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通過調查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建構游戲開展情況,可發現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存在游戲時間不足、游戲材料不適宜、游戲類型單一、缺乏本地特色、教師指導能力有限、游戲評價缺失等問題。為提高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質量,幼兒園可采取優化幼兒園建構游戲環境、豐富建構游戲主題、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建構游戲、提高幼兒教師理論素養和游戲指導能力等對策。
關鍵詞: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建構游戲;鄉土資源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5-0032-05
當前我國學前教育事業正在經歷從有質量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作為教育體系的起始環節,教育工作者責任重大,任務艱巨[1]。從現階段我國教育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學前教育仍然是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薄弱環節,特別是邊境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緩慢。廣西有8個邊境縣(市、區),受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影響,邊境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緩慢。為提高邊境地區教育質量,202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廣西邊境地區教育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到2025年,廣西邊境地區6個以上縣(市、區)實現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等九部門印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把“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進一步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全面提高”列為主要目標,提出“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推進科學保教”。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提高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必須提高幼兒園游戲活動質量。
本研究選取廣西邊境地區龍州縣農村地區A幼兒園、大新縣農村地區B幼兒園作為研究對象,派研究人員分別進入A、B兩所幼兒園開展為期一周的實地觀察,采取目的性抽樣方式,抽取兩所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幼兒的建構游戲活動作為研究內容,運用觀察法和訪談法,對幼兒建構游戲活動進行觀察和記錄,共收集到56個幼兒建構游戲活動案例。研究人員根據幼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的情況,分析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建構游戲質量的對策。
一、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的主要問題
(一)游戲頻次低,幼兒游戲時間不足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A、B兩所幼兒園均存在建構游戲頻次低、幼兒游戲時間不足等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幼兒園開展建構游戲的次數比較少。在6個班級中,只有3個班級每日開展一次建構游戲,另外3個班級均沒有做到每日開展一次建構游戲。研究人員與幼兒教師訪談發現,幼兒教師通常把建構游戲視為集體游戲活動,即班級全體幼兒參加同一種建構游戲,這是造成幼兒園開展建構游戲次數少的主要原因。二是建構游戲時間被其他活動占用。幼兒園班級一日活動表設置了上午、下午各30分鐘區域活動時間。從時間安排看,幼兒擁有足夠的游戲時間。但實際上,幼兒教師通常利用這段時間組織幼兒閱讀繪本,沒有給予幼兒自由選擇區域活動的機會。
(二)游戲材料不適宜,難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
