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強邊固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孫紹騁書記“走邊關”時的指示精神,“一攬子”解決邊境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興安盟委聚焦聚力推動“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從2022年開始謀劃建設一流邊防線,制定印發《興安盟建設一流邊防線實施方案(2023-2024年)》,補短板、強弱項,重點實施基礎固邊、產業興邊、保障穩邊、團結戍邊四大工程,著力構建穩邊固邊的“銅墻鐵壁”。
關鍵詞:興安盟 一流邊防線 邊民富足
一、建設興安盟一流邊防線背景
興安盟有130.283公里的邊境線,全部與蒙古國接壤,有2個邊境市(旗),分別是阿爾山市和科右前旗,其中涉及抵邊鄉鎮3個(阿爾山市姐天池鎮、白狼鎮,科右前旗滿族屯滿族鄉)、抵邊村3個(阿爾山村、伊爾施村、三岔嘎查),邊境管理區1.7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萬余人。設有中蒙阿爾山—松貝爾口岸,是我國5個對蒙古國開放的國際性季節開放口岸之一,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具備公路、鐵路、航空、水運“四位一體”條件的國際性季節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更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重點規劃的亞歐陸路通道之一。
“治國必治邊”。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來到阿爾山市,就守邊固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2年5月、2023年8月,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先后到阿爾山市和科右前旗,實地考察強邊固防工作和邊境地區發展。黨中央、國務院,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為興安盟邊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建設興安盟一流邊防線的主要經驗
(一)高擎精神之炬,增添建設一流不竭動力
興安盟盟委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的重要講話精神,于2022年底提出建設興安盟一流邊防線。主要負責同志多次開展實地調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論證,推動出臺《興安盟建設一流邊防線實施方案(2023-2024年)》,圍繞基礎固邊、產業興邊、保障穩邊、團結戍邊“四項工程”,謀劃重點項目76個、系列活動15項,總投資達11.85億元。盟發改委牢牢扛起這一重要政治責任,積極發揮統籌指導、協調保障、項目推進職責,制作項目分布圖,實行掛圖作戰,建立常態化督查調度機制,組織各地各部門定期分析形勢、研究對策、解決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按時高效完成。
(二)筑牢固邊之基,描繪建設一流發展底色
以基礎固邊為核心,統籌推進“水、電、路、訊、房、廁、坪、智、熱、網”十項基礎設施工程。目前,飲用水、電力、通信、廣電已經普遍覆蓋抵邊自然村、邊防哨所、邊境派出所和抵邊警務室;通過危房改造、戶廁改造和供熱能力建設,抵邊軍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最美邊防防火路發揮了鞏固邊防安全和森林草原防火的重要作用,也為邊境旅游提供了無限風光;直升機停機坪開辟邊境“空中通道”,強化了邊境應急指揮、緊急避險等功能;新建升級鐵絲網、升級改造智能管控設施,搭建了綜合立體防控體系。隨著基礎固邊工程的實施,高效便捷、軍地一體、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健全完善。
(三)探索興邊之鑰,破解建設一流瓶頸難題
以產業興邊為重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和畜牧業,種植食用菌、赤松茸和道地藥材,建設羊草種子基地,落實輪作補貼,改良肉牛、鹿業養殖,羊肉加工生產線等項目的建設,使抵邊農牧戶收入大幅增加。積極打造泛口岸產業集群,阿爾山口岸恢復通關,邊境互市貿易購物中心正式運營,水發物流園區、智慧口岸配套、通關能力提升等項目加快建設,進出口貿易實現常態化。積極發展邊境特色旅游業,開通最美邊境草原旅游環線、“尋跡紅色”愛國之旅等旅游路線,邊境旅游人次大幅度增加,邊境旅游釋放新活力。隨著產業興邊工程的實施,一幅產業興旺、邊民富足的美麗邊境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四)用足穩邊之策,提升建設一流保障水平
以保障穩邊為依托,提升邊境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研究出臺差異化和精準化政策,邊民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社會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有效提升,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建成阿爾山市人民醫院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搭建遠程會診平臺,開展醫療義診活動,緩解了邊境地區就醫難問題。爭取中央財政教育特殊補助資金用于邊境國門學校建設,改善了邊境地區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建強邊境地區民兵和護邊員隊伍,組建“雪城義警”“守望草原巡防隊”,形成“邊管民警+雪城義警+護邊員”的邊管格局,強化了護邊力量。隨著保障穩邊工程的實施,抵邊地區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人口“空心化”得到有效改善。
(五)凝聚戍邊之力,壓實建設一流共建機制
以團結戍邊為動力,發揮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強邊固防的制度優勢,駐邊部隊與地方群策群力,聯動共建,開展“走邊關、話初心、共建一流邊防線”聯合主題黨日、“最美戍邊家庭”評選、《守望相思樹》展映、烏蘭牧騎慰問演出等活動,營造了強邊固防“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圍。隨著團結戍邊活動的開展,“護邊光榮”“守土有責”的氛圍日益濃厚。
三、建設興安盟一流邊防線取得的成效
