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型作為評估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是教師關注的焦點。本文分別就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的特點、類型展開分析,繼而提出了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的教學策略,包括:廣泛閱讀,提升素養;深度解讀,挖掘內涵;精準訓練,提高技巧等,以期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
關鍵詞: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型;深度剖析;教學策略
高考語文閱讀理解在語文考試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傳統的教學與考查方式存在諸多弊端,如傳統教學往往側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對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題型訓練中,多采用“一刀切”方式,導致學生缺乏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個性化解讀等。因此,本文旨在對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型進行深度剖析,并探索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一、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型的特點剖析
(一)深度思維的磨礪與啟迪:從文本表層到深層意義的跨越
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的首要之務便是引領考生跨越文字的表層,深入文本的內在世界,探索作者的情感脈絡與思想精髓。這一過程是對考生深度思維能力的極致挑戰。考生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捕捉到文本中的關鍵詞句,進而通過邏輯推理與情感共鳴,構建起對文本整體意義的理解框架[1]。同時,考生還須運用批判性思維,對文本中的觀點、論據進行審視與評估,形成自己獨立而深刻的見解。這種深度思維的磨礪,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同時對其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使其能夠更加理性地分析問題、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
(二)文化傳承與人文精神的浸潤:在文字間尋覓文化的根與魂
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型作為文化傳承與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深刻的人文關懷。每一篇選文,都是一段歷史的縮影,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人文精神的彰顯。考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與道德力量。同時,考生還能夠通過文本閱讀,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于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浸潤,形成更加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
二、高考語文閱讀理解常見題型分析
(一)思路整理題
此類題型要求學生梳理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包括文章各段的內容、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文體主要涵蓋敘述性文體、論述性文體、說明性文體。具體分析如下:(1)敘述性文體的線索通常包括時間、空間、情感、故事情節和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以2023年全國乙卷的現代文閱讀《長出一地的好蕎麥》為例,文章以主人公種植蕎麥的經歷為線索,以時間線貫穿始終,從播種、生長到收獲,清晰地展現了整個過程。學生在回答此類問題時,應明確各段落所描述的具體階段,如播種階段的艱辛、生長階段的期待,以及收獲時的喜悅,同時要理解這些段落是如何圍繞時間線索有序展開,共同呈現出主人公與蕎麥之間深厚的情感以及對土地的熱愛[2]。(2)論述性文體的結構則包括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以2024年新高考I卷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持久戰的戰略與實踐》為例,文章采用的是層進式,先提出觀點的背景,然后從外部原因和內部條件論述中國實現持久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討論實施持久戰的方法,最后指出中國共產黨持久戰戰略的全面性和科學性。(3)說明性文體的順序則包括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以2020年全國Ⅰ卷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例,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回顧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清晰地展示了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勝利的歷程。
(二)語句含義題