幼兒建構游戲主要在班級室內建構區開展,本文主要討論班級室內建構游戲材料。研究人員對A、B兩所幼兒園6個班級室內建構游戲材料進行清點,結合觀察結果發現,建構游戲材料存在輔助材料不足、材料投放無年齡差異、材料與幼兒的需求不匹配等問題,難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如,A幼兒園3個班級均沒有投放游戲輔助材料o7WzvN+m2ZXfmdQXl/p/4HxRZloavlJCUcIBslQnNS4=,B幼兒園僅投放安全帽這一游戲輔助材料,建構游戲材料種類少。游戲輔助材料可以激發幼兒利用建構物進行象征性游戲的興趣,豐富想象力和游戲主題[2]。游戲材料呈同質性,材料投放無年齡差異,造成小班、中班、大班建構游戲材料重合率比較高。如,A幼兒園小班建構游戲材料泡沫花重復出現在中班、大班教室。中班、大班幼兒適合使用低結構材料開展建構游戲,小班幼兒適合使用高結構材料開展建構游戲,可見,泡沫花這種高結構材料不宜投放在中班、大班游戲區域。游戲材料與幼兒的需求不匹配,表現為游戲材料種類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這不利于幼兒開展建構游戲。如,大班教室建構區積木種類少,大多數是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的實心積木。大班幼兒建構技能日趨成熟,在建構游戲中需要用到中空積木、不規則積木,但邊境農村地區幼兒園辦園經費緊張,投放的建構游戲材料種類有限。
(三)游戲類型單一,幼兒建構能力有待提升
在56個幼兒建構游戲案例中,有55個建構作品為幼兒自主完成搭建,即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完成建構任務,只有1個建構作品為幼兒模擬搭建完成。幼兒園建構游戲的積木搭建主要分為自由搭建、模擬搭建和命題搭建三種類型,其中模擬搭建和命題搭建需要幼兒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中班、大班幼兒模擬搭建、命題搭建的水平要高于自由搭建,原因是引導性游戲有教師的支持,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問題,幫助幼兒解決問題[3]。在自由搭建積木游戲中,幼兒設計的建構游戲主題基本上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或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們對事物的感知還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只會根據事物的外形進行搭建,建構能力比較低。關于建構游戲搭建類型這個問題,有的教師認為“建構游戲就是為幼兒提供材料,讓他們自由搭建”,有的教師表示“不知道命題搭建是什么”。這表明,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建構游戲理論知識不足,對建構游戲的認識不到位。
(四)沒有挖掘鄉土自然資源,建構游戲主題不夠豐富
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地區自然資源,可以豐富農村地區幼兒園建構游戲材料和建構游戲主題。分析A、B兩所幼兒園建構游戲開展情況可知,無論是游戲材料還是游戲主題,與其他幼兒園差別不大,缺乏邊境農村特色。A、B兩所幼兒園投放的建構游戲材料都是商業化成品,沒有挖掘鄉土自然資源,缺少自然材料如小石頭、竹子等低結構材料。在建構游戲主題方面,幼兒建構的作品集中在房子、游樂場、高樓、飛機等常見事物,并未出現與當地特色建筑或特色物產相關的作品,如大新縣壯族人的傳統民居“干欄樓”、龍州縣歷史古跡小連城、壯族天琴樂器等。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鄉土自然資源是幼兒園建構游戲的重要資源,邊境農村地區幼兒園要善于利用這些自然資源,豐富建構游戲的材料和主題。
(五)教師游戲指導能力有限,游戲評價缺失
在幼兒開展建構游戲過程中,研究人員很少觀察到幼兒教師的指導行為和評價,僅有5次游戲指導和3次游戲評價。針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與幼兒教師進行了交流。有的教師表示:“游戲就是讓幼兒自己玩,我們在一旁看著,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就行。”有的教師表示:“有時候我也想給幼兒指導,但我自己不會玩這個游戲,沒辦法指導他們。”可見,部分幼兒教師過于放大幼兒游戲自主性,認為自主等于放手,不需要進行游戲指導;有的教師則是有心無力,缺乏游戲指導能力。與幼兒教師交流可知,教師對幼兒建構游戲的評價也比較少。幼兒結束游戲后,教師要求幼兒整理游戲材料,隨后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并沒有對幼兒的游戲過程和游戲結果進行評價,認為評價可有可無。游戲指導和評價的缺失,不利于幼兒提高建構游戲水平。
二、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提高建構游戲質量的對策
(一)科學規劃,為幼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提供保障
1.合理安排一日活動,確保幼兒擁有充足的游戲時間
充足的建構游戲時間,是保證幼兒完成建構作品的重要條件。解決幼兒建構游戲時間不足的問題,幼兒教師應當堅持幼兒自主游戲的原則,把游戲的選擇權交還給幼兒,不要剝奪幼兒建構游戲的時間。幼兒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幼兒一日活動,確保幼兒擁有足夠的時間開展建構游戲活動。如,在生活活動環節,幼兒教師可以采取“區別管理”對策,允許進餐速度快的幼兒先行進入區域活動,自由開展建構游戲活動。幼兒教師要善于安排一日活動中的零散時間,讓幼兒自由開展建構游戲活動。如,中班幼兒至少需要20分鐘時間完成積木搭建任務[4],因此,如果有30分鐘過渡時間,教師就可以組織幼兒進入建構區開展建構游戲,也可以讓幼兒使用小型積木或積塑材料開展桌面建構游戲活動,保證幼兒每日擁有足夠的時間開展建構游戲活動。
2.投放合適的游戲材料,激發幼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的興趣
