工的實際,引導留守兒童自強自立,設計以下家庭勞動清單:在家主動打掃衛生,清潔家里的角落,學會清潔地板、家具等,掌握家庭清潔技巧;嘗試到超市購買食材,學會挑選優質食材,能夠做出一兩道拿手菜;學會節約用水、用電,培養環保節能意識;學會洗衣服、洗鞋子、折疊衣服、插秧、收割稻谷、采摘茶葉等,體驗父母賺錢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學校通過布置上述家庭勞動任務,不斷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家庭和睦,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3.設計耕作與采摘項目,培養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鄉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擁有開展勞動教育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創造了有3EPkIdWGzpCjwqOlA2YVwxZHfMk6A+3FhnvZ77EgNCw=利條件[2]。鄉村小學可以設置耕作與采摘勞動項目,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一是種植蔬菜。可以將校園內或附近的空地開辟為蔬菜種植基地,分給各班管理,引導學生開墾、翻土、播種、澆水、施肥、采摘,從中了解種菜的過程和方法,觀察蔬菜的生長過程。二是幫助農戶插秧和收割稻谷。組織高年級學生幫助農戶插秧和收割稻谷,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汗流浹背、腰酸背脹、渾身粘泥,從中可以體驗勞動的艱辛,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三是采摘茶葉。筆者所在的學校結合本地實際,開設采摘茶葉勞動教育項目,組織高年級學生到茶園采摘茶葉。在采茶過程中,學生分組合作,相互比拼,采茶結束后,根據采摘的數量與質量各班進行評比,評出“采茶小能手”,讓學生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快樂。
4.開展服務性勞動,培養社會責任感。服務性勞動是學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鄉村小學可以結合本地實際,組織學生到“五保戶”家中慰問老人,從中滲透尊老、愛老、助老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村委周邊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清除電線桿上的小廣告等服務性勞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科學評價,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綱要》指出,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鄉村小學應建立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將學生的勞動表現和德育表現納入評價范圍,通過表彰、獎勵等方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道德品質。
1.明確評價思路,發揮評價應有作用。鄉村小學在選擇評價方法時,應考慮評價的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確保評價結果能夠真實反映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同時,評價過程應體現公平、公正,能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學生的態度、技能、合作精神等,評價他們的勞動成效,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勞動表現進行自我評價,提高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反思能力,達到“以勞育德”的效果。
2.開展勞動評比,爭當勞動標兵。鄉村小學應該注重建立勞動檔案,記錄學生的勞動成績、勞動態度、勞動次數、勞動熱情、勞動表現、自我服務、品德修養、技能掌握等方面的情況,按照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原則,在班內、校內評選“勞動標兵”,樹立標桿,正向引導,提高學生的質量意識、集體意識、合作意識等,讓學生在評比中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培養不斷進取的精神。
3.做好成果展示,培養勞動榮譽感。勞動是手段,教育是目的[3]。鄉村小學可以利用板報、視頻、實地觀摩、學校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不定期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包括學生在各個學科的優秀作品、創意設計、手工藝品、種植成果、調研報告等,讓他們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總之,鄉村小學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應該基于“五育”融合理念,避免在勞動教育中片面強調勞動技能培養,可以通過“以勞育德,德勞結合”的思路,設計一系列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的勞動項目,引導學生在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學會尊重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
參考文獻
[1]劉佳,王玥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鄉村思路”[J].中國教育學刊,2021(6):71-75.
[2]王建.開發鄉村實景資源,多角度實施美育路徑探索:以西亭小學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3,8(22):57-59.
[3]王紅.勞動:不僅是實現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目的本身[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12):20-21.
注:本文系賀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小學勞動教育中‘以勞育德’的現狀及策略研究——以昭平縣五將中心小學六年級為例”(KTLXB095)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歐金昌)
作者簡介:鄒遠廉,1974年生,廣西昭平人,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