語句含義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句子豐富含義的體會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學生需要運用“六看”思維模式,即句內三看(關鍵詞語、內部結構關系、表達特點)和句外三看(位置特點、相鄰句、段章中心)。以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社戲》中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例,就句內三看來說,關鍵詞語“好豆”“好戲”,強調了那夜的獨特;內部結構關系則通過對比現在和那夜,突出了那夜的難忘;表達特點上,語言簡潔而情感真摯。就句外三看來說,從位置特點看,此句處于文章結尾,具有總結和升華情感的作用;相鄰句回憶了那夜看社戲的歡樂場景,與之相互呼應;結合段章中心,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純真鄉情的眷戀。從一定程度上而言,學生運用“六看”思維模式,能夠提升答題的全面性、準確性[3]。
(三)語句作用題
語句作用題要求學生分析句子在文章結構與內容主題兩個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同位置的句子,其作用也不同,如文首句主要照應標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做鋪墊或總領下文;文中句起到前后照應、承上啟下、總結上文、開啟下文或為下文做鋪墊的作用;文末句則總照應開頭或標題、卒章顯志、揭示中心或總結全文、深化主題。以2021年全國甲卷的文學類文本《當痛苦大于力量的時候》為例,文中開頭一句“王小妮,還記得你初到這個城市時的樣子嗎”為文首句,它照應了標題,引發了讀者對主人公在城市經歷的好奇,同時為下文回憶主人公的故事埋下伏筆;文中一句“他的內心在掙扎,在痛苦”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對他遭遇的描述,開啟下文對其內心斗爭的深入剖析;文末句“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真諦”總照應開頭的疑問,揭示了作者對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總結全文,深化了主題。
(四)標題作用題
標題作用題是高考語文閱讀理解中的常見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標題含義和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時,學生需要明確標題的表層含義(字典義或常用義)和深層含義(比喻義、象征義、雙關義等),并分析標題與文章結構、主旨情感、人物命運等方面的關系。以2020年全國Ⅲ卷的文學類文本《記憶里的光》為例,標題的表層含義是指記憶中那些如光般明亮的事物或場景,而深層含義則象征著在艱難歲月中給人希望和力量的溫暖與美好,比喻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珍貴經歷[4]。從與文章結構的關系來看,標題貫穿全文,各個段落都圍繞著“記憶里的光”展開回憶和敘述;從主旨情感來看,標題表達了作者對過去歲月的懷念與感慨,以及對那些給予他力量和希望的事物的感恩之情;從與人物命運的聯系來看,“光”代表著人物在困境中堅守和追求的信念,影響著他們的人生選擇和發展。
(五)小說類閱讀題
小說類閱讀文本常考題型包括環境描寫的方法和作用、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等。環境描寫的方法包括修辭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多角度描寫等,其作用則在于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與心情、表現人物性格或品質、推動情節發展等。而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時,通常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進行。就環境描寫的題型來看,以2024年全國甲卷的小說《麥香》為例,文中“金黃的麥田……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麥田的廣闊與美麗;在環境描寫的作用方面,文本中“夕陽的余暉……蒙上了一層溫暖的橘紅色”,通過對夕陽余暉的描寫,渲染了溫馨、祥和的氛圍,烘托出人物內心的滿足與安寧,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為后文主人公的決定做了鋪墊。在概括小說主要情節的題型中,以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小說《給我一個魚簍》為例,按照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的順序,可以概括為:開端是主人公來到河邊想要捕魚;發展是主人公在捕魚過程中結識了新朋友;高潮是主人公和朋友一起遭遇了突發的暴風雨;結局是主人公和朋友成功克服困難,帶著收獲回家。在分析人物特點的題型中,以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小說《到橘子林去》為例,通過對主人公在橘子林里的活動,以及與他人交流的描述,能夠分析出主人公好奇、勇敢、富有冒險精神等特點。
三、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型的教學策略
(一)廣泛閱讀,提升素養:構建多元閱讀生態
1.創建閱讀角,激發閱讀興趣
為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助力學生積極應對高考語文各類閱讀題型,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設立“閱讀角”,根據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需求,精心挑選并展示來自不同領域、不同風格的書籍和雜志,如社會議論文集《南方周末》的精選文章、科普巨著《時間簡史》的通俗版、經典人文小說《紅樓夢》等。每周設定“閱讀分享日”,鼓勵學生帶來自己喜愛的書籍,與同學們分享閱讀感悟,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以此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激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養主動閱讀的習慣[5]。
2.主題閱讀,深化理解