建構游戲材料的適宜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游戲材料數量充足;二是游戲材料種類多樣,既有基本材料,也有輔助材料;三是游戲材料要有層次,能夠滿足不同幼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的需要。解決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游戲材料不適宜的問題,幼兒園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做。一是重新分配幼兒園里的游戲材料,減少班級游戲材料數量差距,確保每個班級的積木材料數量達到200塊的基本標準[5]。二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豐富游戲材料類型,增加游戲材料數量,突出游戲材料的層次性。小班幼兒手部精細動作能力低,不適合操作難度較大的連接組合,教師不宜投放泡沫花這一類型的游戲材料。大班幼兒手部精細動作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教師可以多投放泡沫花這一類型的游戲材料,供幼兒使用。在游戲材料的數量和種類上,教師可以根據小班幼兒喜歡模仿、建構作品比較簡單的特點,適當增加游戲材料的數量、減少游戲材料的種類;根據中班、大班幼兒能夠建構有創意的作品的特點,提供種類豐富、數量較多的游戲材料。三是合理利用廢舊游戲材料。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經費緊張,很難一次性補充數量充足的成品建構游戲材料,教師可以投放廢舊物品如紙箱、易拉罐、瓶蓋、卷紙芯等低結構材料,豐富游戲材料種類。如,B幼兒園在建構區投放一次性紙杯就是成本低且容易獲取的低結構材料。一次性紙杯玩法多樣,幼兒可以用它來搭建多種多樣的作品。四是合理利用其他區域游戲材料,豐富輔助材料。如,幼兒可以使用美工區的紙和筆設計建構作品圖,可以使用角色區的玩偶、仿真食品玩具、餐具玩具等豐富建構作品內容。因此,在輔助材料少且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的游戲需要,允許幼兒合理使用其他活動區域的材料開展建構游戲。
(二)優化路徑,豐富幼兒建構游戲主題
1.結合幼兒生活經驗,開展模擬搭建游戲
模擬搭建指的是幼兒復刻參照物的一種搭建活動,包括對建構物的模擬、對建構圖紙的模擬、對實物玩具等形象的模擬、對物體形象圖(照片、圖畫)的模擬等。在模擬搭建活動中,幼兒更容易呈現出較高的建構水平[6]。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擇幼兒經常接觸的玩具、物品、建筑物等作為參照物,開展模擬搭建活動。不同年齡幼兒的空間思維能力和建構水平不同,教師要為不同年齡的幼兒提供不同的參照物。如:為小班幼兒提供已完成的建構作品,為中班幼兒提供建構物模型、建構作品范例,為大班幼兒提供建構物模型、建構作品照片、建構物照片等。提供的參照物必須結構清晰,必要時為幼兒講解參照物的結構特征。
2.根據幼兒的興趣,開展命題搭建游戲
命題搭建指的是教師設計建構游戲主題,幼兒發揮想象搭建作品,它具有目標明確、協商討論、共同制訂計劃的特點,比較適合中班、大班幼兒。在命題搭建游戲中,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設計幼兒喜愛的建構游戲主題。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建構游戲主題,與同伴協商討論,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共同完成作品。在整個命題搭建游戲過程中,幼兒的建構目標明確,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如,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幼兒發現一只趴在樹底下的七星瓢蟲,于是想為這只七星瓢蟲建造小房子。在開展建構游戲時,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設計主題為“小瓢蟲的家”建構游戲,幼兒很喜歡這個游戲,主動參加命題搭建活動。
3.結合班級主題課程,拓展建構游戲主題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和游戲活動是一體的、互融的,教育中有游戲,游戲中有教育[7]。主題課程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在一段時間里圍繞一個主題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主題課程強調幼兒在實踐中學習,通過觀察、探索、實踐、反思等方式,培養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幼兒教師在開展建構游戲時,可以結合幼兒園主題課程或班級主題課程,設計建構游戲主題,也可以把建構游戲融入班級主題課程,豐富建構游戲的主題和內容。如:在“花園的秘密”班級主題課程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花園”這一建筑物,結合班級主題課程,開展主題為“我們的花園”的建構游戲活動;在“動物音樂會”班級主題課程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音樂會”這一主題元素,開展主題為“動物音樂廳”的建構游戲活動。
(三)合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幼兒園建構游戲活動
1.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建立游戲資源庫
