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生物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構建有利于社會責任培養的教學環境,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以及自身的責任和所扮演角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鑒于此,本文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高中生物教學中應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以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生物教學;社會責任;實踐研究
在新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教育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高中生物教學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因此,在高中生物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的實際應用,進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能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師應當重點圍繞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在開展生物教學過程中,不斷向學生滲透社會責任理念,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物科學觀念和價值觀念。
一、高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在講解生物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因此,生物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生物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了解生物科學對社會、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深遠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不僅體現在對自我行為的約束上,更體現在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愛和貢獻上[1]。同時,在生物教學的課堂中,教師要結合具體案例,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使學生明白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也思考自己作為公民應當如何行動,以此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深化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引導下,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思考和創新的引導者,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入生物科學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熱點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教師要營造開放、自由的課堂環境,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勇于質疑和辯論,不僅能使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基礎知識,更能學習到如何獨立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2]。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假設、設計新的實驗方案,并進行實踐操作,以此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
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生物教師在傳授生物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利用豐富多彩的生物實踐活動,如野外考察、社區調查等,讓學生親身感受生物科學的魅力,增強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和熱愛。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3]。同時,為深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生物教師還需要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
盡管高中生物教學在改革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一定的進步,但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部分高中生物教學仍停留在書本知識的講解上,缺乏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不但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應用生物學知識,更無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此外,教師單純講解教材內容,也容易使學生對生物學科失去興趣,影響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限制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阻礙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二)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講授+板書”模式,導致課堂互動性和趣味性不足,不但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限制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而且過于單一的教學方式,致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抑制學生的潛能發揮,從而使學習的生物成績無法提高[4]。另外,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限制學生個性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從而影響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三)實踐教學環節不足
生物科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只有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成績,教師實踐教學環節不足,導致學生缺乏親身參與生物實驗和實踐活動的機會,不僅影響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也限制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影響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5]。同時,實踐教學環節不足,也使得生物科學這門學科的魅力大打折扣,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逐漸減弱,影響高中生物教學的整體效果,阻礙學生未來在生物科學領域的發展。
三、教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策略
(一)情境創設法
高中生物學科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化特點,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教師要善用新教學方法。如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高中生物教師利用情境創設法,模擬真實的社會環境,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生物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并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問題,這樣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生物學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踐生活相結合,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受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6]。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與生物學緊密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講授高一生物必修1“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這一課時,教師模擬超市購物的場景,讓學生作為消費者,觀察食品包裝上標注的主要成分,包括糖類和脂質的種類和含量,不但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生物學知識的實際應用,還能使學生深入思考食品營養和健康。為此,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食品標簽,并提問:“這些糖類和脂質在我們的身體中有哪些作用?為什么食品中需要添加這些成分?”鼓勵學生結合生物學知識,解釋這些成分的作用和添加的原因,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在人體中的作用,還能使學生充分認識食品選擇與健康的密切關系。接著,教師引入社會熱點問題:“近年來,肥胖癥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這與我們日常飲食中的糖類和脂質攝入過多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消費者,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食品,才能既滿足口味又保持健康?”引導學生在模擬的超市中挑選食品,并討論和比較不同食品中糖類和脂質的含量,思考如何做出更健康的選擇,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生物學知識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扮演營養師或健康顧問,為其他學生提供建議和指導,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通過今天的活動,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自己應該如何選擇食品,保持健康?你覺得生物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實際應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但能鞏固學生的生物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任務分配法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利用任務分配法將社會責任的培養與具體的學習任務相結合,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生物知識,體驗到作為公民的責任與擔當。為此,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依據,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實踐性的任務,讓學生分組合作、自主完成,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7]。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開展與生物科學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與環保志愿者活動、進行生物科普宣傳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生物知識,使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關注環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講授高一生物必修1“細胞的衰老和死亡”這一課時,教師將學生分組,每組選擇一個與細胞衰老或死亡相關的子課題,如“細胞衰老的分子機制”“細胞死亡在疾病中的角色”“如何延緩細胞衰老的速度”等,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積極尋找相關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并嘗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深入理解細胞衰老和死亡的生物學原理,還能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在完成子課題的研究后,教師讓學生以PPT、海報、小論文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分享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不僅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還使學生從其他同學那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經驗。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細胞衰老和死亡與社會責任之間的聯系,如“如果我們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速度,那么這對人類健康和社會有何意義”“如何利用我們所學的知識為社會健康做出貢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物科學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生物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組織學生進行關于“健康生活與延緩衰老”的科普宣傳活動,向公眾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延緩衰老的方法,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生物知識,還能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關注健康,從而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三)實踐活動法
實踐活動法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體驗和參與生物科學的探索與應用,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深入了解生物學的實際意義,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組織多樣化的生物實踐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知識,觀察、記錄和分析生物現象,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
感[8]。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知識為社區提供服務,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不僅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例如,在講授高一生物必修2“人類遺傳病”這一課時,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走出課堂,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社區或地區的遺傳病調研工作,包括遺傳病的種類、成因、預防和治療等方面的內容。在調研過程中,讓學生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向社區居民了解遺傳病的發病情況、家庭遺傳史等信息,通過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使學生直觀認識遺傳病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影響,并理解預防遺傳病的重要性。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為社區居民提供遺傳病的預防和治療建議,不僅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深化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更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的實際應用價值。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撰寫調研報告,分析遺傳病的發病規律和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不僅能使學生深入了解遺傳病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情況,還能鍛煉學生的科研素養和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創設法、任務分配法和實踐活動法等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教師還應注重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艷紅,王明明.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研究[J].求知導刊,2023(23):44-46.
[2]張海斌.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中國標準化,2023(14):200-202.
[3]王順梅.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12):137-139.
[4]吳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實踐與思考:以“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園”一課為例[J].中學科技,2022(19):42-44.
[5]瞿斌.例談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教學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22(26):40-42.
[6]吳綠芙.核心素養中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培養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貫穿與落實[J].高考,2022(9):87-89.
[7]王萬里.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2(2):107-109.
[8]曾秋嫻.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策分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53-55.
本文系貴陽市第一中學教育科研課題“基于社會責任培養的高中生物教學研究與探索”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yyzKT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