圍繞特定主題進行深度閱讀,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強化學生閱讀解題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教師可以選取“人與自然”作為主題,搜集并推薦一系列相關文章、報道、散文甚至詩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環境問題的現狀,感受到不同作者對環境問題的獨特見解和情感表達。具體來說,以“人與自然”主題閱讀周為例,教師可以每天安排不同形式的閱讀材料,如新聞報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的紀錄片觀后感、詩歌朗誦《地球之歌》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各自的學習心得,共同撰寫一篇關于人與自然的議論文,將所學知識與個人思考相結合,增強表達能力和論述深度,為高考蓄力。
(二)深度解讀,挖掘內涵:培養深度閱讀思維
1.文本細讀,捕捉細節
文本細讀,是通往作品靈魂深處的橋梁。它要求讀者放慢腳步,像考古學家一樣,在字里行間尋找隱藏的信息與情感。例如,在《紅樓夢》的“黛玉葬花”場景中,教師可以通過“批注式閱讀”法,引導學生深入剖析黛玉的每一個細微動作、每一句低吟淺唱。如黛玉手持花鋤,淚眼婆娑地凝視著滿地的落花,這一細節不僅展現了黛玉的多愁善感,更暗示了她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悟。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黛玉的內心世界,理解她為何會對自然界的凋零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進而揭示她悲劇命運的深層原因——對美好事物消逝的無力感與對自身命運的無奈接受。
2.情境還原,情感共鳴
情境還原,是一種讓文本“活”起來的教學方法。它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手段,讓學生穿越時空,與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以杜甫的《登高》為例,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高所見的秋日長江景色,以及其年老多病、漂泊異鄉、憂國傷時的愁苦之情。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這一情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編排一場小型的舞臺劇。學生分別演繹詩人杜甫、周圍的游客等,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將詩中描繪的蕭瑟景象生動再現。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詩人所經歷的滄桑與無奈,還能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深刻理解其深沉的愁苦和憂思。
通過文本細讀、情境還原等閱讀訓練方式,學生的閱讀素養能夠得到質的飛躍和突破,在解答高考閱讀題型時會更加游刃有余。
(三)精準訓練,提高技巧:構建高效解題框架
1.分類訓練,對癥下藥
針對高考閱讀理解中常見的題型,教師需設計針對性的訓練題目,讓學生熟悉各類題型的解題技巧。例如,針對標題作用題,教師可給出不同類型的標題,如直白型標題、含蓄型標題、雙關型標題等,讓學生探究這些標題的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還有它們和文章結構、主旨情感、人物命運等方面存在的關聯。以一篇題為“風雨中的守望”的文章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風雨”和“守望”的具體所指以及象征意義,探討這個標題是如何統領全文、反映主旨、暗示人物命運的,以此鍛煉學生對標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2.模擬考試,實戰演練
模擬考試不僅是檢驗學習成果的關鍵手段,更是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調整的重要環節。在每月一次的高中語文閱讀理解模擬考試中,教師應確保試題覆蓋各種題型,難度適中,貼近高考實際。考試結束后,及時的成績分析與反饋尤為關鍵,為此,教師可利用數據分析工具,統計班級整體及各題型的得分情況,識別共性錯誤與知識盲點。在成績分析會上,教師除了總結班級表現之外,還應鼓勵學生分享答題心得與錯題反思。例如:邀請學生分享其快速定位主題句的技巧;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細節理解題上失分較多的原因和改進計劃。這樣的交流旨在促進班級內部的學習互助,幫助學生從同學的經驗中汲取養分,優化自己的學習策略,以便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結束語
本文深入剖析了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型的特點,強調了從文本表層到深層意義的跨越以及文化傳承與人文精神的浸潤。通過對常見題型的細致分析,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理解不僅是對知識的考查,更是對思維能力與綜合素養的檢驗。在教學策略上,本文提出廣泛閱讀以提升素養、深度解讀以挖掘內涵、精準訓練以提高技巧等建議,旨在構建高效、多元的閱讀理解教學體系。展望未來,相信相關教育工作者能夠進一步研究、探討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型的解題策略,為學生的高考之路乃至人生旅途增添更多光彩。
參考文獻
[1]邱嘉喜.高中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與實踐[J].讀寫算,2024(21):62-64.
[2]張艷玲.基于部編版教材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11):55-57.
[3]張俐莉.培養高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9):31-33.
[4]李玉榮.支架模式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24(15):61-63.
[5]姚曉亮.有心插柳 多措并舉:再談高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指導策略[J].考試周刊,2023(47):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