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具有強大發展動能。低空經濟包含“新制造”“新服務”和“新業態”,契合新質生產力的應然特征。同時,低空經濟通過催生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帶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引領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當前,低空經濟需要掌握好發展的著力點——把握低空經濟發展的關鍵資源,構建低空經濟的核心產業體系和完善低空經濟的配套設施建設,促進低空經濟從蓄勢待發到振翅騰飛。
關鍵詞:低空經濟 新質生產力 低空產業
新質生產力是“兩個大局”背景下對高質量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順應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的必然選擇,更是構筑新競爭優勢和贏得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
2021年,低空經濟的概念被寫入國家規劃;2023年,低空經濟被提升至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低空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毫無疑問,作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低空經濟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那么,低空經濟究竟如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
一、低空經濟中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意涵
低空經濟是指以航空載運與作業裝備技術為主要工具,以低空空域為主要活動場域,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最終產出形式的系列經濟活動構成的經濟領域。中觀上,低空經濟包括三大核心產業,即生產低空飛行產品/服務的低空運輸、作業與休閑娛樂業;為低空飛行產品/服務生產提供裝備與技術的航空載運與作業裝備技術業;為低空飛行產品/服務輸出提供支撐的低空交通基礎設施與服務業,三者構成了低空經濟的核心種群。
低空經濟契合新質生產力的應然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低空經濟中包含“新制造”。要稱得上是“新質生產力”,不是普通的科技進步,不是邊際上的改進,而是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所謂顛覆性科技創新,黃奇帆認為以下五個新的標準至少要滿足一個:新的科學發現、新的制造技術、新的生產工具、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產品和用途。而以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為代表的低空飛行器正是新的產品,具備短途運輸、航空探測、空中作業(工農林牧漁)等新用途。這些具有顛覆性的產品和科技將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如空中物流、空中通勤、空中旅游等,這也正是低空經濟全面布局,與各個產業匯聚協作的縮影。
二是低空經濟中包含“新服務”。新質生產力需要有新服務,重點在于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通用航空生產屬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第二層分類,和制造業強相關。而低空經濟中就包含著如航空貨物運輸、航空器制造、空中交通管理活動等多樣的生產性服務業,可以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提升高端制造中的服務價值。
三是低空經濟中包含“新業態”。培育新業態的核心是推動產業變革,是產業組織的深刻調整,全球化和數字化是兩個關鍵推力。就低空經濟而言,在促進內外貿標準銜接、檢驗認證銜接、監管銜接的前提下,航空器的生產和進出口無疑是有利于實現全球化新業態,最終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數字化的重點在于形成產業互聯網,依托互聯網平臺和各種終端,直接面對全世界的消費者,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實現小批量定制、大規模生產、全產業鏈貫通、全球化配送,而低空經濟的三大核心產業——低空運輸、作業與休閑娛樂業,航空載運與作業裝備技術業以及低空交通基礎設施與服務業,涵蓋從生產到運輸再到服務保障的全產業鏈,具備實現數字化新業態的巨大潛力。
二、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內在機理
(一)低空經濟催生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
