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菌菇產業發展起步早、輻射帶動廣、消費能力強,是地區農業生產、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當前,菌菇產業面臨產業初級、產能有限、產品粗放等發展瓶頸。推動菌菇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構建產業鏈條、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強品牌和標準體系建設、用好旅游業帶動消費契機。
關鍵詞:菌菇產業 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幸福的根基所在,更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在高質量發展任務緊迫與傳統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當下,做好新時期鄉村振興工作,是發揮地區產業聯動、帶動優勢,提升產業發展質效,滿足人民生活富裕、物質豐盈的需要。阿爾山市菌菇產業發展起步早、輻射帶動廣、消費能力強,是地區農業生產、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需要深入思考菌菇產業發展的背景、發展方向、實踐路徑等關鍵問題,錨定發展方向,立足已有基礎,解決當下問題需要,探索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舉措。
一、興安盟菌菇產業概況
興安盟位于大興安嶺南麓,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大興安嶺山脈影響,地區立體氣候特征明顯,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全盟森林覆蓋率良好,松樹、樺樹等林木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林業綠色生產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近年來,興安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產業發展理念,全鏈條打造“興安盟土特產”區域品牌。其中,以天然林木、秸稈為培養料,選育優質菌種,精心培植的菌菇產品成為新的農產品亮點。同時,地方政府支持菌菇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大投入與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深化產業加工環節,挖掘產品價值。
目前,興安盟盟內的阿爾山全域、扎賚特旗北部地區菌菇生產不斷發展壯大。培植的食用菌具有品質好、產出高的特點,兼具人工培育的商品性與野生菌菇的營養性。興安盟積極踐行科技先行理念,推動菌菇品種更新迭代,赤松茸、羊肚菌、猴頭菇等品種廣泛鋪開,構建了品類齊全、產出多元的產業格局,形成了人工培育與野生菌菇采集并駕齊驅的發展勢頭。
產業發展促民生。興安盟以食用菌產業為紐帶,在引入科技力量支持菌菇產業創新發展的同時,還順勢解決農業人口增收就業難題。目前全盟野生蘑菇、木耳年生產加工能力已達10噸左右。2023年,新建50畝赤松茸養殖大棚、1200平米赤松茸生產車間,生產赤松茸鮮品150噸、黑木耳干品56.6噸,產值2700萬元。生長于林間地頭的菌菇,正逐漸成為地區經濟發展新動能,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新動力。
二、阿爾山市菌菇產業發展概況
阿爾山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興安盟西北部,緊鄰蒙古國東方省。阿爾山地處大興安嶺西南山麓,呼倫貝爾、科爾沁、錫林郭勒和蒙古四大草原交匯處,屬于森林和草原過渡地帶,以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地區自然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綠色植被覆蓋率達95%,農林牧交織呈現,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自2000年開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在阿爾山地區全面實施,在生態保護為主、綠色發展優先的基調下大量林業工人開始轉向林下經濟生產。當地居民在政府引導下發展菌菇培育,人工栽培黑木耳因其生產技術傳播較為便利,產品受眾廣、銷售好,產業發展較為迅速,逐漸建立起成熟的菌種培育、菌袋(棒)出售的產業模式,大批居民投入菌菇培育隊伍。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支持下,借助駐村幫扶、產業協作政策,帶動了勞動力增收就業。
得益于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居民充分利用自然稟賦,結合生產實際探索出人工培育結合野外采集的生產模式。從每年六月起,阿爾山地區各類菌菇漸次成熟,采集野生菌菇成為居民短期農業生產重點。其中,雞血蘑、榛蘑、小黃蘑、白蘑等品種因產量有限、人工培育難等因素,基本以人工野生采集為主,產品味道鮮美、綠色無污染、營養價值較高,頗受市場歡迎。同時,人工規模化菌菇培養成為產品來源的主要渠道,可以規模化供應市場,成為菌菇消費的主要品類。人工培育解決了菌菇生產的季節性難題,產能穩定、產出可靠,彌補了采集野生菌菇的產出季節性、產量不穩定等問題。
菌菇消費既根植于地方飲食文化,又得益于旅游業發展帶動。近年來,在旅游消費火熱的背KazCK4JQBetgvvRZfOb+Ww==景下,阿爾山實現本土菌菇產品的銷售熱潮。從東北特色小雞燉蘑菇等美食到綠色生態伴手禮,菌菇消費呈現出巨大發展潛力。同時,在本土供應有限、產品價格較高的情況下,因勢利導大量引入鄰近地區菌菇產品,滿足市場供應的同時,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營收益,帶動了其他地區菌菇產品銷售。
三、阿爾山市菌菇產業發展的現實困境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對鄉村產業發展予以大力支持,人才技術下沉、資金原料下鄉、方針政策下戶,阿爾山地區鄉村振興戰略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隨著發展目標轉換、市場需求升級、生態保護嚴峻等情況凸顯,亟需產業提檔升級、產能有效供給、產品供應可靠、嚴守綠色生態。因此,深刻領悟新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尋求發展新突破勢在必行。