鄉土文化是發端并積淀于特定地域,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總和,鄉土文化資源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語言文化等[8]。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經費緊張,建構游戲材料種類單一,數量不足,不利于幼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幼兒教師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建立鄉土文化資源庫,發揮鄉土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運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豐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建構游戲活動。
2.把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建構游戲
鄉土文化資源按照存在形態劃分,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物質文化資源具有典型、可識別性特征,包括鄉土建筑、鄉土景觀、歷史遺跡、農耕器具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包含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民風民俗、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術、村落營造理念等[9]。幼兒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可以按照鄉土文化資源的分類,尋找適宜的鄉土文化資源,將其融入幼兒園建構游戲。鄉土自然資源如石頭、竹子、木頭等低結構材料,經過加工、清洗、消毒,既可以作為建構游戲基本材料,也可以作為建構游戲輔助材料,玩法多樣,幼兒可以自主選擇使用。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建構游戲主題,將鄉土文化資源中的鄉土建筑、歷史遺跡融入幼兒園建構游戲,豐富建構游戲主題,讓幼兒在建構游戲中感受家鄉文化,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四)學習與培訓,提高幼兒教師游戲指導能力
1.提高理論水平,樹立正確的游戲觀念
調研結果顯示,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在開展建構游戲活動時,出現了人為剝奪幼兒游戲時間、教師游戲指導缺位的現象,這表明幼兒教師存在建構游戲觀念偏差、理論素養不足的問題。要提高幼兒建構游戲質量,幼兒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游戲觀念,提高理論素養。要提高幼兒教師理論素養,幼兒園可以采取以下做法。首先,幼兒園要定期組織幼兒教師開展理論學習,要求幼兒教師積極參加學習培訓,提高理論水平。其次,幼兒園要收集與幼兒建構游戲相關的課程資源,組織幼兒教師集中學習,使幼兒教師形成正確的游戲觀念,拓寬知識面。
2.轉變角色,給予幼兒游戲指導
幼兒游戲的自主性與教師的游戲指導并不沖突,幼兒教師要轉變“游戲就是讓幼兒自己玩”的錯誤觀念。在幼兒建構游戲中,幼兒教師是觀察者、指導者,必要時還可以成為合作者。首先,幼兒教師是幼兒建構游戲的觀察者,要觀察幼兒游戲的過程。其次,幼兒教師是幼兒建構游戲的指導者,可根據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的情況適時介入,給予適當的指導。最后,幼兒教師是幼兒建構游戲的合作者。當幼兒搭建的作品比較復雜且超出自己能力范圍時,幼兒教師可以與幼兒合作完成游戲。幼兒教師在轉變角色的同時,應當掌握游戲指導策略,適時給予幼兒游戲指導和建議。如,教師要觀察幼兒建構游戲的過程,判斷幼兒是否能夠解決問題,適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幼兒建構游戲指導方式主要有言語指導、非言語指導、言語指導與非言語指導相結合三種,其中言語指導是指教師以言語為媒介,對幼兒進行指導,包括發問、提示、鼓勵、贊揚;非言語指導是指教師通過眼神、手勢、動作等非言語手段對幼HLc8vsOInhfYO4+NIXW83g==兒進行指導;言語指導與非言語指導相結合指的是教師同時運用言語指導和非言語指導。在幼兒建構游戲中,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游戲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適宜的游戲指導方式。
(五)建立教研團隊,提高幼兒教師綜合能力
1.與高等院校合作,提高幼兒教師教研水平
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要提高保育教育質量,不僅需要內部建設,而且需要外界幫扶。幼兒園可以與所在地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成立教研團隊,依托高校師資力量,提高幼兒教師教研水平,做法如下。一是對幼兒教師進行培訓,打造一支穩定、優良的幼兒教師隊伍[10]。高校教師團隊定期組織幼兒教師開展主題培訓,培訓內容為建構游戲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二是幼兒園邀請高校教師定期來園指導,參加幼兒園教研活動,現場診斷幼兒建構游戲存在的問題,給予幼兒教師教學指導,提高幼兒教師的游戲指導能力。三是幼兒園與高校教師共同開展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推動幼兒園教研活動的開展,使幼兒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2.教師進行交流合作,豐富實踐經驗