低空飛行活動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主,涵蓋載人載貨、航拍、電力巡檢、農林植保、應急救援及行政執法等眾多運行場景,低空經濟的發展對航空器及基礎設施服務的性能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航空器性能上,傾轉旋翼、復合翼、智能飛行等技術有待突破,無人機專用芯片、飛控系統、動力系統、傳感器等關鍵技術亟需自主設計研發;整機制造上,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水陸兩棲飛機、固定翼多用途飛機、10座以上中大機型通航飛機、中輕型直升機、旋翼機是當下的發展重點;基礎設施及服務上,需要依托5G-A通感一體、北斗高精度定位、算力、網絡安全等一系列基礎設施,不僅可以支持低空飛行器的實時數據傳輸,還可以助力實現低空飛行器的可視、可管、可控,賦能低空飛行安全監管。
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低空經濟,既被賦予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的期待,又要保證低空飛行安全,對航空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更嚴的要求;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下,無人機的自主識別與感知避讓、航空器自動駕駛是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難關;同時,空域管理、飛行保障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也需要與時俱進,通過實時監控、自動調度與預警等功能,使低空航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無疑,低空經濟的火熱必然會催生科學技術的進步、航空裝備的更新,而新質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相伴相生。
(二)低空經濟帶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
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是高效激活新質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在低空經濟中,低空空域和能源是重要的資源要素,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正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此外,資本、技術、人才等也是發展低空經濟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低空經濟的發展可以帶動這些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
資源要素上,低空空域作為低空經濟發展的空間維度,隨著航空業的發展,已然成為寶貴的國家資源;同時,在低空空域用戶越來越多的現實情況下,安全、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低空空域資源顯得尤為重要。新質生產力本身是綠色生產力,綠色低碳也是低空經濟的發展目標之一。航空器的動力將以太陽能、電力等清潔能源為主,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降低煤炭等傳統能源的結構性占比。
與此同時,航空器性能參數、飛行任務信息、空域實時數據等數據在低空產業經營、低空飛行活動、低空空域管理等各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低空經濟的發展會促使航空器數據可信、有序、安全、高效地流通,實現低成本接入與互通,為新質生產力構筑堅實的數據資源基礎。而資本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作為中央重視、地方響應的低空經濟,必然會帶來資本要素的加速匯聚。
(三)低空經濟引領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遵循“科技——產業——生產力”的內在邏輯,關鍵性科學技術只有進入生產過程,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低空經濟涵蓋制造、飛行、保障及綜合服務四大領域,與通用航空業形成包含關系。從產業構成來看,低空經濟主要包括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產業。低空基礎設施主要為低空飛行活動提供基本保障,包含通用機場、起降平臺、監管設施等多個方面;低空飛行器制造主要是為低空飛行活動提供航空器產品,包含整機制造及材料零部件等;低空運營服務對整個低空經濟發展起著牽引和帶動作用;低空飛行保障包括地面保障服務、空中保障服務、檢驗檢測服務等。
此外,低空經濟還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無人機物流配送、電力巡檢、航空測繪、應急救援、低空短途出行和城市觀光旅游等低空產業形態豐富多樣,形成了環環相扣的上、中、下游低空經濟產業鏈。產業鏈上游為原材料與核心零部件領域,產業鏈中游包含無人機、航空器、高端裝備、配套產品、低空保障與綜合服務,下游應用是低空經濟與各種產業的融合,由此構成了長鏈條、廣輻射的低空產業生態圈。
三、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著力點
(一)把握低空經濟發展的關鍵資源