(一)實施“基礎固邊”工程,邊境地區基礎設施覆蓋水平全面提高
新打機電井3眼、水源井134眼、升級改造供水管道19公里,解決240戶邊境居民、2個邊防哨所飲水安全問題。新建及升級10kv線路93公里、低壓線路63公里、配電變壓器23臺,有效滿足邊境地區生產生活用電。累計新建邊境地區公路313公里,抵邊群眾出行更加便利,軍隊機動運輸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新建4G基站34座,擴大光纖寬帶和通信網絡在邊境地區的有效覆蓋。改造為52抵邊農牧民房屋,每平方米獎補1200元,建設抵邊戶室內水沖式廁所,群眾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通邊要道、關鍵卡口安裝高清監控設備,邊境智能管控的基礎條件大為改善。改造供暖管線,購置清潔能源供熱設施,極大改善邊境軍民的冬季取暖條件。改善升級改造邊境阻隔鐵絲網,物防能力顯著提升。高效便捷、軍地一體、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體系得到健全完善。
(二)實施“產業興邊”工程,邊境城鎮區域優勢得以發揮,抵邊農牧戶收入大幅增加
落實輪作補貼,種植道地藥材,新建食用菌大棚60座,新建和赤松茸鋼架冷棚,改良肉牛,發展舍飼養鹿,增加就業崗位1500個.發展邊境旅游,開通4條精品邊境旅游路線,2023年阿爾山市共接待游客536.71萬人次,旅游收入實現67億元。開展電商培訓線上、線下累計培訓500余人次,覆蓋特色農畜產品銷售企業40余家。2023年,滿族屯滿族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000元,同比增長5.8%。
(三)實施“保障穩邊”工程,邊境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研究出臺差異化和精準化政策10余項,邊民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社會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有效提升,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邊防哨所實現每周投遞3-5次,滿足邊防官兵用郵需求。開展巡邊義診活動,通過配備家庭醫生、建立健康檔案等措施,緩解了邊境地區就醫難問題。為抵邊牧戶安裝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保障抵邊牧戶用電需求。爭取中央財政教育特殊補助資金用于邊境國門學校建設,改善了邊境地區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四)實施“團結戍邊”工程,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強邊固防的制度優勢持續鞏固
為抵邊牧戶樹立國旗桿,發放國旗。開展“邊管民警+雪城義警+護邊員+群眾”聯合巡邊活動。全盟烏蘭牧騎創作歌頌守邊固邊舞蹈和音樂等10余部文藝作品,進軍營開展“守邊固防”主題慰問演出。《守望相思樹》累計播放200余場,營造了強邊固防“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圍,“護邊光榮”“守土有責”的氛圍日益濃厚。
四、建設興安盟一流邊防線面臨的問題
對比全國、全區其他邊境地區,興安盟經濟總量較小、結構不優、產業單一、抗風險能力差、人口流失、人才短缺、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依然突出。
(一)抵邊地區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較為薄弱
興安盟邊境地區交通基礎建設薄弱,邊防巡邏路多數為砂石路,公路覆蓋率較低。抵邊地區電力基礎設施薄弱,農網供電距離長,供電能力不足,通信設施建設明顯落后,部分牧點通訊不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邊民的流失。
(二)邊境“空心化”問題突出
興安盟大部分邊境地區自然環境惡劣,呈現邊境前沿住戶向非邊境中心城鎮轉移趨勢,常住人口逐年減少,人口老齡化、人口“空心化”問題日趨嚴重,邊防建設、邊疆發展、合力強邊固防可依托的人力資源較為有限。
(三)邊境地區經濟發展動力不足
興安盟邊境地區缺乏重大項目支撐和優勢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單一,主導的農牧業、能源、旅游產業發展不足,帶動力不強,邊境地區人均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邊境城鎮對勞動力和人口的吸納能力,制約了邊境地區長遠發展和邊境安全。
五、建設興安盟一流邊防線的建議
(一)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認真抓好《邊境地區“水電路訊”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的貫徹落實,將《意見》提出的加強守邊固邊興邊各項政策落實到建設一流邊防線實踐中,做好各項重點任務的銜接,搶抓施工“黃金期”,做到項目謀劃精、研判準、成效實。
(二)繼續提供政策資金支持
國家層面進一步完善支持沿邊地區發展相關政策體系,在政策落實、責任細化、目標分工等方面強化實施,推進沿邊地區開發開放,賦予口岸相應區域在財稅金融、國土規劃、貿工旅游、便利通關、招商引資等方面先行先試自主權。地區層面認真梳理國家和自治區利好政策,深入研究《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關于支持邊境城鎮提升穩邊固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以及“政策落地工程”,積極爭取享受更多政策和資金紅利。
(三)廣泛開展團結戍邊系列活動
繼續廣泛開展團結戍邊系列活動。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促進盟直部門、社會團體、青年學生等各類群體更大范圍、更多數量地參與到團結戍邊的活動中,有效傳播戍邊衛國文化,大力弘揚“相思樹”精神,讓抵邊群眾和官兵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以及大家庭的溫度。
(四)擴大“興安盟一流邊防線”的影響力
重點篩選實施較好、成效顯著、群眾滿意度高,具有“一流”效果的項目和活動,指導旗縣市和項目單位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持續收集整理一流邊防線建設以來的工作資料、典型經驗、動人事跡,完整展示在建設過程中對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成效,擴大“興安盟一流邊防線”的影響力。
(作者單位:興安盟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