幼兒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有利于糾正錯誤的游戲教學觀念,豐富游戲理論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豐富幼兒教師的實踐經驗。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可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與同行進行交流與合作,分享經驗,提高幼兒教師的游戲指導能力。幼兒園可以邀請學前教育專家來園開展專題講座,拓寬幼兒教師的知識面,還可以定期安排幼兒教師外出學習培訓,或者到合作幼兒園跟崗學習,在學習交流中積累經驗,提高游戲指導能力。幼兒教師跟崗學習結束,要與同事分享學習心得,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3.建立學習共同體,開展梯度教研活動
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大多數幼兒教師不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專業素養低,缺乏建構游戲指導能力。幼兒園可以建立學習共同體,開展梯度教研活動,提高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做法如下。一是定期組織全園幼兒教師開展第一梯度教研活動,學習理論知識,分享實踐經驗。二是組織同年齡段的幼兒教師開展第二梯度教研活動,定期圍繞幼兒建構游戲話題展開討論,豐富幼兒教師的實踐經驗。三是任教同一班級的幼兒教師建立學習共同體,開展第三梯度教研活動。幼兒教師共同分析班級幼兒建構游戲存在的問題和游戲指導現狀,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積累經驗,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開展不同梯度的教研活動,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游戲指導能力。
目前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幼兒園開展建構游戲活動存在諸多不足,提高幼兒園建構游戲質量,可以從優化建構游戲環境、豐富建構游戲主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建構游戲、提高幼兒教師專業素養等方面入手,助力幼兒提高建構游戲水平。幼兒教師要不斷優化建構游戲設計,提高游戲指導能力,從而提高幼兒建構游戲質量。
參考文獻
[1]侯莉敏,劉倩.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價值與路徑取向[J].學前教育研究,2023(6):1-10.
[2]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52.
[3]楊瓊.不同搭建類型下兒童積木建構游戲發展水平[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6):76-83.
[4]張瑩,華愛華.游戲時長對幼兒積木游戲行為與作品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09(2):36-43.
[5]潘月娟,劉焱,楊曉麗.幼兒園玩教具m8nEVKg+qEMACDf/YvRdRA==配備規范的內容與實效分析:以積木配備為例[J].學前教育研究,2016(7):13-21.
[6]孟奕彤,索長清,高一波.建構游戲對3-6歲幼兒學習品質影響的實驗研究[J].早期教育,2020(9):37-43.
[7]王金娜.游戲論視角下教育的存在方式[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3(2):69-72.
[8]謝治菊.轉型期我國鄉土文化的斷裂與鄉土教育的復興[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56-161.
[9]盧淵,李穎,宋攀.鄉土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保護與傳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3):69-74.
[10]黃瓊儀,李靜.深扎國門教育之根:探索廣西邊境學前教育發展之道[J].貴州民族研究,2022(1):186-190.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STEAM理念下廣西邊境農村幼兒園建構游戲的本土實踐”(2022KY0741)、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提升專項重點課題“桂西南傳統建筑文化融入幼兒園建構游戲的實踐研究”(2023ZJY969)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歐孔群)
作者簡介:盧春霞,1994年生,廣西博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學前兒童游戲、學前教育基本理論;王永奎,1994年生,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黃可,1985年生,廣西龍州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前兒童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