低空經濟要發展,離不開航空器運行的低空空域。在我國,低空空域指的是距離地面垂直高度1000米以內、視地區特性和實際需求擴展至3000米以內的空域。當前,隨著各方主體對低空空域的使用需求呈幾何式增長,公共運輸航空的起降與軍航的常規低空訓練都十分繁忙,低空空域的使用協調難度顯著增加;加之無人機大量、廣泛地進入低空空域,如何與有人機在同一片空域內各自安全運行成了當下的燃眉之急。因此,如何安全、高效地使用低空空域是目前亟需思考和謀劃的關鍵問題,這也是低空經濟蓬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低空空域是發展低空經濟的關鍵資源,而低空空域管理這一問題則是使用低空空域資源的關鍵。就低空空域管理的責任主體、體制機制等問題,深圳市作出了有益嘗試。2024年2月1日起實行的《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規定,深圳市人民政府與空中交通管理機構、民用航空管理部門建立低空飛行協同管理機制,協調解決深圳市低空飛行領域的空域劃設、飛行活動監管等重大問題,建立低空飛行服務平臺,健全深圳市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
因此,低空空域這一關鍵資源的管理,必須從體制的根本性問題上加以把握,何種低空空域管理體制能夠實現安全、高效的低空空域使用,仍需以既有試點為參考,推動低空空域管理政策的完善和落地。
AyJIeIVrnVeKM5EWULsUug==(二)構建低空經濟的核心產業體系
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需要構建起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形成健全完備的低空產業生態。上游產業主要以關鍵原材料及零部件的生產和研發為主,如碳纖維、玻璃纖維等關鍵原材料和芯片、電機等關鍵零部件;中游產業則以低空飛行產品及其附帶產品以及地面系統的使用為主,如無人機、通用航空飛機等航空器,攝像機、傳感器等載荷以及指揮系統、起降系統等地面系統;下游是“低空+”的產業融合形態,如物流運輸、低空觀光、農林植保、電力巡檢、應急救援等。
一個地區要發展低空經濟,謀劃產業布局是重中之重。以低空支柱產業無人機為例,深圳擁有成熟完備的無人機產業鏈條,覆蓋生產制造、技術研發、軟件開發、商業應用、人才培育等諸多環節,聚集了大疆、豐翼科技、道通智能、路飛智能、天鷹裝備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產業鏈條完備度處于世界領先。產業布局上,低空經濟的上、中、下游產業應當根據各地實際占據適當比例,三者環環相扣,從而形成有機銜接的產業生態。放眼全國,在產業布局上應當綜合考量多方因素,凸顯不同地區的優勢,注意東西南北的適當協調。
低空經濟要騰飛,三大核心產業的數量和質量還有待增加和提升,低空產業的集群化、體系化也有待進一步增強,從而發揮以點帶面的功效。
(三)完善低空經濟的配套設施建設
美國的通用航空業之所以發達,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擁有健全完善的航空基礎設施,即數量龐大的通用航空機場、專業的通用航空后勤服務站、高效的飛行服務站等幾乎遍布美國本土,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完成了空管系統的自動化、集約化升級。因此,從美國的經驗做法中不難看出,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根基。
低空基礎設施的主要構成包括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和服務網。其中,設施網指支撐低空飛行業務的各種物理基礎設施,如起降站、能源站等;空聯網指通信、導航和感知等信息基礎設施,是將低空數字化成可計算空域的關鍵;航路網指提供空域和飛行數字化管理和服務能力的核心平臺(操作系統);服務網指組合數字化管理和服務能力構建的賦能各低空經濟管理和業務主體(如政府方、空管方、運營方、業務方等)的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推動構建支撐低空經濟的“四張網”是發展低空經濟的當務之急。
物理基礎設施上,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拓展建設范圍,提高建設數量。在符合要求的海島、醫院、學校、體育場、城市核心商務區、高層建筑、交通樞紐站點、旅游景點等,布設通航飛行服務站、無人機起降站等低空飛行物理基礎設施。
信息基礎設施上,現有的5G通訊基站無法滿足低空通信覆蓋的需求,需要加快建設低時延、高穩定性的通訊鏈路和導航系統;并且,亟需推動在低空空域管理中起到核心作用的空管系統①的建設,未來的流量密度將遠超現有運輸航空的儀表飛行規則的空域容量,傳統的管制員提供間隔管制服務可能無法滿足需求,需要轉向精細的自動管理與路徑規劃,實現空地協同式監視與控制。
參考文獻:
[1]覃睿.再論低空經濟:概念定義與構成解析[J].中國民航大學學報,2023,41(6):59-64.
[2]黃奇帆.新質生產力“新”在哪里[J].寧波經濟(財經視點),2024(2):12-14.
[3]唐琴.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 加速激活重慶新質生產力[N].重慶日報,2024-03-25(002).
[4]戴曉蓉.深圳全速競飛“低空經濟第一城”[N].深圳特區報,2024-01-10(A03).
[5]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N].人民日報,2024-03-01(009).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