(一)產業基礎實力不強
阿爾山地區菌菇產業在初期發展較快,成為家庭農業、庭院經濟的重要內容。但是,個體家庭投資存在長期低端重復,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技術研發與設備投入。企業缺乏對技術的持續投入。在菌種培育、速凍保鮮等關鍵技術方面長期缺乏創新,造成地區菌菇產業徘徊在較低水平難以突破。隨著國內菌菇產業整體性提檔升級,技術革新、產品迭代進程進一步加快,傳統菌菇品種的經濟價值逐漸走低,常規類型菌菇產品如黑木耳、平菇因技術難度小、生產要求低,已經在全國各地普遍推廣。阿爾山地區菌菇產業出現“規模化生產不顯著,特色化產品不突出”的尷尬局面。產業收益得不到有效提升,進一步降低了持續投入與政策性支持的熱度。
(二)效能提升程度有限
由于野生菌菇資源的不穩定性,采摘所需人工多、時間長,成品質量不一、商品性較差等原因,與市場對接不穩定,容易造成貨物積壓與商品稀缺兩種處境,影響經營穩定性。人工培育存在著各地區、各企業各自為戰、重復建設的問題,始終沒有突破地區核心技術研發、生產規模量級增長、保鮮速凍冷庫建設、產品梯隊規劃等發展問題。因此,人工培育菌菇依然存在類型多、總量少的問題。另外,長期缺乏菌菇科學系統研究以及產學研體系建設,存在本地區大量野生菌菇資源種類基數不清、野生菌菇生物信息不全、人工轉化培育能力不足的問題。
(三)優質產品供應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文章指出,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這為做優做強鄉村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出了新的要求。阿爾山地區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使得游客對當地農副產品品質有著特殊的信賴。在“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六要素消費體系下,菌菇消費至少占據了其中“吃”“購”兩項。目前,產品同質化、包裝粗簡、種類不多等市場供應問題,導致消費意愿下降,體驗好感度降低。目前,本地產品體系打造初級、消費品牌效應不強等關鍵問題,已經阻礙了菌菇產業鏈延伸、產品價值挖掘。
(四)生態影響日漸明顯
隨著野生菌菇市場消費的火熱,野生菌菇的收購價格進一步提升。野生菌菇的生長受降水豐沛、氣溫變化、植被情況等多種因素影響,產量不穩定、品種不確定。當地群眾看到巨大的市場前景,憑借對地區野生菌菇資源的了解,大量自由勞動力三五成群進山采集野生菌菇。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采集利用,造成一系列不良影響:一是使得野生菌菇再生繁殖趨于衰退,部分種類菌菇資源較少甚至瀕臨枯竭。以藥用植物靈芝為例,生長于腐樹或樹木根部的野生靈芝,因過度采伐,人為破壞原生環境,導致野生靈芝逐步退化,菌絲體生長緩慢,色澤暗淡,產量大幅下降。二是大范圍過度采集菌菇破壞了草皮及附著植物生長,造成土地沙化、植被覆蓋率降低等情況。
四、阿爾山市發展菌菇產業實踐路徑思考
(一)加快構建產業鏈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也是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立足已經形成的基礎條件,推動形成“生產—加工—儲存”的產業鏈條,以生產規模大、產業條件好、技術成熟的企業為龍頭,發揮人力、土地、社會服務等優勢,聚焦產業發展需要的配套設施,提高人力資源供給,加快建設深加工與精加工項目,提升產品附加值,將菌菇產業發展成為帶動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
(二)加強科技創新引領
科技是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阿爾山地區菌菇產業發展重點是用科學技術解決好推動產業進步、優化菌菇品類等技術難題,建立科學規范的生產體系與長久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強化菌菇產業科技支撐,摒棄向數量要價值、靠產量提收入的經營方式,適時引入新、特、優菌菇品種,搶先布局產品市場,探索產業發展新方向。推進菌菇生產培育標準化建設,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以天然無污染為重點,關注農藥殘留物、土地重金屬含量等關鍵指標,科學培育健康綠色菌菇產業,使消費者樂于為健康消費、為綠色買單。推動科技興農強基促發展,更新設施設備,增加烘干晾曬、速凍保鮮設備,豐富產品供給。
(三)加強品牌和標準體系建設
一是著力深化產品生態內涵,優化產品質量。阿爾山菌菇產業發展存在著“產品認可度好”但“產品標準差”的現實問題。一直以來,“重”推廣菌菇專業化和規模化培育,“輕”地方菌菇產品標準建立與產品全流程監管。從產品供給而言,要立足阿爾山地區森林覆蓋率高、負氧離子高、火山礦泉水等資源優勢,建立健全生產全過程標準,把優勢集中起來,強化流程檢測、產品質檢,有效深化生態內涵,切實優化產品供給。二是立足文化特色,強化品牌打造。阿爾山地處我國東北區域,在飲食文化中菌菇產品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存在“產品知名度高”而“地區品牌弱”的情況。結合實際將產品特點轉為發展脈絡,將單體產品轉為地區品牌,努力形成自然為底色、文化為本色、產品有亮色、產業強特色的發展勢頭。
(四)用好旅游業帶動消費契機
自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堅持“以旅為主 為旅而為”的發展思路,以旅游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在多年努力下實現游客數量攀升、旅游產業繁榮的良好局面。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六要素做文章,菌菇產業大有作為。結合地區優勢農產品,綜合開發即食性菌菇產品,提高菌菇產品有效供給,滿足消費者多元需要。開發農文旅項目,強化游客即刻性體驗、場景化消費,在生態景區內配套菌菇生長學習、產品生產體驗等活動,在豐富場景業態的同時,促進旅游消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新長征, 2023 (7): 4-11.
[2] 吳美榮.阿爾山市強化藥用植物保護利用[J].內蒙古林業,2022 (12): 28-30.
[3] 鐘鈺,崔奇峰.從糧食安全到大食物觀:困境與路徑選擇[J].理論學刊, 2022(6): 102-109.
(作者單位:1.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2.阿爾山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